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布局“挤水分”,文科也要加强产教融合

来源:文汇报

作者:吴金娇 见习记者 张菲垭

时间:2024-09-12 12:53:32

       就业赶早。新学期开学不久,2025届高校毕业生秋季招聘会的号角就吹响了,最新一批应届生将涌入求职市场。
      
       相比理工科学生,文科生如何提升就业力?不少“过来人”现身说法。沪上一所985高校中文系的毕业生小高在读研期间,利用课余时光自学Python,用学到的编程知识整理文学资料,同时也尝试着找了几份“敲代码”的实习工作。今年6月,她以2024届应届毕业生的身份,被上海一家金融科技类公司录取,目前从事量化研究。
      
       确实,专业不等于就业,何况职场崇尚的是能力。但对更多高校来说,要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必须主动布局,进一步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链接。在高教界,一种呼声也日益响亮:相比理工科,文科专业要进一步优化布局“挤水分”,加强产教融合促发展。
      
       行业生态已经转变,就业怎可延续惯性思维
      
       其实,小高在走上“转码”这条路前,也和很多文科生一样,体会过求职“遇冷”的尴尬。还在读本科时,她就发现,文科生找工作不容易。“投过很多简历,面试机会寥寥,因为所学专业和很多企业的岗位需求无法匹配。”而读研期间,早早做出的“转码”规划,帮助她成功打破就业魔咒,顺利转型。
      
       “我是一名文科生,同时又可以做编程工作,面试时,公司负责人特别提到,这说明综合素质好、学习能力强。”小高自信地说,她的亲身经历足以证明新兴领域、新兴行业对具有文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求贤若渴。
      
       据教育部统计,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同比增加21万。可以想见的是,2025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还会再创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
      
       “对文科生来说,面临就业挑战,并不意味着丧失就业机会。”复旦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段怀清谈到,过去,高校中文系的毕业生更愿意去报社、出版社、电视台等单位工作。“现在,这些行业萎缩了吗?并没有,只是行业生态出现了转变、提出了新要求,并衍生出很多细分领域。”在他看来,尤其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泛传播时代,社会对语言类、传播类文科人才的需求只增不减,但问题在于,很多高校培养的人才,尚无法很好适应社会和用人企业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一些毕业生的就业观也有待革新,“不少学生就业惯性思维重,不愿意到新业态里去就业”。
      
       上海外国语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曹姝婧也结合该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谈到,这两年,随着中俄、中东欧、东南亚贸易往来的频繁,相关语种人才供不应求。特别是,不少中国本土企业面临“出海”需求,急需招聘语言能力过关、跨文化能力过硬的人才。“新兴行业的头部企业到上外招聘人才,提供的岗位大多为海外事业部。我们的学生这两年进入新能源行业、跨境贸易行业的人数有所上升。”
      
       加快专业新陈代谢,文科生也要及早进入行业“实战”
      
       “关于就业,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体感’有所不同。但相对来说,普通市属高校的文科毕业生,就业的难度要更高一些。”上海商学院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爽谈到,当前,响应市教委要求,各高校都在提高理工农医本科专业的占比,压缩过时、过度膨胀的文科专业。李爽强调,这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弱化文科,而是通过“挤水分”,进一步提高文科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优势文科的含金量。在她看来,未来,不仅工科专业要工学交替培育“卓越工程师”,文科专业也需要加强产教融合,通过和龙头企业开设订单班、合作班的形式,让文科生及早进入行业一线“实战”,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社会行业发展产生了新要求,学校教育也要追着行业发展不断进化,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段怀清谈到,近年来,许多高校其实已经意识到,单一的学科教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开始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创新。比如,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推广跨学科的教学模式,鼓励文科生学习理工科相关知识,培养跨领域的综合能力。文学与数据分析、历史与数字化技术等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不仅拓展了文科生的知识面,也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就业方向。
      
       同时,沪上高校也正积极推出各类就业指导方案,引导毕业生树立健康、积极、理性的就业心态。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今年初开始策划“就业微课”系列活动,今年秋季学期将覆盖全校所有学院和专业,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多元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责任编辑: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