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倪军|“现在能说清楚的都并非未来的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怎么办?

来源:文汇网

作者:姜澎 张菲垭

时间:2024-10-16 14:58:03

undefined

放眼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技术?对这个问题,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宁德时代首席制造官倪军教授的答案是——“不知道”。但正因为“不知道”,未来技术学院的探索才有价值。“现在凡是能够说清楚的,都并非未来的技术。我们不能以过去的思维去揣度未来,更不能以过去的技术去迎接未来。”

上海交大溥渊未来技术学院是教育部公布的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之一,也是上海唯一的未来技术学院。出任院长的倪军,曾在2006年创建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开创中外合作样板的学者,其后又在2020年开始担任宁德时代首席制造官横跨学界和产业界。如今,他再度“创业”,探索如何为不确定的未来培养人才。

从零开始布点两个新专业

今年7月,教育部召开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工作推进会,全国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接受了第一轮检验。这些学院大多依托所在学校的优势学科建设,而上海交大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则是唯一一个从零开始建设的学院,其设立的可持续能源专业和健康科学与技术专业,也都是教育部首次批准设立的新专业。

首批未来技术学院的申报工作启动于2020年,目标是针对国家未来发展战略及科技发展趋势,探索未来可能的新兴战略产业突破和相关人才培养。几乎所有参与申报的高校都“各显神通”,按照各自对未来技术的认知、对产业布局的预测或学校自身的优势,向教育部提交建设方案,最终12所高校胜出。

“其实,学校内部也经过了好几轮激烈PK,所有参与学院和教授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未来技术。”倪军当时已担任宁德时代的首席制造官,但他也受邀参加了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方案的讨论。他的第一反应是:“科技发展如此之快,颠覆性成果不断涌现,未来会怎样,没人能看清。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量子技术还是聚变能源,能说清楚的都不能算是未来技术。”

几轮激烈的PK后,最终学校内部达成一致:未来对人类最重要就是“健康”——包括人本身的健康和地球的健康。这也是学院仅有的两个专业方向的由来。倪军解释说,这两个目标背后是无数需要征服的科学问题,可持续能源与物理、化学、材料等学科都有关,而未来健康更与医学、影像学、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密切相关。这意味着,两个新布点的专业必须突破传统、突破常规、突破专业壁垒,实现多学科融合。同时,这样的布点也意味着,这两个专业也必须从零开始。

打造“专业背景最杂的师资队伍”

这不是倪军第一次从零开始创建一所学院。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成立时,所有在这里任职的外籍教授都是倪军到美国密西根大学、敲开一间间教授办公室的门邀请来的。还有人记得,第一年招生时学校录取已经结束,他带着老师趁新生报到在学校里发“传单”宣传密西根学院,所以学院第一届毕业生是入学后再分流的,几乎都来自学校最“冷门”专业。为回应家长对这个新学院的质疑,他每学期都要为新生家长开一次家长会,直到四年后首届毕业生就业,他们的薪酬比学校同年级的其他专业学生高出30%左右,这些现象才得以改变。

也有人记得,密西根学院是直到倪军卸任后,才有了专门的大楼。就这一点来看,如今的未来技术学院可谓“高配”,上海交大校长丁奎岭院士和常务副校长奚立峰教授亲自参与学院筹建,所有的硬件都“一步配齐”。但在人才培养上,两个学院的使命目标截然不同。昔日的密西根学院当时只需要参考美国密西根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可,但如今的未来技术学院,并没有先例可循。

倪军面对的挑战首先是,两个专业都是全新的、都是多学科交叉专业,实行从本科到博士一贯制培养——国内外高校都没有先例。其次,所有的师资都要重新招聘,而他也想借助未来技术学院的创办,弥补昔日的一点遗憾。“虽然密西根学院的本科生培养非常成功,但我认为,在科研方面,我们还没有做出应有的特色。”

目前,未来技术学院已有将近50位海外学者全职加入,其中一半来自全球排名前30名的顶尖高校,不仅国籍不同,且来自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统计学、物理化学、机械、电气、软件、材料等不同的学科方向,可以说“有着全校专业背景最杂的师资队伍”。

按照学院的顶层设计,这些教师们入职后想要做什么研究,都由他们自己决定。但是,如何真正发挥他们的科研能力,真正实现全球精英为我所用?“这就是为什么未来技术学院要进行教育、科技、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试点改革。”倪军说,未来技术学院打造了10多个共享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包括与一些知名企业合作。学院一方面鼓励每位老师开展自由的学术探索,另一方面也让他们能够协同开展研究,通过学科交叉找到更多的科研突破点,并通过与企业“抱团取暖”的方式申请更多重大的科研项目。

本科生从入学开始就当博士生培养

从教以来,倪军见过很多国内外优秀的学生,而他最大的感触是:在排名上不相伯仲的大学,中国学生入学时比美国学生优秀,但到大学四年毕业后,却拉开了差距。令他担心的是,如果教育没有改变,未来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过去我们常说美国学生的数理基础不行,但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把美国学生的这一‘短板’弥补上了。相比之下,中国学生的‘短板’却是很难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弥补的。”倪军说,中国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但学生们“解”的是那些高度提炼出来的问题,他们往往缺乏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美国学生则更有信心和兴趣去挑战“别人没做过、没想过、想了却没敢去做的事”。中国学生在单一专业上的知识掌握不错,但是缺乏系统性全局性的思维和逻辑。

如何鼓励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让他们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去挑战那些没人做过的事,这也是溥渊未来技术学院的探索目标之一。目前,学院与宁德时代、联影医疗等不同领域的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并建立了多个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有众多的教师同时受聘在企业担任研发负责人。按照学院制定的培养计划,学生将尽早进入企业实习实践,这种培养方式在给学生一定自由度的同时,也为每位学生都配备了一位学术导师和一位企业导师,持续性从旁指导、跟踪。

“现在的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渠道很多、积累的知识也很多。要把他们从本科入学开始就当博士生培养,尽早依据爱好和优势,介入到相关学科最前沿。”而对于何为优秀的学生,倪军也自有标准。他希望,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培养的学生不再只是会解题、提供一份标准答案,而是可以从行业发展现状中发现并提炼出真问题。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