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 年至1945 年,中国抗日战争历经了十四年。抗战精神便是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的伟大精神。
抗战精神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2020 年9 月3 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 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鉴往事,知来者。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这是对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所有先烈、对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所有英灵的最好告慰。”
抗战精神应当永久存在于每个国人的心中,弘扬抗战精神,勿忘国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十四年的抗战十四年的艰辛
1931 年9 月18 日晚,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铁路,嫁祸于中国军队,并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侵占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931 年至1937 年,中国抗日战争处于局部抗战阶段,军事行动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局部地区。
1937 年7 月7 日,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 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 军奋起抗战。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1937 年7 月8 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国共合作和全民族团结,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的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华民族进入全面抗战时期。
“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浴血奋战下,中国人民终于阻止了日本的侵略战车。
从1931 年开始到1945 年结束,中国抗日战争经过了十四年艰难曲折的历程。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创造了弱国打败强国的光辉业绩。
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虽已远去,但抗战精神却并未过时,这种精神伟力穿越时空,仍是激励全民族攻坚克难、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全球抗疫的挑战,我们更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以打持久战的韧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不懈努力,走向更光辉的未来。
宁死不屈八女投江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冷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敌人没有发现她们,直接向大部队逼近。
此时情况十分危急,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分成3个战斗小组,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敌人一下子慌了神,以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但她们却被敌人围困于河边。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但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
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八名女战士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她们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集体投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 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八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
“绝情寡义”的青年将领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铁蹄蹂躏东北大地。在吉林敦化敖东中学就读的18 岁少年陈翰章誓言要报国仇,他积极参与组织反日爱国宣传活动,成为第一批挺身而出的中华儿女。
1932 年9 月初,19 岁的陈翰章毅然弃笔从戎,在国民救国军前方司令部担任文书,一年后成为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陈翰章作战有勇有谋,很快成长为东北抗日联军的青年将领。
陈翰章率领抗日健儿驰骋沙场,屡立奇功,打得日军及伪军心惊胆裂,日夜不宁。日军军事“围剿”不成,就使出阴毒计策,囚禁了陈翰章的家人并严刑拷打,威逼陈翰章的父亲陈海进山劝降,称如不投降就要杀尽他的家人。陈翰章让父亲把棉袄脱下来,挂在树上开了三枪,告诉敌人再来劝降不管是谁都杀。对此,陈翰章在日记中记载:“敌军派父亲来劝降我,是因为我在抗日救国事业中发挥的作用,我为此感到自豪……但看到苍颜白发的老父,年过六旬依然被敌人威胁奔走不停,我想到这些难免心中悸动不安。”
陈翰章恶言赶走父亲,又写下休书与妻子离婚。有情有义的陈翰章之所以变得“绝情寡义”,其实是为了保护家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家人活下去。家人明白陈翰章的苦衷,父亲经常偷偷带着钱粮、衣物进山看儿子,甚至还利用进山劝降的机会偷偷为他传递信息。
1940 年12 月7 日,时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总指挥的陈翰章率部与日军作战。由于叛徒告密,陈翰章和战友被敌人包围。陈翰章受伤被俘后,用日语痛骂日军,恨其入骨的敌人将他的舌头割去。口不能言的陈翰章则怒目相视,敌人又剜其双目。陈翰章鲜血流尽,英勇牺牲,年仅27岁。
选自《上海中学生报》“四史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