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附属医院如何为社会作贡献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李石纯 王瑶 王弘扬

时间:2021-03-09 10:21:09

  在人才培养、医疗资源下沉、继续教育、规范化培训、医共体建设等方面,高校附属医院应当有所作为。

  开展多学科交叉,在医、工、信合作领域探路,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进而把科技创新的成果应用于临床。这是高校附属医院的优势所在、责任所在。

  作为公立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附属医院在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做好社会服务工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高校附属医院勇担责任与使命,积极投入到疫情防控、医疗救治中,成为一支“抗疫尖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附属医院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3月6日,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连线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进行直播访谈。

  助力破解医疗卫生事业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记者:近年来,我国医疗质量水平和医疗技术能力显著提升,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依然存在。高校附属医院如何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自身作用?

  蔡秀军: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优质的医疗资源大部分在大城市大医院。因此,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首诊、分诊能力,使各级各类医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在这一过程中,高校附属医院理应为社会提供更好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上,高校附属医院要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高层次的有用人才。面对基层医疗单位人员短缺的问题,要做好规划设计,着力培养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们发现基层需要更多的交叉复合型人才,他们既要懂临床医学又要懂公共卫生。因此,后疫情时代,我们应注重调整医科人才培养结构,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致力于培养一批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高校附属医院应当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面作出努力。破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优质医疗资源有序下沉是关键一环。浙江省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派遣高校附属医院的员工对偏远山区、海岛等进行支援,帮助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水平,助力医共体建设。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过程中,既“输血”又“造血”,积极帮助当地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水平。

  总体而言,在人才培养、医疗资源下沉、继续教育、规范化培训、医共体建设等方面,高校附属医院应当有所作为。

  记者:“看病难、看病贵”是我国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要攻克的重要难题,高端医疗资源稀缺与医疗成本居高不下也是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高校附属医院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蔡秀军:“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实际上,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医疗资源并不匮乏,关键问题是分布不均衡。基层医疗机构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提高,硬件资源已经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软件资源还难以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可以说,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造成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需要进行制度优化。例如,三甲医院医生通常需要博士和硕士毕业,而县级基层医院医生一般要求本科或专科毕业,这在制度上造成了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通过制度优化,让高层次的人才能够在基层留得住。又如,在设备配套上,有些进口设备三甲医院可以购买,但是县市级医院无法购买,造成了病人都要到三甲医院接受这种设备的检查,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此外,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需要把医保的杠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引领社会树立科学的健康理念

  记者:高校附属医院如何促进社会医疗公共安全,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蔡秀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强调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以科学的健康理念为引领。以往,社会对健康的认知大多以疾病的诊治为主,较少关注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后的康复以及养老等问题。当前,社会的健康理念要从以诊治为主转向以预防为主,树立起疾病预防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健康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要重视重大疾病防控,优化防治策略,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贯彻预防为主方针,需要高校附属医院不仅要承担起诊治疾病的重大任务,也要把更多精力用于疾病预防,用于健康知识的普及。

  需要注意的是,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综合环境密切相关。例如,空气、水、土壤、食物等环境因素都对健康产生影响。因此,高校附属医院也要密切关注如何解决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从源头上切断致病因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记者:高校附属医院怎样促进尖端科研与临床、门诊普及性治疗相结合,让人民群众及时享受到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药物服务?

  蔡秀军:在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较过去有更高要求。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疾病防治攻关等民生科技”。在医疗卫生领域,打造新设备、新器械,探索新技术,治愈患者的疾病,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手段。

  对于高校而言,多学科的优势可以促进附属医院在临床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附属医院应多与高校其他各学科进行合作,开展多学科交叉,在医、工、信合作领域探路,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进而把科技创新的成果应用于临床。这是高校附属医院的优势所在、责任所在。未来,高校附属医院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要与时俱进

  记者: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高校医学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如何与时俱进?

  蔡秀军:医学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的学科建设,学科专业设置必须要与时俱进。

  第一,高校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医院应加强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培养“平急结合”卫生人才。例如,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优化大学阶段课程设置,完善公共卫生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交叉培养,培养一批既具有临床经验又有公共卫生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又如,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在五期建筑内给每个楼层走廊安装了一道门,一旦战“疫”打响,关上这道门,普通病房就能快速切换成传染病房,相关病区马上进入隔离状态,即可达到符合“三区两通道”的传染病房要求,由此实现“平急结合”,这些探索和理念也应当融入专业设置当中。

  第二,高校要密切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高校要聆听时代的声音,精准读懂社会需求,深刻把握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例如,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缺乏既懂互联网技术又懂医学的高层次人才,这就造成了一些软件在临床应用中的不方便。我们需要有更多既懂互联网技术又懂医学的人才,运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推进智慧医疗建设的进程。又如,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也提醒我们,要重视培养公共卫生与医学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第三,高校要发挥好社会服务职能,使专业设置紧跟社会发展。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出现心理问题的人也在不断增多。对此,高校需要调整专业设置,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心理医生。此外,根据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经验,呼吸治疗学科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高校要更加重视呼吸治疗学科的建设,为中国呼吸治疗事业的前行积淀强大基础,孕育精英队伍,储备后劲力量。只有使专业设置紧跟时代发展,满足社会需求,高校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