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时玉
时间:2024-07-09 11:57:42
当前,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越来越成为全球共识和必然趋势。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聚焦“数字化引领教育强国建设”主题,近日举办了“2024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教育论坛暨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千校联盟成立大会”,组建联盟首届工作委员会和专家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区域进展报告》,宣布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千校联盟正式成立。
会议通过多种形式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念、技术、应用展开广泛交流和热烈讨论,以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教育创新发展全方位赋能。大会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举行,现场共有一千二百余人参与,在线直播吸引了超六万人次同步观看。
成立“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千校联盟”
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最关键的是能够落在真实的教育场景中、能够在一线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用起来、用得好、能见成效。为全面了解区域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实验室项目组于2024年2月底启动调研工作,对江浙沪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展开调研。基于调研结果,项目组构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数体系,形成了《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区域进展报告》。
在此基础上,华东师范大学发起倡议,成立“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千校联盟”,自倡议发出以来,众多学校积极响应、踊跃申报。首批联盟校就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港澳台以外),且各地均是既有中学也有小学加入,展示了各地各学校敢于和善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转型发展、破解教育难题、提升教育质量的精神和行动。
本次大会上,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周爱民从联盟背景、联盟目标和性质、联盟功能与任务、联盟成员与协同机制四个方面介绍了联盟愿景与工作机制。据介绍,华东师大开发了“小花狮”系列智能教育产品,包括数学智适应学习系统、课堂智能分析系统、作文智能辅导系统、快乐机器人、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数智人教育元空间,并在大会现场集中展示,为关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中小学和其他教育机构提供了实践参考样例和发展思路。
在大会现场,联盟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聘任仪式正式启动,标志着由全国各高校相关领域顶尖专家组成的首届专家指导委员会(2024-2027)和工作委员会正式建成。大会还特别设置了教育局长圆桌会议环节。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区域实践机制”“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教与学”“教育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素养培养”等议题,与会嘉宾进行了充分交流和研讨。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指出,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的背景下,华东师大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实践,本次论坛期间发起成立的“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千校联盟”,发布的《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区域进展报告》,以及应用于中小学语文、数学、心理健康等学科的系列智能教育产品等,正是前期相关探索实践和阶段性成果的体现。期待未来依托“千校联盟”这个开放、共享、互促的联盟平台,在衔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大中小学联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特别是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的研究和实践等方面,开展更多有益探索,为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贡献有价值的“中国方案”。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浩表示,上海作为全国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承担起教育数字化“头雁”的责任,将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转化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引领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具体行动,主要举措在于:坚持整体性推进策略,走出一条有上海特色的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之路;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以数字化赋能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注重数字生态建设与教育形态重塑。王浩表示,上海教育系统将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在中小学教育场景和教学实践方面的可为空间,为上海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速”,为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人才、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怀民表示,在数字化引领教育强国的背景下,面对“人类能不能够创造出超越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现实进步,是“人”和“机”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人工智能技术的视角看,人类已经进入到了我们“就在系统之中”的重要阶段。要实现人机融合,应该由人文学科和理工科有效交叉,主动识别判断,工作始于足下,共同推进智能化教育发展。
“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千校联盟”的正式启动,标志着面向中小学的教育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全国性平台正式成立。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千校联盟是一个学习型共同体,秉持公益性、学习性、实践性,和区域推动与学校发展相统一、事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原则,旨在构建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交流平台,打造教育数字化转型学校样板,凝练和推广典型案例,引领中小学数字化转型进程,提供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国经验。
发布《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区域进展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学部主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实验室主任袁振国发布《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区域进展报告》。他指出,教育数字化、教育数字化的转型,是我们拓展教育发展的新赛道、塑造教育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要理解数字化转型,就要了解实际情况。根据前期开展的大规模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调研工作,他围绕调研的目的和意义、理念与方法、发现和启示,深刻剖析了当前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效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报告秉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以提高人机协同水平为主要路径,以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三个阶段和学、教、管、评四个维度为经纬,以江、浙、沪十个地区、百所学校、近万名教师、校长的问卷调查为基础。报告显示,江、浙、沪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教师指数为53,校长指数为70,江、浙、沪三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教师发展指数分别为:43、46、67,校长发展指数分别为:70、59、78,两省一市小、初、高教师的发展指数分别是56、55、49,校长发展指数为:73、64和68。
在教、学、管、评四个不同场景中,教学场景的数字化发展指数为62,管理场景为56,评价场景为51,学习场景为45,理科、文科、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教师的发展指数分别为:55、49、57、5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学段等因素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水平。
袁振国指出,“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的关键指标是“人机协同水平”,校长和教师是关键人群。根据调研过程中收集的教师和校长的开放性意见,教师和校长普遍认为,教育数字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绝大多数持积极欢迎态度,认为教育数字化的主要成效体现在优化课堂与教学、提高效率、提高期望值、促进教育公平、拉进师生距离等方面;提出的主要问题和担忧是,不利于视力,信息冗余太多、平台太多,出故障的概率较高、增加教师负担等;对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希望是:坚持以人为本,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加强资源建设、使得资源更加丰富、开放、便捷,为教师提供更大力度的数字化培训与指导,适当合理地使用数字化,提高有效性、实用性。同时也提出,教师自己要坚持多用,在学习中掌握,并与传统教育教学中成功有效的方法结合运用。
共议全球视野下的教育数字化转型
在大会当天的主旨演讲环节,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国家人工智能教育研究所所长Alexander Sidorkin以“人工智能时代的去技能化威胁与新型课程构建”为题作交流。他以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出现的伦理风险为引,针对如何检测识别学生应用人工智能完成学业可能出现的“作弊”行为和使用边界问题,提出了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评估风险的两个途径:一是选用更加科学的评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口头展示和考试、作品集评估、模拟和角色扮演、基于平时表现的评估、体验式学习活动、多次低风险的开卷考试、同行评审和团队协作等等。二是主张基于AI的积极教学法,即转向真实性评估:将AI使用于特定学科;转向元AI技能:培养学生创建指令,提高辨别性思维;转向人类和AI的通力协作,以此应对人工智能助力学业发展的边界问题。
美国教育科学院院士、美国堪萨斯大学杰出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全球讲席教授赵勇以“指向个性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智能教育”为题作报告。他以人工智能为观察视角,审视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赵勇梳理了两个背景作为线索:一是二十多年来教育的变革行动成效不佳,问题在于没有通过教育改革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学习空间;二是人的天赋具有差异化,而现有的教育体系将人的天赋过分地归类了。基于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育需要学生学到什么?其中多少是共同的,多少是差异化的?现有的学习安排是否合理,能否体现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差异?人工智能背景下工作对人的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学习的边界又有什么样的变化?赵勇指出,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教育范式的变革,创新创造创业“三创教育”是以个性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无边界的学习为主体所设定的教育,可能是一种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学校以“三创教育”为路径,能够让学生发现自我的优势和兴趣,开始利用工具去寻找问题、修正问题、寻找答案,甚至利用人工智能创造新的答案。
在全球视野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如何?未来呈现怎样的走向?为此,大会特别设置了国际化的圆桌论坛环节,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德国不来梅雅各布大学高等教育创新研究院教授Isak Frumin 、土耳其阿纳多卢大学远程教育教授Aras Bozkurt和英国剑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Steven Watson等,围绕“您所在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情况如何?”“您所在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哪些特点与亮点?”“存在哪些困难与挑战?”“您对推进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哪些想法或观点?”四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共议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世界图景。
关于所在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情况,Isak frumin和张治都提到教育数字化必须具备有接入和基础设施。Steven Watson则用“破浪”“新一轮浪潮”形容英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跨越式的变化。关于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特点与挑战,与谈者普遍关注到数字化的推进需要基于当地教育的需求以及应用,同时需要关注到技术应用在法规、隐私等方面的挑战。在关于教育数字化转型未来图景的畅想方面,Isak frumin和Aras Bozkurt分别用了两个比喻:“车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体”“让孩子带自己想要的书到课堂里面来”描绘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未来图景。张治则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阐述了自己的构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陈霜叶教授在主持中指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根本性问题是人和人如何共处,并且在应用层面不能由技术来主宰,面对颠覆性的技术,要始终思考“到底什么是教育,到底什么是技术”。
据悉,大会共持续两天,与会者还聚焦数字化促进学生高质量自主学习、数字化促进教师因材施教、数字化促进开放高效的学校管理、数字化促进成长性教育评价、数字化促进教材与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化促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和数字化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优秀案例分享。
记者 刘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