“网红”图书馆如何长红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朱昌俊

时间:2024-12-03 09:52:05

在充满city感的上海市徐汇区中心,以“徐家汇书院”IP形象回归的徐汇区图书馆自去年年初开放以来人气一直很旺:平均每天到馆超过5000人次,周末超过1万人次,今年国庆假期最高达2.2万人次。在上海,不少图书馆都通过转型升级获得了持续“热度”,它们是居民15分钟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以阅读、休闲、消费的文旅融合空间。

这些通过新的形象和功能改造的图书馆,其实和当前一些书店的“转型”逻辑类似,都是致力于打造成为一个多元化的文化空间,而不再仅仅是传统的“阅读空间”。如在这些图书馆里,除了借书、阅读、自习外,还可以参加一些展览、讲座活动。有的图书馆,甚至真正成了集阅读、展览、旅游、夜校、文创、餐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型文旅空间。很多年前就有声音呼吁,让图书馆成为“第三空间”。一定程度上说,目前不少“新”图书馆就是在接近这一点。并且,就受欢迎程度而言,这种转型也可以说是成功的。

对图书馆的这种新的转型方向,也有不同的理解。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说,这些“新”图书馆的“流量密码”主要在于强化了自身的打卡功能,营造的是一种迎合当下年轻人消费、文旅体验偏好的休闲空间。很多人去往图书馆,首要目的其实变成了“打卡”,是重在体验一种氛围,而非真正参与阅读。那这是不是也意味着,图书馆正在经历一种“异化”?

对此,不妨辩证看待。一方面,当在功能和运营模式上均呈现出新面貌的图书馆成为人们的向往之地,并能够人性化地满足当下社会的一些真实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无论如何都应该乐见其成。像之前就有媒体报道,一些社区图书馆,因为“馆貌老化、设备缺、新书少、环境差”而无人问津,这显然非理想状态。因此,对于图书馆的功能“转型”和定位的“更新”,社会大可抱持开放的态度。退一步讲,一些“新”图书馆靠展览、讲座、夜课等吸引年轻人,这本身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阅读”功能的延伸。

当然,另一方面,不管图书馆如何“进化”,其最基础的功能还是在于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并承担着引导社会阅读风尚的责任。据此,在“促进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的今天,各类图书馆在创新运营、开辟多元化功能的过程中,也不妨更有针对性地通过更好的服务及环境建设,来进一步满足阅读爱好者的需求,特别是强化年轻人对阅读的兴趣。

比如,更加重视书籍的更新速度,提升藏书质量,优化借阅流程,为阅读者提供人性化的阅读空间等。如一些图书馆专门开设分类阅览座席,将自习室、少儿阅读区、盲文阅读区、阅览观景台等区域进行相应的区分,甚至提供24小时开放的阅读座位,这些都是值得鼓励的。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