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善治引领乡村振兴,上财"千村调查"3.0接续启航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程媛媛

时间:2024-07-23 10:56:30

本网讯 (记者 程媛媛)一个村子,如何从当年贫穷的小山村变身为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乡村治理如何引领乡村振兴?今年是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3.0的开局之年,7月16日至19日,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率队来到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进行调研。

c6ba1192f391c660c39c6411c48dc13.jpg

千村调查3.0继承了“走千村、访万户、读中国”的核心理念,创新调查方式方法,扎实推进国情教育、科研育人、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文化涵育“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设,切实提升项目在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劳动意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作用,为乡村振兴作出上财人的新贡献。

入户访谈+问卷调研

了解探究中国“三农”一线情况

此次调研的第一站是入选为“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庙宫村。“庙宫村,因拥有全国唯一一个宫、庙合一的古建筑东庙宫而得名。”7月17日上午,伴随着驻村干部细致耐心的介绍,许涛书记和同学们走进了这个坐落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四道沟乡的美丽村庄。大家眼前看到的,是一幅幅水清、村净、景美、民富的乡村新景象。

9553c166233a0afc575dd528e966662.jpg

调研团队分成六组,对庙宫村的农户开展了入户调查。调查主要采用问卷的形式,从家庭基本情况、乡村振兴模块、乡村善治模块等板块分别展开,了解探究当地人民的具体生活状况和村庄发展情况。同学们一边和农户交流聊天,一边详细记录下调研数据。在交流过程中,同学们也非常关心农户的生活情况,耐心询问了饮食、收成以及子女返乡等,与村民们很快熟悉起来。

见证蜕变

感悟脱贫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7月17日下午,同学们来到了位于银窝沟乡的银里村开展调研。该村主要从事马铃薯种植业,2018年从贫困村出列,2019年完成了整村贫困人口脱贫,如今一跃成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从贫困村到示范村,骄人成绩的背后是银里村内外无数人的汗水和心血。

“经过入户的深入调研,我才直观地感受到了农民生活的不易。从单一种植土豆,到不断创新、尝试种植药材,走向致富的每一步也是创造、奋斗的每一步。”作为第一次参加千村调查的大一新生,刘畅同学感触颇多,“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是不简单的,背后的困难和未来的道路是需要被发现的。只有走进乡村,才能对乡村振兴有真切的感悟和理解。希望未来还能继续加入到千村调查中。”

追忆奋斗岁月

青年学子聆听三代人的守望故事

在河北省的最北端,一抹翠绿如翡翠般镶嵌于大地之上,这便是闻名遐迩的塞罕坝,“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一代代塞罕坝人薪火相传,用半个多世纪的接力传承,以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躯,筑起一座“绿色长城”。7月18日上午,师生一行登上了望海楼,仿佛穿越了时空,与这片土地的历史对话。

440a5c8930e099130e41fd83b83392a.jpg

矗立在大家眼前的,已是历经岁月洗礼的第三代瞭望塔,它见证了塞罕坝人不屈不挠的守望。讲解员告诉大家,瞭望员的工作需要做到24小时不离岗,面对冬天零下四十余摄氏度的气温,他们的工作尤为艰苦。

刘军与王娟夫妇作为塞罕坝的第三代瞭望员,亲口向同学们讲述了他们的日常工作。这也触动了张宜婷同学的心弦:“跟随总书记的足迹,我们踏入了月亮湾望海楼,聆听了护林人的动人故事。十六年如一日的勤勉,面对突发情况时的无畏,尤其是王娟阿姨那句‘守护林场安全高于一切’,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勇担时代责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在尚海纪念林,林声涛涛中,回响着王尚海书记的感人事迹。作为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第一任党委书记,他以身作则,带领家人及全体职工,在艰苦环境中披荆斩棘,最终实现了从荒漠到绿洲的壮丽转变。王尚海逝世后,他的骨灰被撒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成为永恒的守望。同学们一一排队献花,向这位前辈致以最高的敬意。

感悟“塞罕坝精神”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

塞罕坝展览馆内,历史的画卷缓缓展开。在“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地上都是沙,百里不见树”的环境下,塞罕坝人不畏严寒困苦,创造了塞罕坝的绿色奇迹,使曾经的不毛之地,成为了河的源头、花的世界、云的故乡、林的海洋、鸟兽的天堂。

8fcfa816f004cf144a6c4b92f80362c.jpg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为塞罕坝机械林场授予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如今,塞罕坝机械林场正迈向二次创业的征程,以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理念为指引,计划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续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上财师生正是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探寻历史脉络,汲取前行力量。

2023级学生郭艺深有感触地说:“参观完塞罕坝展览馆,我深受触动。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对比前辈们的艰苦奋斗,我们更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将塞罕坝精神融入到学习工作中,为祖国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书写好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回城的路上,许涛寄语青年学子:“年轻人,特别是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更要学习‘塞罕坝精神’,心怀感恩,勇于奉献。走千村、访万户、读中国的过程不仅是对外界的探索,更是自我成长的历程。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将这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共做一餐农家饭

乡村灶台的“劳动教育课”

餐桌旁,学生紧握住菜刀的手微微颤抖,一盘盘粗细不均的土豆丝仿佛在讲述着一位学生初次切菜的紧张。许涛快步走上前,仔细调整同学的握刀姿势,亲自示范如何下刀。热闹的屋子里,一堂生动的劳动教育课就此展开。同学们体验了炒土豆丝的乐趣和技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盘看似简单的土豆丝,实则凝聚了无数次尝试与汗水的结晶。对于大多缺乏烹饪经验的同学们而言,每一步都显得那么新奇而又充满挑战。

550af6032d2c214aff1479bae3eb008.jpg

许涛表示,“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大多不进厨房,缺乏生活技能。就像切菜,教完有明显的进步,但离真正的熟练还有差距。带着他们走进厨房,自己劳动了,他们才能知道自己在劳动方面的欠缺,才有可能将这样的劳动融入进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



责任编辑:程媛媛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