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跨文化素养大赛首次在中学生中举办,给他们带来什么收获?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许沁

时间:2024-11-11 10:20:05

四位学生在一所中学图书馆里展开对话,探讨中西方对饮用冷热饮品的不同偏好及其背后的健康理念;小伙伴们探讨不同文化下对“英雄”的定义与看法,围绕跨文化素养的差异与融合展开……在上海,跨文化素养大赛首次从大学生群体走向中学生群体,给中学生带来什么收获?

更开放理解多元文化

自今年4月起,经过紧张激烈的校内初赛与区内复赛,来自普陀区初、高中共10支优秀队伍脱颖而出,成功晋级普陀区“甘泉杯”中学生跨文化素养大赛决赛。近日在甘泉外国语中学决赛现场“情景演绎”环节中,各参赛队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原创案例展示。

情景演绎环节

决赛现场,学生展开探讨

曹杨第二中学附属学校团队演绎的跨文化情景案例中,中国学生刘伟、张颖推崇中国传统健康实践,用红枣和枸杞泡水饮用,强调对身体健康的益处;外国交换生艾米丽、汤姆偏爱冷饮,如柠檬水等。通过交换饮品尝试,双方体验了不同的饮品,展开关于健康观念的讨论。最终,大家增进了对彼此健康理念的理解,通过探索新视角,深化对不同文化的认识。

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团队展示的情景演绎中,小伙伴们演绎了四个角色,在观看电影《蜘蛛侠》后展开对“英雄”的讨论。蜘蛛侠、武侠小说人物郭靖……小伙伴们通过相互理解与包容达成共识:欣赏不同文化的独特故事与价值,更开放地理解多元文化。

社交礼仪、健康观念、节日习俗、文化体验、加班文化等,这些主题在各参赛队情景演绎中一一呈现。

决赛知识问答环节

选手们竞相抢答

跨文化素养不限于知识的认知,还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舞台上,同学们围绕巴黎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领奖服展开讲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在知识问答环节,选手们竞相抢答。2小时别开生面的比赛中,10所学校的高中组、初中组同学在知识问答、主题演讲、情景演绎中,展示了中学生的文化底蕴、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一等奖获得者、甘泉外国语中学团队带来的情景演绎,由向博闻、钱瑞歆、秦子琨三位高二学生参与,其中秦子琨是法语班的学生。指导老师常震宇介绍说,为了让剧本更有吸引力,团队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将不同文化对生命的理解写入脚本,先用中文写作,确定后再进行翻译。学生之所以能在舞台上精彩表现,清晰地表达对跨文化交流的见解,其实大多来自平时真实的经历。在甘泉外国语中学,国外姐妹学校的学生和本校学生会坐在同一个课堂,增进跨文化视野和国际理解能力的培养。“在备赛过程中,老师不仅了解学生个性特点,提升学生语言思维品质,也反哺了教学。”常震宇说。

为学生储备适应未来的能力

“过去9年间,我们协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开展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此次首次来到中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红玲教授说,跨文化能力不仅包括文化知识,还有情感态度、行为技能。对中学生而言,通过大赛,引导大家更多关注身边的跨文化现象,进行开发、交流、学习,拓宽视野,期待更多真实、原创、具有典型性、创新性的案例。

为何要在中学开展跨文化教育?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副社长严凯看来,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素养,是为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储备。跨文化教育让中学生有机会仰望这片星空,视域延伸到世界的更多角落,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宏大的格局。

搭建一个展现跨文化能力风采的平台

普陀区教育局副局长包玉全说,要坚定青少年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国文化的学习,鼓励青少年放眼世界,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尊重文化差异,掌握跨文化沟通技巧,架起跨文化交流桥梁。

本着“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宗旨,大赛为中学师生搭建了一个展现跨文化能力风采、交流跨文化教学经验的平台,激发学生潜能、检验“教与学”成果。大赛会标设计从近百个作品中脱颖而出,江宁学校学生汪琮博分享了设计理念与创作背后的故事。大赛由普陀区教育局主办,普陀区教育学院(普陀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甘泉外国语中学承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全程提供专业指导。曹杨第二中学接过明年大赛承办校的接力棒,继续为中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展示交流平台。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责任编辑: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