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汇报
作者:张鹏
时间:2024-11-22 10:01:59
一堂好的科学课应该什么样?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给出的回答是:“好的科学课应当‘疑始疑终’,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带着更多的问题走。”不仅如此,他还举了一个反面例子:如果一堂科学课上完,学生提不出问题,这便成了最差的课。
在教育“双减”背景下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面向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备受关注。近日举行的2024年徐汇区“汇智教育论坛”上,包括倪闽景在内,一批沪上专家学者共同描绘了科学教育理想模式。
“科学教育实际上对应的不是一门科学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所长曹培杰认为,真正的科学教育是在分科体系中建立起相互沟通的桥梁,用一个个实际的问题串联起各学科知识,让学生对世界有整体的认知。
事实上,许多重要的科学发明,几乎都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的细心观察和大胆实践,也给当下如何实施科学教育带来不少启迪。对此,倪闽景举出几个例子:一名商人曾梦想发财,他发现人的尿液是黄色的,于是便猜想尿液里有黄金。为此,他收集了大量尿液,没想到竟然意外从中提炼出白磷,成为世界顶尖科学家。这个人就是布兰德。再看爱因斯坦,在成为科学家之前,他的职业是一名“公务员”。
“伟大不可以计划。”倪闽景说,很多有成为科学家潜质的孩子都敢于“胡思乱想”,并不是一张传统的试卷能够“考”出来的。而一些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更是证明,要对这个群体因材施教,必须打破刻板的传统课堂教学,从事科学教育的老师们也要有“为未来学校而教,鼓励学生为创新而学”的志向。
就在今年,徐汇区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如何进一步推进实验区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也是不少校长和老师们正在探索的课题。“学生在科学课上不能‘坐着不动’,因为真正的创新是发生在实验室里、发生在动手探究中的,要引导学生参与到火热的科学实践中。”曹培杰认为,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追求创造出一个精美的作品,而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相对于作品是否精美,学习是否真的发生更值得关注。
其实,科学素养的培育,蕴含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此次论坛上,倪闽景还用一个蚊子包的案例加以说明。试想,在被蚊子咬了以后,不同的人会有哪些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只想打死蚊子,然后就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有的学生会思考,为什么蚊子咬的包有大有小,有浅有深?倪闽景笑言,若学生能想到这一步,说明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还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办法抓住一个蚊子,在显微镜下观察它的“武器”是什么样子。“如果能这么做,这个学生很有可能就是一位科学家。”
倪闽景的发言在会场引发一片笑声,也进一步凝聚起大家的共识:撬动学生的思维,不是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学得更活、学得更加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