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个老师教36个学生,全上海最小学校如何办教育?

来源:第一教育

作者:王佳依

时间:2024-10-15 10:25:42

今年8月,崇明区合兴小学校长施俊梅接管了区内一所只有34名教师和36名学生的学校——马桥小学,这也是目前上海市规模最小的学校。

“我们面临最大的困境是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和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马桥小学的教师平均年龄达到了50岁。”施俊梅告诉第一教育。

目前,崇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49所。其中,200名学生以下规模的学校有14所,主要分布在崇明岛中西部的农村地区。

今年,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上海市财政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本市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有效实施小班式教学,强化学校与社区的联动,促进学校“小而美”“小而精”“小而优”发展。

随着崇明区小规模学校的日益增多,他们选择了“抱团发展”……

教师严重超编与结构性缺编

困境怎么破?

小规模的偏远乡村学校,真的有年轻教师愿意来吗?

校长施俊梅说:“这是许多人都会来问我的,但现实情况是因为这些学校规模小,已经出现了严重超编的情况,无法招聘新教师。”

教师结构性缺编是崇明区14所小规模学校共同面临的问题,这样的困境让施俊梅感到有些无奈。

“这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些年,有的农村家庭因为工作原因,举家搬到了市里,也有的家庭为了让孩子享受更优质的教育,选择了城镇学校。”施俊梅告诉第一教育。

不少崇明区小规模学校校长坦言,学校缺少美术、音乐、体育等小学科的教师。

于是,在崇明区委编办的支持下,一场“教师共享计划”开启了。一位教师同时任教几所小规模学校成为了日常。

施俊梅在接管了马桥小学后,从合兴小学输送了2名英语骨干教师,分别任教四年级和五年级;而马桥小学向合兴小学流出了1位美术教师和1位科学教师。

在教师共享的基础上,这些学校也通过“共同教研”的方式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

合兴小学和马桥小学两校的教师团队共同提出了“‘小·合·马’‘仿生’课堂”的概念。顾名思义,“小·合·马”代表“小规模+合兴小学+马桥小学”;“仿生课堂”即仿照“空中课堂”打造“生态”“生动”和“生成”的课堂。

“这也是我们两所学校教师的共同目标,平时我们会通过共同教研,来探讨如何打造原生态、充满生命力,并且让学生生成智慧的课堂。”施俊梅表示。

从这学期开始,位于崇明岛西部的建设中学、三星中学和庙镇学校组建了崇西教育集团。

崇西教育集团校长刘金华表示:“我们三所学校现在‘抱团发展’,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我们不仅要让集团内教师的流动,更要全面提升三所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

他介绍说,目前建设中学和三星中学都有正高级教师,他们将带领集团内的教师进行集体教研,构建紧密型学区联合教研体系和“区域-学区-学校”三级教研工作体系。

崇西教育集团每个月还会开展成员校工作交流评估会,在短短几个月内已经形成“备、教、学、练、评、研、训”的一体化格局。

此外,崇明区也在不断完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大对乡村教师职称优先评定、经济补助等方面的支持,鼓励教师安心教学。

为学生打造“随性”的“小”课堂

学校的规模那么小,老师是否更能关注到每位学生的需求?

崇西教育集团校长刘金华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秋天到了,走进建设中学的教学楼一看,教室里居然空无一人,学生们去哪儿了?

原来,学生们提议,想去田野里上一天课,老师们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专门开设了田野课程。

刘金华说:“我们这三所学校附近都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而且,因为学校规模小,组织起来也比较容易。我始终认为,整个世界都是学生的教科书,学校应该为他们创设丰富的教育场景。”

看着学生们在田间地头讨论、写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校长刘金华倍感欣慰。他告诉第一教育:“在建设中学担任校长的几年里,我一直在探索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在解决遇到的一个个困难中,将‘小’变成我们的优势,来促进课堂的变革。”

学校还利用假期时间对教室进行了重构,讲台“消失”了,左右两面墙安上了两块电子屏。上课时,学生围坐在一起,老师也开始走到孩子中间,深度参与他们的讨论,真正地关注到每一个人。

学校举办首届青少年成长训练营

老师真正走进了孩子内心

由于规模小,这些学校的师生比相对比较高,老师们真的走进了孩子的内心。

合兴小学的85后教师倪挺本学期接手的班里有位特殊学生小军(化名),父母离异后由爷爷奶奶抚养,但父亲鲜少参与他的成长,平时主要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

倪挺与合兴小学的孩子们在一起

倪挺说:“我从他之前的班主任那里了解到,小军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学习缺乏热情;有时,他看见同学有漂亮的学习用品,会偷偷地将其归为己有。”

面对这样的孩子,倪挺决定用爱心和耐心去温暖他,取得他的信任,让他在班级中找到归属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安排他参与中午的阳光房清洁工作。我也没想到这次简单的任务,却激发了他对学习的兴趣。于是,我们约定,只要他能在课堂上专心听讲并完成学习任务,就能持续参与阳光房的观察活动,并优先品尝里面的草莓。”倪挺说。

这份特别的激励成为了小军学习的动力。课余时间,倪挺也会对他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渐渐地,小军的学习专注度和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小军的转变让这位青年教师体会到了教育的真谛。他说:“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光芒,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积极引导,就能让他们绽放出独特的色彩。”

倪挺在给马桥小学的学生上课

在崇明区,不少小规模学校还尝试了“导师制”,全校教师每人和1~3名学生“双向选择”结对;也有学校把班主任的办公桌安到了教室里,实行“坐班制”,将更多的时间花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近了。

曾有建设中学学生给刘金华写信,希望学校能开设更多的足球课程。有一天,他们如愿来到了附近的徐根宝足球基地,踢了一场比赛,还拿到了徐指导的签名足球。

学生给校长写的信

因为这件事,学校决定开发一面“涂鸦墙”,专门倾听学生的声音。随着时间的发展,“涂鸦墙”的功能远超设想,老师在墙上发布飞花令与学生们互动,这样的做法也在集团内推广普及。

人多才有气氛

好课一起上,活动一块儿办

新学期开学,建设中学、三星中学和庙镇学校组建的崇西教育集团共同设计了“开学第一课”。校长刘金华说:“现在每年的艺术节、体育节等德育活动都由集团共同举办。以运动会为例,一个小规模学校单独举办就缺少竞争氛围,而集团联合举办之后,参与的人数多了,运动氛围也更加浓厚了。”

几所小规模学校之间除了“抱团”一块儿办活动,还将学校的特色“流动”起来。

刘金华介绍说,建设中学有非遗系列课程,三星中学在做有关苦草的跨学科学习,庙镇学校有陶艺课程特色,三所学校的老师会定期把相关课程带到其他的集团校,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合兴小学的校园里,建了一个叫做“耕趣园”的劳动基地,学校在此基础上开发了4个劳动教育场景,涵盖了校园、家园、田园和社园生态劳动教育场景。

“学校利用周边资源开发了一系列劳动教育课程,这些课程资源和实践基地也对其他学校的学生开放。只要周围学校愿意来参与和体验,我们就会主动帮他们去联系。”校长施俊梅介绍说。

此外,合兴小学还设计了《劳动教育指导手册》《学生劳动手册》《花漾小天地 育人大课堂》等几本实践手册供马桥小学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选择使用。

谈及小规模学校的未来,同时管理3所学校的崇西教育集团校长刘金华表示:“学校是学生最喜欢的地方,如何让学生在学校的每一天都感到幸福和快乐,是我目前正在探索和思考的。我也会将建设中学已经实施的一些做法进行提炼和分析,再到另外两所学校中去操作,最终形成小规模学校办学的崇明实践。”

崇明区几所学校举办联合运动会

责任编辑: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