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许沁
时间:2025-01-23 13:03:36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提出配强科学副校长,确保每所学校至少有1名科学副校长,鼓励并支持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科学家、理工科专家担任科学副校长等。
如何打破学校的“围墙”,协同育人,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业内人士看来,邀请“科学大咖”进校园的同时,还要用活“社会大课堂”,创建大科学教育,让学生在“玩”中擦出创意火花。
【“科学大咖”担任科学副校长】
《指南》提出,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青少年宫、博物馆、科技企业等力量,配强科学副校长,明确科学副校长工作职责,用好资源和专业优势,探索通过开展科普讲座、结对科学类课程教师、参与建设科学类课程、指导学生项目等务实举措,发挥引领作用。同时,配齐配优科学类课程教师,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背景的硕士学位科学教师。配齐初中、高中科学及相关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教师。
目前,上海正在努力创建“市—区—校”协同、“家—校—社”联动的大科学教育工作格局,探索构建大中小学的纵向贯通、校内校外的横向联动的科学教育新范式。
徐汇区中小学校形成科学类课程教师、科技总指导、校外科技专业人员“三位一体”全覆盖的科学教育教师团队,搭建科学教师专业成长阶梯。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徐汇中小学校科学副校长实现全覆盖,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大咖们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松江区邀请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等“科学大咖”加入中小学科学教育队伍,以科学顾问、校外科学副校长的身份为学校科学教育出谋划策。去年,松江区中小学聘任了首批9名科学顾问、12名校外科学副校长,同时建立15个松江区中小学首批校外科学教育实践基地,以多元方式打造“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共同体”。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松江研究院院长段树民带来科学家报告,引领师生感受科学的魅力。
【提升科学类课后服务吸引力】
如何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指南》明确,提升科学教育在课后服务中的比例,通过开展自然观测、科学探究、工程实践、创客活动、项目研究等,提升科学类课后服务的吸引力。依托校内外科学教育师资,加强对学生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的专业指导,支持有兴趣的学生长期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和项目专题研究。此外,将实验等探究实践纳入评价体系,以数字化赋能科学教育。
今年寒假,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打造的“在这里,打开我的酷玩寒假”上海市学生素质教育优质资源平台系列活动,汇聚了3000余门在线公益课程,其中不少以科学教育启迪智慧之光,同学们可以大展身手,激发更多创新灵感。
人工智能对未来气象播报会产生什么影响?深海实验室研究什么?……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推出的《五育未来说》寒假特辑,邀请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海洋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以“上天、入地、下海”科普三部曲,引领学生过一个“科学味”十足的寒假。徐汇区以“追光”为主题的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首轮邀请11位院士和科学家领衔,带领各自的科学家团队参与,走进校园,在面对面、零距离地互动交流中,引导中小学生走近科学家,学习感悟科学家精神。
去年,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引入“流动科技馆”科普设备,在课间或课后服务时间,学生可以走进“移动的科学课堂”,在游戏中了解科学原理。学校聘请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许保云担任科学副校长,由她带领学生参与职业体验,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分享科研人员的奋斗经历,用科学家精神激发学生从小树立科学梦想。
【打破学校“围墙”校家社协同育人】
怎样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衔接?
松江区教育局体艺科负责人鲁勤说,拓宽“社会大课堂”的边界,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和专业力量,支持中小学与高校、科研院所联系,推动科学实践活动;在校内,创新科学教育场景与方法之外,在校外,强化内外联动与部门协作,协同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博物馆等单位、平台和资源,推进基于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此外,倡导中学与大学联合共建创新实验室,探索双导师制,提高科学教育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可以探索实施家庭科学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科普活动,提升家长科普意识和学生科学素质,促进校家社协同育人。
在更多业内人士看来,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格局,推动学校与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家庭等多元主体跨界合作,让学生的学习走出学校,走进社会,真正崇尚科学、热爱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