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专业培养高级人才少,如今“降温”给学科改革带来哪些启示?

来源:文汇网

作者:胡开宝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院长

时间:2024-09-20 10:31:20

近年来,国内高校外语专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一方面,一些语言类院校的外语专业录取分数线大幅降低,毕业生就业率也有所下降;另一方面,近期国内高校陆续发布2024年度专业调整情况,多所高校宣布将暂停外语专业招生。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2018-2022年),在过去5年间,至少有101所本科院校撤销了外语类专业。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外语专业当下所面临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高校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此外,由于不少国内高校的外语专业一直办学定位不清,其专业课程主要为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型课程,再加上少量语言学、文学或文化类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端外语人才的需要,更谈不上对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外语专业亟待改造升级。

大模型“来袭”,外语专业竞争力何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几乎每所高校都设有外语系或外国语学院,培养外语专业人才。这在当时缓解了社会对外语人才尤其是对初、中级外语人才的需求。

进入21世纪,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努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这些工作的开展,显然离不开一大批高端外语人才的支撑。

然而,遗憾的是,我国外语专业目前培养的人才规格,主要还是初级和中级外语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端外语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公共外语教学水平提升,非外语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不仅精通一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故而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特别是,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又进一步降低了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

学界一度认为,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外语写作和翻译等能力是外语专业毕业生区别于其他专业毕业生的基础优势,也是外语专业毕业生受用人市场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随着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许多智能软件或智能设备已具备与外语专业毕业生相媲美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甚至在外语写作和翻译等方面超过许多外语专业毕业生。

在这样的情况下,外语专业毕业生还有就业竞争力吗?

培养偏重工具性,高端外语人才供给不足

眼下,尽管外语专业的发展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甚至很多人“唱衰”外语专业,主张应当取消外语专业,但无论是从我国发展战略上看,还是从外语专业的属性本身看,外语专业都不应当被取消。

一方面,我国政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无论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还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这些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高端外语人才。人工智能技术固然可以在特定领域开展工作、发挥作用,但终究不能取代人类。凭借人工智能,我们可以逾越语言障碍进行跨文化交流,但这种交流终究是经由媒介进行的间接交流,其效果显然不及直接运用外语进行的交流,而且往往无法有效应对文化障碍。

固然,大语言模型可直接应用于对中国文化作品的翻译,其翻译质量已与人工译者不相上下,甚至超过部分人工译者,但在修辞手法和新术语的翻译方面,它依然逊色于人工译者,且往往会出现错误,需要人工译者进行校对、干预。

另一方面,外语专业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等属性。其中,工具性是指外语专业培养学生具备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属性;人文性是指外语专业传授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文化差异等,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科学性是指外语专业向学生传授如何使用科学方法探索人类语言文化发展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一直强调工具性,注重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严重忽略外语专业的人文性和科学性,所开设的课程中70%左右都是培养外语技能的课程,而与人文性和科学性相关的课程很少,结果导致我国外语专业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端外语人才的需求。

未来的外语专业,将分层分类发展

鉴于此,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对专业进行适当调整和改造,以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几方面着手:

其一,当下我国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随着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对精通外国文化、政治、历史和法律的高端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推动文明互鉴或参与全球治理,相关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理解和把握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社会发展和意识形态。因此,我们应当在兼顾外语专业工具性的同时,注重外语专业的人文性,着力培养精通外国语言文化、经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外国通”。

其二,与其他人文学科专业相比,外语专业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外语专业不仅涉及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还包括语言学研究。在人文学科中,语言学是最接近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其分支领域,如二语习得、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通常采用实验、调查、统计和计算机模型等科学方法开展研究。此外,语言学研究还涉及与心理学、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所以,外语专业的调整和升级可以从其科学性出发,开设与语言学习和应用相关的自然科学课程,如数理统计、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机器学习、数据科学、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等,培养学生开展跨学科语言研究的能力。

此外,高校还可以开设语言数据科学和语言健康等专业,着力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或脑科学素养,掌握语言数据科学或语言健康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端外语专业人才,以对接人工智能技术和语言健康服务的发展。

其三,国内各高校外语专业应当在控制办学规模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办学传统和学科优势,实行分类分层次的发展模式,追求各具特色的卓越目标。

未来,外语专业或可划分为三大类别,即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外语+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以及语言数据科学或语言健康专业。

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可设置外国语言学和外国文学两大专业方向,定位是培养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高端人才。外语类院校、师范类院校或外语专业办学历史悠久的综合性高校可以开设这类外语专业。外语+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旨在推进外语专业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培养“外国通”。文科类院校、综合性高校或部分文科实力较强的理工类高校可以开设这类专业。语言数据科学或语言健康专业本质上是语言学专业和信息科学或医学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理工类院校、医科类院校或其他办学基础好的高校也可以开设这些专业。

相关链接:

做好专业调整加减法

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此次增设、调整专业点1719个;同时,对高校申请撤销的1670个专业点予以备案,增、撤、调共涉及3389个专业点,数量为历年最多。

多所高校外语专业今年暂停招生:今年5月,济南大学宣布已停招朝鲜语、德语等9个本科专业;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英语等10个专业2024年暂停招生;今年暑期,北京语言大学发布公告,取消俄语笔译、日语笔译、日语口译、德语笔译、朝鲜语笔译、朝鲜语口译、西班牙语笔译七个专业的硕士招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宣布,停招意大利语口译的硕士专业。

不只是外语类专业,国内高校专业正经历新一轮大调整。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强高校本科专业优化调整,是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重要实践。

今年7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关于开展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大本科专业调整力度,着力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其中提到,支持高校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健康、能源、绿色低碳、涉外法治、国际传播、国际组织、金融科技等关键领域布局相关专业。

责任编辑: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