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汇报
作者:吴金娇 储舒婷
时间:2024-07-29 10:03:15
最近,大学已陆续开始发放录取通知书。不少考生在社交平台分享录取情况,零零星星的信息汇总在一起看,让人不得不感慨高校专业冷热切换之快——
今年,宁夏某理科生以超一本线6分的成绩录取985高校工科试验班(土木),欢呼成功“捡漏”;山西一名文科生以超过一本线70多分的成绩被某985师范类高校法语专业提前批录取后,却说“十分后悔”;一所知名财经院校今年在某高考大省的招考最低位次,较去年跌幅超过64%,投放的金融学等专业更被网友称为“新天坑”……
土木工程、外语、金融、对外贸易……这些专业都曾经大热,但从近几年的高招录取行情看,它们则开始不同程度地遭遇连年降分。曾经的“爆款”专业,为啥会成了如今考生口中的“新天坑”?一批昔日的热门专业而今集体降温,又带来哪些启示?
同是工科专业,几家欢乐几家愁
今年高校招录行情,几家欢乐几家愁。一批新工科专业“高分出道”,表现火热,但另一头,一批理工科专业尤其是传统工科专业则感受着阵阵“寒意”。
在河南省本科提前批、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对口招生本科部分院校征集志愿中,包括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985高校在内的数百个专业未录满。
再以吉林大学理科招生为例,缺额专业以土木类、水利类、地质类、勘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等为主。
一批传统土木建筑类名校,在今年高考提前批和普通批出现不同程度的“爆冷”。比如,重庆大学在青海提前批高校专项投放的专业是建筑类,包含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三个专业,最高投档分为449分、最低投档分为361分,比青海理工类“国家、地方专项”填报分数线333分仅高出28分,比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398分低了37分。
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将土木工程升级为“智能建造”或纳入工科试验班专业组,但从今年录取数据来看,智能建造、建筑学、地质学、城乡规划等工科专业,仍在陆续拉低部分综合类高校的录取分数线。
文科招生遇冷,学校加快专业调整步伐
相比理工科专业的冷热不均,今年,不少传统文科强校招生遇冷的情况更为明显。
日前,在湖南省公布的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本科提前批(非艺术类)征集志愿国家任务计划中,北京大学赫然在列,相关专业组的招生专业为俄语和朝鲜语。
不止小语种,语言类、财经类、管理类等曾经大热的专业都不同程度地坐上了“过山车”。以财经类为办学特色的部分高校,曾经的录取分数线一度超过985高校,但如今,考生的报考热度已经退潮,录取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今年该校02专业组在上海的最低投档分数较去年下降6分,位次下降1200多名。多所高校招办负责人坦言,财经类高校录取分数走“下坡路”已成事实,起码在生源质量方面,已很难和985高校较量。
“今年,学校管理类专业遭遇的降分冲击最大,相关专业录取分数在全校垫底,不得不通过专业调剂,完成招生计划。”一所综合类高校的招办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该校已停招了行政管理专业,但依旧无法阻止管理类专业的降分颓势。由于该校实行大类招生,管理类专业所在的专业组,相比去年最低投档线下降了8分;此外,语言类和法学专业所在的专业组,相比去年最低投档线下降了6分。这两个专业组的跌幅,居全校前二。
这位负责人无奈地表示,该校的英语以及小语种专业近年来已在逐年缩招,相比报考的最高峰,如今,相关专业招生计划已经缩水一半,明年可能还会进一步缩招。与此同时,学校正加快学科调整、优化的步伐,将更多招生计划投放到理工科专业。
“从前,不乏高分理科生填报财经、管理类专业,但如今,新工科才是高分生的首选。”多位高校招生办负责人接受采访时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实施物化双选对考生加试科目选择的影响;再比如,在强调文理交叉的背景下,一批以外语、财经、法学等学科见长的专业型院校,对考生的吸引力逐渐不敌综合型高校。
“如今,不少文科专业遇冷是有原因的。因为在一段时间里,有的院校渴望快速‘长大’,但开设理工科专业的成本高、周期长,所以大量增设文科专业并扩招。”按照沪上一所综合性大学相关负责人的观察,部分大学开设的文科专业,学术导向强,就业导向弱,其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才市场需求,在办学上面临诸多挑战。眼下,不少高校正通过加大本科专业动态结构调整力度“挤水分”,保证优势学科浓度更高。
“就业导向”更鲜明,加剧专业热冷切换
在分析专业冷热切换的原因时,多位高校招生办负责人都提到一个关键词:就业导向。
一方面,随着行业发展的周期性调整,不少用人单位的招聘计划更趋保守,就业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魏舒就明显地感觉到,今年企业面向校招提供的岗位、起薪相较去年不同程度地缩水。
另一方面,选择本科毕业后读研深造的学生比例近年来不断提高,大量硕士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上海财经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彭曦谈到,曾经,本科生拿个名校文凭就能找到一份起点高、薪水好的工作。但如今,高薪岗位“僧多粥少”、竞争加剧,用人单位有更高的选择权、对学历等也更加挑剔。“对于就业的低预期,导致不少家长认为选专业的容错率下降,行差踏错的代价太大,因此在填报志愿时更加谨慎、更加现实,希望尽量与将来的就业挂钩,提前锁定‘好饭碗’甚至‘铁饭碗’。”
面对新的“信息差”,不能坐视“网上咨询师”误导考生
多位高校一线教师在参与今年的志愿填报咨询时都发现,不少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不同程度受到“高考志愿填报咨询师”的影响,甚至被后者严重误导。
在社交媒体上,一些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师”或“填报志愿咨询师”,为了博眼球、引流量,对大学开设的专业肆意解读,从极端功利的视角出发分析专业利弊,几乎不考虑考生本人的兴趣和愿望,把一个专业是否容易考公、考编作为推荐依据。在功利逻辑的助推下,大量文科专业被直接归为“无用专业”。
在魏舒看来,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前多做“功课”无可厚非,但对于一些自媒体博主的观点,要一分为二理性看待。“多参考一些信息,固然有助于抹平考生与高校间的信息鸿沟,但如果对虚假信息和夸张的言论不作甄别,也会无形中加剧观念价值层面的鸿沟,带来更多焦虑。”在今年的高招咨询中,高校老师也反复提醒考生,填志愿应当回归理性,相比盲目挤热门,考生更应该基于个人兴趣和对行业发展的理性认识综合考量。
也有高校招生办主任谈到,这种新的“信息差”也在警示高校,不能再坐以待毙,而要加强和考生的互动交流,减少考生和高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考生能够更深入更准确地了解高校、了解专业,从而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