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黄浦区教育局局长郭金华:为全区学生打造一个“哈勃学院”

来源:第一教育

作者:王佳依

时间:2024-06-28 15:07:26

编者按

今年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在教育方面,上海不断依托城市资源,创新科学教育模式,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助力城市发展,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培养科创人才。

第一教育推出“局长说”栏目,邀请上海16区教育局局长、副局长,共同探讨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以科学教育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内涵。

不久前,上海市黄浦区拔尖创新人才大中小学一体化协同培养中心正式揭牌。黄浦区的科创教育也将再次迎来转型升级。

早在2019年,黄浦区发布了《黄浦区推进创新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将“创新教育”作为黄浦教育的重要特色和品牌。

经过几年的发展,黄浦区打造了创新人才培养“登峰”计划、五大学科基地和五大科创基地、区域高质量推进科学教育“十百千万”工程等多项人才培养模式。

去年10月,黄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黄浦区高质量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致力于打造创新教育先行区,以创新教育来推动黄浦教育现代化的加速发展。

第一期,第一教育邀请到了黄浦区教育局局长郭金华,听他聊一聊科学教育的黄浦实践。

黄浦区教育局局长郭金华


科学教育全学段覆盖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造技能,因此整个区域的教育也要创新,我们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都需要进行系统构建,从而打造区域创新教育生态。”黄浦区教育局局长郭金华说。

黄浦区主要从课堂、课程、课题和课外实践四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具备富于幻想、敢于尝试、乐于表达的创新品质。

郭金华提到,黄浦区的科学教育已经实现了全学段的覆盖,区域对各学段的学生都制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

幼儿阶段:学习方式低结构、游戏性和情境化,注重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性、体验性和多样性;

小学和初中阶段: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主要强调孩子的动手和动脑,保护他们的想象力,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升思维品质;

高中阶段: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创意和创作,主要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

职业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重心是关注学生的创业和实训,侧重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为了支持不同学段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黄浦区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学生的学习场域建设。学校中的创新实验室、具有区域特色的学习空间应运而生。

上海市格致中学的FabLab创智空间为学生打造了一个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设计与制造创新实验场所。

创智空间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有教学区、设计区、组装制作区、3D打印区,下层是制造加工区,主要包括电子制作、激光切割、数控雕刻等。

根据“个人制造工场”的理念,学校为学生设计了金字塔形的课程结构。学生可以带着项目来,在这里体验设计、加工与制造。

卢湾高级中学开展科学教育已有22年了,也是上海市首个打造“5G+AI”技术的高中。

学校通过探索和创新教育的全新模式和场景,成功建立基于5G、全息技术,以及VR、AR、MR等技术的“跨时空沉浸式学习与元宇宙实验室”。这种新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生动、真实和富有创造力的学习环境。

22年来,卢湾高级中学获得了世界级奖项23项、国家级奖项103项和上海市级奖项812项,16人次荣获了“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称号,学校也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打造黄浦科学教育大课堂

局长郭金华表示,“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整合区域内的创新教育资源,形成一个黄浦区的“科学教育大课堂”。

黄浦区鼓励各中小学开发实施能体现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科学类选修课程,编制成区域的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图谱。

教育局每学年都会认定10门科普教育特色课程、10门科学实践(实验)类特色课程、10门科创教育特色课程和10项跨学段一体化实施的集团(学区)科学教育系列课程。

这一系列课程将会上传至“哈勃学院”,实现全区科学教育资源的共研和共享。

“哈勃学院”是一个什么样的平台?

郭金华介绍说,“哈勃学院”是一个集学科基地的课程资源、教学管理、成长档案和资讯交流中心为一体的线上平台。这个线上的虚拟学院为全区的青少年打造了一个创新互动的学习社区,让他们能够体验沉浸式、自适应、混合式的泛在学习。

除了线上科学教育资源平台打造,黄浦区也统筹了高校和社会资源,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线下科学实践活动。

其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之一就是“零一讲坛”了,该讲坛培养有志于“从零到一”改变世界的学生。黄浦区会定期邀请院士大咖、青年科学家来为学生做讲座,现场也会向“小科学迷”们抛出问题,共同探讨,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据悉,黄浦区还开展了“百位青年科学家进校园”活动,组织100位青年科学家与中小学结对,担任校外科技辅导员或科技副校长。这批青年科学家们每学期都会走进校园主讲一场科普讲座、担任一个科技社团的指导老师以及结对一个校内科学教育教研组。

除了“请进来”,区域内的中小学生也有机会前往校外科学教育场馆或基地,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黄浦区通过校企合作、馆校合作、大中小学一体化合作等方式,开发了一系列适合青少年的科学教育课程。

未来三年内,黄浦区还计划授牌20家区科创教育基地,遴选出首批10所黄浦区科创研学基地,来推动科创教育基地的常态化运作。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需要合适的土壤

除了普适性的科学教育,黄浦区还特别推出了一项“登峰计划”,来培养青少年创新英才。

黄浦区结合学校的传统优势和课程建设特色,建立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和信息学5个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学科基地。其中,数学、信息学科的基地设在大同中学,物理和化学学科的基地在格致中学,生物学科基地在向明中学。

“登峰计划”还统筹区内与高校合作的高中特色项目和创新实验室,在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上海音乐学院附属黄浦比乐中学、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黄浦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分别设立了新工科、音乐创编、创意设计和人工智能4个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特色项目类基地。

去年3月,“登峰计划”招收了首批来自11所学校(校区)的143名高一学生分别进入5个特色学科基地学习;25名来自区域内多所学校的初中生进入特色项目类基地学习。

局长郭金华介绍说,学生完成整个计划的周期是两年。各基地均面向全区范围内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对基础学科和创新实践具有浓厚兴趣的中学生进行招募和遴选。

学生在进入基地学习期间,区域为他们每人配备了一名来自高校或区名师工作室的学科导师,对学生进行科创方面的指导。

截至2024年1月,五大学科基地学生中共有37人次在全国或市级学科竞赛中获奖。

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郭金华提到了4点——

第一,要找到“一粒好种子”

一定要有一套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的发现的识别机制,不能用一把尺子来量人。拔尖创新人才是对某方面有特长、有兴趣和志趣以及有潜能的人。

第二,要有合适的土壤

“教育即生长”,为了让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我们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土壤,要护长容短,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第三,要有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评价方式,要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黄浦区打造了学生学习行为数据采集分析平台,可以形成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数字画像”。

第四,要提供挑战性的平台

拔尖创新人才往往因为某方面的特长容易有骄矜之气,因此我们要不断给他们提供挑战性任务,让他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艰辛过程,让他们在挑战中实现自我超越。

探索科学教育评价新模式

经过多年实践,如今黄浦区已经形成了“1+1+2+3+N”的科学教育模式。

其中,第一个“1”是指上海市哲社课题《推进创新教育育人方式变革的区域探索》;第二个“1”是承担科学教育和创新教育等方面研究工作的创新教育研究中心。

“2”代表区域层面开发了2个学院,分别为线上的“哈勃学院”和线下的“黄浦区创新英才科学院”。该学院整合了优质的科学教育资源,为黄浦区的青少年开设一系列科创活动。在普及科学教育的基础上,孵化优质创新人才。

“3”包括3类学校,即创新教育标杆校、创新教育联盟校和创新教育项目校;“N”指的是“奇思妙想”创新营、“零一讲坛”等专项计划。

此外,黄浦区还推进了高品质科学教育进校园的“十百千万工程”项目,即建设十大科学教育研究基地、组织百位青年科学家进校园、培养千名科学教师、组织万名学生开展科学研学,该计划在全市起到了引领性作用。

其中,“十大科学教育研究基地建设”行动围绕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命科学、新能源、通信技术等主题,遴选出10所学校建立创新实验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级打造10个科学教育研究基地,遴选10个青年科学家团队入驻科学教育研究基地。

“我们希望通过几年努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大中小学及家校社协同推进科学教育的育人机制明显健全,社会各方资源有效整合,全区科学教育资源优质均衡供给,科学教育实践活动丰富多彩。”郭金华说。

他表示,未来,黄浦区将对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估体系进行进一步优化,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逐步提高科学及相关学科校内测评试题内容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增加聚焦解决实际问题的评价内容。

同时,区域也将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评价改革的新模式,采用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模式,以评价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年内,黄浦区将遴选出10所科学教育评价改革示范校,择优推荐参加上海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评选,并对不少于60所学校开展科学教育专项督导,评估学校科学教育的实施质量,为学校科学教育改进提供指导和建议。

图片由黄浦区教育局提供

责任编辑: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