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坚守“家在华阳”,东华大学发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地校共建项目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时玉 莎日娜

时间:2024-05-31 10:55:59

三十年前,东华大学与华阳路街道作为精神文明共建单位,双方搭建起青年大学生了解华阳、了解上海的平台,由此拉开了“家在华阳”项目的序幕。而如今,“家在华阳”30周年纪念活动暨东华大学第十届民族文化节也精彩上线。活动期间,举办了“石榴红沙龙”、民族民俗文化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进一步展现地校携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内涵。

image.png

整合地校资源

打造“家在上海”的高校模式

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副局长毛俊,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张艳萍,长宁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罗清,松江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朱大章以及东华大学党委书记刘承功,党委副书记项延训,副校长陈革、阎林平,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朱英出席活动开幕式。

活动现场发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地校共建项目。项目聚焦思想引领、科技创新、志愿服务、城市建设、创新创业等五大类别,以“思想铸魂·共信同心”“科技赋能·共智同创”“志愿润心·共情同行”“美好生活·共融同绘”“赢在未来·共创同就”为主题,“共”“同”二字充分体现了学校与社区互嵌共融、协同发力的鲜明特色。

image.png

共建项目发布

image.png

共建项目揭牌

据了解,东华大学与长宁区、松江区多年来致力于推动建设上海城市民族工作品牌,特别是积极发挥“家在上海·融在华阳(华阳街道·东华大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育人作用,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促进各族学生融入社区,构建互嵌式城市民族工作格局的共同目标,让11家共建单位的想法“一拍即合”。东华大学“石榴红”团支部与天山路街道金虹桥楼宇联合团支部打造思想引领共建项目。双方就项目建设思路和方向已进行了多次深入交流。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资雪琴表示,将进一步推动团支部开展理论联学,输送学生到金虹桥楼宇进驻企业实习实践,邀请企业创业者担任“石榴红”团支部的校外导师,不断丰富深化合作内容。

如何精准把握各民族学生成才发展中的“关键环节”?松江区广富林街道15分钟就业服务站与东华大学“温润百川”生涯工作室围绕“创新创业”进行结对共建,打通公共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广富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皇希望以共建为契机,搭建生涯指导、企业实习和就业创业服务的广阔平台,助力学生开启美好未来。

image.png

“家在上海·融在华阳”被授予“2022-2024年度上海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30年的爱与温暖

将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

作为“家在华阳”项目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华阳路街道党工委原副书记陈雅华在活动现场满怀深情地回忆了这个城市民族工作品牌30年来的生动实践,“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是当时创建项目的初心,各民族学生来到上海求学,需要一个了解上海、融入上海的平台。

在陈雅华的讲述下,“家在华阳”30年美好的画卷徐徐展开,一批批学生走进敬老院,担任星期六居委会干部,也成为了街道干部家庭的一员,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不断上演。“记得每到除夕,有些大学生无法回家过年,我们就一起在街道吃年夜饭。这些大学生也非常乐于与社区孤寡老人结对,为他们带来温暖和快乐。”陈雅华说。

东华大学2011级本科生娜乌拜尔·赛买提正是通过参与项目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本科时,通过参与老年英语角、敬老服务等活动,我见证了发生在社区中的民族团结故事,也感受到先进的基层治理理念对民族团结进步的直接推动力。”在她看来,社区是城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单元,各族群众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共同营造出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本科毕业后,娜乌拜尔赴复旦大学攻读研究生,研究领域是基层社会治理。

“我选择回到新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从民族团结进步的体验者参与者转变成传播者,我相信自己在上海的所学所获,一定能够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即将博士毕业的她,谈及未来的就业方向信心满满。

image.png

各民族学生与社区居民一同包粽子

从本科以一名志愿者身份参与该项目,到担任辅导员带领学生共同实践,再到担任长宁区民族联华阳分会会长,东华大学管理学院专职辅导员努尔顿与“家在华阳”项目结缘已有十年。“是传承的力量让我坚持参与”,努尔顿在活动现场分享了他的收获和感悟。

努尔顿的成长经历是东华大学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和相关专业课程、融入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良好的传统和品牌效应。

据了解,东华大学已连续30年开展“家在华阳”项目,发挥校地联动优势,社区居民与学校各族学生结对交流,累计开展活动近200场,参与人数达6000余人次,各族学生切身感受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在广泛的交往交流中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连续10年举办民族文化节,广泛组织师生讲好中华文化故事,打造了有形有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记者 刘时玉 通讯员 莎日娜


责任编辑:刘时玉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