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五育并举”融入所有教学环节……速看上海两会教育观点!

来源: 第一教育

时间:2021-01-26 13:51:31

让“五育并举”融入所有教学环节、关注来华留学生学习和生活、构建7到14岁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研究培训机构类企业退出机制……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教育,提出诸多议案、提案。

跟小编一起来,速看上海两会教育观点!

让“五育并举”融入所有教学环节

今年上海两会,民进上海市委提交了一份集体提案:关于在基础教育领域推广“五育并举”的建议。民进上海市委用一年时间进行了系统调研,呼吁基础教育要“五育并举”。

课题组指出,近年来,基础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也在努力提高认识,积极探索,之所以无法在学生素质教育上取得有效进展,其根本原因在于时下中小学的文化课程比重和应试选拔压力持续上升。中小学生如今依旧面临课业负担沉重、应试取向顽固、体美教育受挤压、德育课程偏重说教、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等现状。

鉴于此,课题组认为中小学的“五育并举”不仅要对教育空间与时间重新组配,还要通过系统整合,让“德、智、体、美、劳”融合于所有课程中,让“素质教育”内蕴到所有教学环节,真正帮助学生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民进上海市委建议,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要在五育课程的融合贯通上提出实质性举措,以丰富多样的教学课程,补齐各自的教育短板。在“德、体、美、劳”等教育中主动探索学生的实际体验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选择。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内在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受和领悟各种社会行为规范,养成健康的价值标准,学会自我选择,具备自我负责的独立意识。

民进上海市委强调,“五育并举”要给学校足够的自主空间,探索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让“一刀切”的传统评价模式退出历史舞台。同时也鼓励家庭、社会、学校之间开展协作,在非文化知识教育领域,建议允许学校对不同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利用。

关注来华留学生学习和生活

活动范围缩小、交流机会减少、上课形式变化、学习难度增加……受疫情影响,来华留学生在华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和方式不得不做出相应的改变。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为一些来华留学生的生活来了困扰,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开始出现自闭、焦虑、失眠等心理障碍问题。

关注来华留学生群体,上海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徐斌艳在两会上建议多组织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活动,丰富来华留学生的业余生活;针对来华留学生开设在线课程指南,提高计算机和相关教学软件和平台的使用能力;向来华留学生长期开设心理咨询或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提供必要的汉语补课服务,减轻留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考虑放宽来华留学生勤工俭学限制。

“来华留学生的群体中有不少来自亚、非、拉等一些欠发达国家的学生,他们在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授课平台的使用方面的能力较为欠缺。如果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能针对来华留学生开设相关的指导课程,能提高他们的上课效果,缓解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压力。”

徐斌艳指出,疫情期间,不少来华留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受到较大影响,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于经济状态的焦虑也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建议相关管理部门适当放宽来华留学生勤工俭学的限制,让学生通过合法劳动缓解经济压力。勤工俭学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丰富他们的阅历。

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台盟上海市委提出建议,要加快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社会支持体系。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当中,约3000万人受到了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当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予以干预。

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2013-2017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疾病的累积就诊人次逐年递增趋势明显,且呈现低龄化趋势,启蒙期(7-10岁)及逆反期(11-14岁)已经是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受今年疫情影响,青少年心理问题进一步显现,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提案中指出,目前本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和供给水平无法满足需求,社会支持体系还不完善。家庭、学校、社区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三个环境,为了有效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构建“家-校-社区”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体系很有必要。

家庭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然而,家庭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又缺乏科学认识。调查数据显示,存在心理方面问题的孩子中,得到合理诊疗的比例不到20%,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家长在孩子情绪障碍的早期并没有意识或发现。提案建议,可以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定期向家长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辅导。市教委可以与媒体合作,制作面向家长的课程,提升家长对不同学段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重视,并积极宣传各类咨询渠道。

从学校角度来说,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专业水平不高,以及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标准和配套评估的难题。另外,学校的生命教育也有所欠缺,生存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以及死亡意识教育等没有完全铺设。

提案中建议,学校应该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列入师资培训计划中,定期开展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积极的人生观。

另外,目前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功能欠缺,不仅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全面关怀不够,对青少年父母的职责监督能力也不足。提案认为,各级政府、街镇等应该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纳为社区服务的必选内容,设立专项基金购买第三方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应该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定期筛查机制。

研究培训机构类企业退出机制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近年来,不少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出现关门停业甚至跑路等情况,导致家长学费无处追讨,如何规范这一市场?

在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委员王珏等提交了一份联名提案《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市培训市场综合治理力度的建议》。

上海对于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一直走在全国前面,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意见和办法来规范市场行为,监管力度也有所加强。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处罚细则。王珏表示,譬如在课程预付费周期方面,(上海)明确要求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但目前没有细致的规定,缺乏处罚的依据,同时在综合执法过程中的工作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市级层面尚未出台具体行政处罚事项及依据清单。

对此,王珏等委员建议从法规制订、政策完善、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补充,以促使市场监管、综合治理工作后续推进更为顺利。

王珏等委员建议,市联席会议协调办公室牵头研究相关法规,填补超过三个月预收费周期等行政处罚设定空白,明确和完善相关处罚措施,促进依法行政,保护学员、家长、教师、培训机构的合法权益。

与此同时,他们建议,市场监管部门牵头教育、人社等相关部门尽快研究出台执法清单,落实教育培训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保障综合治理力度;打通现有各类监管平台信息通道,将市场监管部门事中事后监管平台、教育部门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发改委培训机构信用监管平台、商务委预付费监管平台等多部门多平台信息进行互通、有效整合,真正做到一网统管、信息互通。

同时,他们建议,将违法办学者列入“失信”黑名单,取消其经营资质以及一定时期的从业资格;增加红黑榜宣传和警示作用,从而增强机构的办学自律性。

对于防范培训机构通过股东变更或注销等方式逃避民事责任的情况,王珏认为,市场监管部门、民政部门应研究并制订培训机构类企业或民非组织的退出机制,明确其退出市场的方式应有别于一般企业或民非组织的注销方式,建立提前干预工作机制。

让家门口的“袖珍学校”变强

近几年来,上海不断推进义务教育的深化改革,发展紧密型的学区和教育集团,通过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式,家门口的好学校正越来越多,许多家长和学生都愿意选择公办学校就近入学,教学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

上海市政协委员黄罗维今年就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建议》,着重关注了家门口的“袖珍学校”的问题。

黄罗维委员通过调研发现,近年来伴随着城市更新,不少公办学校因为周边老小区的动迁,可招收的生源越来越少,一些学校每年甚至只招两个班级。这些“袖珍学校”依靠自身较难获得更好的提高,在发展动能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利于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布局。黄罗维委员特别关注到,在这些学校中,某些方面还是很有特色,但是因为规模较小,因而即使有特色,也很难吸引到周边小区的居民,有些还难以跟上区域整体教育水平的发展,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在黄罗维委员看来,义务教育在办好家门口好学校的同时,也要加快合并那些袖珍薄弱学校,让规模大、实力强的品牌学校增强辐射力,发挥其带动作用,充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育优质均衡一体化发展。

黄罗维委员建议:一、根据相应的学区或区域,将一些“袖珍学校”整体并入一些实力品牌大校,拆并后可以采用品牌大校的分部或分校的名称,实现整体的一体化办学;二、这些学校并入大校后,要实现真正的合二为一,在学校管理、教育资源、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统一调配,比如通过各年级在总校和分校轮流上课等方式,真正体现出教育资源的有效联动;三、品牌大校要强化带动作用,注重教育理念的输出,由点及面地带动其他学校的发展;四、继续推进优秀教师“走教”,在学校实现合并后,让教师资源可以充分流动,实现教学水准和要求的统一化;最后,在前期已有试点的基础上,可以加强统筹规划,突破区域等机制上的限制,加快拆并的步伐和力度,进一步推出实质性的举措,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有新的突破。

不能让微信“家长群”一言难尽

去年以来,教育部多次对“家长群”提出了建议和要求。今年两会期间,陈冲、武俊青、刘惠莉、吴瑛等四位上海市政协委员联名建言,让家长群回归“初心”,不能让家长和学校的“沟通群”变成“工作群”“攀比群”“拉票群”甚至是“马屁群”。

营造和谐的家校共育环境,委员们联名建议称,让家长群回归本质,需要从根本上明晰家校责任。

“家校合作要注意边界,教育回归家庭并不等同于教知识回归家庭,大部分家长也不具备这个能力或精力。”委员们在提案中指出,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应明确各级组织和教师的职责和行为准则,出台符合新技术新形势的教学管理“实施细则”, 加强监管、严格执行。

同时,委员们表示,可试点制订“家长群”公约,例如,群内发布信息的内容范围、时间规定以及相关禁止事项等。学校和家委会应委派专人对家长群实施检查管理,确保家长群的风清气正。

除了“家长群”外,应该坚持家校联系渠道的多元化,坚持传统的家访、校内活动、家长会等多样化家校沟通形式,进一步增进家长和教师之间面对面的、深入的、直接的交流,形成良性的家校互动。

委员们表示,家长群是当前教育的一大缩影,厘清家校职责范围,让教育回归本质,这也能使学校、老师、家长各司其职,共同营造友好和谐的家校共育环境。

部分信息参考澎湃新闻、新民晚报、上观新闻、东方网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