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庆祝材料学科创建70周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30周年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罗海旗 高坤 刘时玉

时间:2024-10-22 12:14:27

聚焦全国材料学科建设发展的高水平大会,着眼新材料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咖位”论坛,“科技+AI”沉浸式的创新成果展示,纤维领域的知识大模型发布,精彩纷呈的院庆文艺晚会……10月19-20日,在东华大学松江校区,两院院士、政府和行业领导、国内外专家学者、兄弟高校材料学院院长、企业嘉宾、广大校友齐聚一堂,共同庆祝东华大学材料学科创建70周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30周年。

    image.png

奋楫笃行,薪火相传七十载

新中国伊始,全国工业凋敝,解决人民“有的穿、穿得暖”成为当务之急。1954年,东华大学材料学科奠基人钱宝钧先生与方柏容先生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化学纤维专业。1985年,东华大学建立化学纤维工程系,1992年更名为高分子材料系。199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是全国最早成立的材料学院之一。

七秩岁月如歌,三十芳华正茂。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始终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争当新材料领域的“领跑者”和交叉前沿领域的“开拓者”,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行业技术中坚力量和科技领军人才,为我国建设纤维强国贡献东华材料人的勇毅担当。

抚今追昔,在材料学院历史沿革展示墙上,一条条纵向延伸的学科发展脉络呈现在眼前。从1954年创建新中国首个化学纤维专业到改革开放后,先后获得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再到新时代,“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入围 ESI 全球前千分之一学科,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获评“优秀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选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行列……一代代东华材料人用坚定的脚步走出了一段不凡的发展之路。

image.png

1974届毕业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材料科学与工程组成员王依民教授深情感慨道:“学在东华,教在东华。半个多世纪的学习、工作与生活让我深切感受到,一个学科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薪火相传、砥砺前行的奋斗史

经过几代材料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学院目前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纳米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能源动力”工程博士专业以及“材料与化工”工程硕博专业,建有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先进玻璃制造技术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支撑平台,荣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64项,始终走在我国材料科学研究与创新的前列。

硕果累累, 育材兴邦敢为先

“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方法上的创新和解决难题的勇气。”在大会上,1995级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彭慧胜教授深情回顾了在东华学习生活的难忘时光。

作为纤维材料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学院始终发扬传承“五爱精神”,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构筑“六个百分百”协同育人体系,坚持把最好的资源力量用在人才培养上,连续十五年实施博导班主任制度就是一个生动的写照。从1.0版到2.0版,再到“1+1+1”(博导+青年导师+行政助理)迭代升级,包括学科带头人、资深教授博导、国家级人才计划等在内的近两百人次教师担任博导班主任(助理博导班主任),覆盖学生近4000名。

除此之外,学院搭建“桥梁计划”,实施“准研究生制”培养模式,持续开设“大国之材”“大国工匠”课程,师生观演“钱宝钧大师剧”,设立“学科奠基人事迹陈列室”……让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在学生心间成长,1.4万余名毕业生从这里点燃青春梦想,走向人生彼岸。

image.png

师生观演话剧《钱宝钧》

70年来,学院打造出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和教书育人过硬本领的一流师资队伍,成为助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现有院士、杰青、万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60余人次,教师先后荣获何梁何利奖、全国创新争先奖、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牵头建设“新一代高分子材料研究”长江教育创新带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合作体,入选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团队等。

image.png

东华大学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生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正是在学院提供的强大科研实践平台基础上,我才能将‘发光纤维’这一科研梦想终于转变为实践成果。”2024届博士毕业生、“Science”论文第一作者杨伟峰说。近五年,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重大学术科研赛事中,学院学生团队分别斩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创新类竞赛奖项400余项,学生创新成果取得新突破,多篇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

一直以来,学院始终以科技报国精神为引领,秉承“交叉催化、聚合育人”理念,以促进学生知识融合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技术难题,发挥学科和行业优势,推动“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协同育人,推动“课程链、创新链、实践链”三链汇聚,构建起特色鲜明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履践致远,砥砺创新再出发

研发航天级碳纤维为“导弹穿衣”、制备月壤纤维助力“蟾宫造阙”、攻坚人工组织工程“再造健康”……在创新成果展和“材料日”科技文化节上,一件件“高精尖”科研成果,生动呈现了多年来学院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着力在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上下功夫,勇闯科学“无人区”,朝着“星辰大海”目标不断进发的创新探索之路。

纤维创造美好生活、企业创新与校企合作模式、从集成电路产业看中国新材料行业的发展……在19日下午召开的全国新材料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论坛上,来自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的150余位代表共同研讨新材料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多年来,学院坚持立足学科专业特色优势,为服务国计民生、化纤工业升级改造、解决纤维材料共性难题积极贡献“东华方案”。“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夺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3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一项项成果数字的背后展现的是科研“硬核”实力。

image.png

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会议连续举办11届

学院始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连续主办11届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会议,开设主题大会报告150余场、分论坛170余个、学术报告3500余次,与全球十余个国家10000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共同聚焦、协同攻关纤维材料世界性难题。打造纤维领域国际期刊“Advanced Fiber Materials”,不断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设立“钱宝钧纤维材料奖”,表彰奖励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国内外青年学者……合作交流不断深化拓展,持续推动改革创新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果。

“回望来时路,催人奋进的成绩让我们难忘和感动”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谈到,“展望未来,东华材料人将传承‘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炽热情愫、‘潜心钻研,勇于攀登’的报国情怀、‘团结奋进,争创未来’的使命追求,继续书写无愧伟大时代的辉煌篇章。”

通讯员 罗海旗 高坤 记者 刘时玉

图片由学校提供


责任编辑:刘时玉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