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家古籍保护研究院十岁了!致力于让古籍“活起来”“传下去”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程媛媛 殷梦昊 祝天怡 蒋子怡

时间:2024-11-25 11:38:32

本网讯(记者 程媛媛 通讯员 殷梦昊 祝天怡 蒋子怡)传云章于千载,存文脉至万年,让古籍“活起来”“传下去”,让中华文化血脉永续流淌。11月22日,复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下称“复旦古保院”)迎来建院10周年。作为全国首家古籍保护研究院,复旦古保院独树一帜,汇集文理各专业学科人才,首创领域内交叉研究模式,培养国家急需的古籍保护高端人才,推动纸质文物保护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在全国乃至全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afcc72300f6bca9cb1a7888ad466220.jpg

所有文物中,纸质文物最难保护,因其最易消亡。而古籍又是古人思想的宝藏、先贤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的集体记忆,是文明的重要载体。不同于传统的“修补图书”观念,复旦创造性地融入了科学研究思想,大大拓展古籍保护的内涵。

b743b4b2b2331f415c77fe4ccc40993.jpg

2014年11月,复旦大学成立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挂靠复旦大学图书馆,成为全国第一家古籍保护研究院。2019年11月,在“上海市三年(2018-21)文教行动计划”支持下,古保院又成立复旦大学文物保护创新研究院,实现从单一古籍研究的点上出彩到古籍、字画、档案等纸质文物研究的全面开花。2023年2月,古保院成立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书画篆刻艺术研究中心(筹),踏上了从文物修复保护拓展到涵盖艺术创作在内的全方位文化构建与传承的新征程。

b65deded7e03df57669119c56c6388d.jpg

原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担任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至今。身为高分子科学家,为何一头扎进古籍保护?多年来,杨玉良时常会面对这样的发问。

十年前,他第一次从古保专家口中了解到行业最为头疼的难题——古代纸能保存上千年,现代纸却最多只能保存三百年、甚至几十年。“纸张本质上就是一种高分子材料,与我的专业不谋而合。”从科学家的视角,杨玉良一下就弄清了问题所在,造成古代纸、现代纸寿命区别的关键,在于生产工艺是否破坏了纤维素分子。

594e50e6a1ebde4c953514e11215506.jpg

古保院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纸张研发。浙江开化纸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纸张,但这项技艺在清同治后中断了百年。在杨玉良带领下,复旦大学跨学科团队通过科研攻关,明确了开化纸的起源、造纸工艺、植物原料和纤维特性,成功“复活”了失传百年的开化纸,保存寿命可达千年以上。此外,团队借鉴开化纸的成功经验,海南沉香纸、山西桑皮纸、延安马兰纸,这些独具地方特色又能长久保存的中国传统纸张,都在陆续“复活”的路上。

谈及古保院发展要义,杨玉良尤为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因此,研究院职能定位集科研、教学与保护于一体,突破古籍修复的消极保护范畴,主动将科学研究和现代技术深度融入古籍保护之中。 

如今,本部校区环科楼东隅,爬山虎缘窗而上,藤叶如瀑,掩映白墙,古保院的科学实验室坐落在此。定时定量PCR仪、高感度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生物、化学领域的常见设备井然陈列,还有专门研究纸张寿命和老化机制的电热鼓风干燥箱。

从最初依托于化学系、生科院的公共实验平台,继而辗转图书馆零散的实验空间,再到如今拥有条件完备的独立实验室,古保院实现了对写印材料的全覆盖研究。不光纸张,墨水、颜料、浆糊、造纸植物及各类微生物,都是他们的研究对象。

02079bfc63cbc0ef160ff67dba02e86.jpg

2015年,古保院开风气之先,首次招收古籍保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专门培养古籍保护高端人才。自此,这个新鲜又“冷门”的专业走进大众视野。 截至2024年7月,复旦已培养古籍保护方向专业硕士109名,博士7名,人数几乎占全国半壁江山,其中不乏海外留学生。不少人毕业后学以致用,进入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从事古籍保护工作。

要做好古籍保护与修复,不仅要在基础理论上下功夫,更要在实践层面成为行家里手,两者不可偏废。古保院特意保留了传统的“师带徒”教学模式,建立专门的传习所,聘请古籍修复、木板水印、书画装潢、鸟虫篆刻等各界资深导师,旨在培养古籍书画等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工匠型人才。2017年,在招收专业硕士的基础上,古保院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围绕古籍保护领域的关键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d869f241dfb67c3f55cbb472961504f.jpg

保护古籍,并不意味着将之束之高阁。相反,让更多人看见古籍、理解与传承文化,才是终极目的。全国首创的“金秋曝书节”已连续举办八年;“藏书故事大赛”使古籍保护理念走出课堂;线装家谱制作培训班让小学生们学习掌握中国传统家谱形式以及主要装帧艺术……古保院的一系列品牌活动,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古籍中蕴含的文化魅力可亲可感可及,走进千家万户。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古保院近年来也大力推进特色古籍数据库建设,开展稿抄《诗经》文献数字化项目、善本古籍数字化工作等,进一步促进古籍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化。

不仅聚焦汉文古籍,复旦古保院近年来也开始向少数民族古籍进一步拓展,包括藏文、维吾尔文、阿拉伯文等。去年,贝叶经院士工作站在西双版纳成立。这种从贝多罗树长出的叶子,曾记载大量文字,是东南亚地区古典文献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复旦古保院逐渐与世界各大高校、单位建立起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合作机制。2023年,古保院发起并联合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大学和澳门大学六所图书馆,以及德国汉堡大学写本文化研究中心、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等国际研究机构,建立全球性的合作网络——“纸质文物保护国际联盟(筹)”。


责任编辑:程媛媛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