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川飞:在农村做科创教育,最重要的是普及 | 申城科学教育校外老师“点将录”

来源:文汇

作者:王星

时间:2023-08-15 14:00:00

56岁的中学教师孙川飞,暑假生活和其他老师很不一样。准确地说,他没有放假,而是继续每天“两点一线”:一早出门骑上半小时电瓶车直奔学校,设计新课程、动手做教具、带着学生训练……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

孙川飞是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枫泾中学的科技辅导员、劳技课教师,同时也是金山区小有名气的校外科技老师,常年在金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孩子们讲授新鲜有趣的科技课程。

一起研究无线电、一起制作机器人、一起捣鼓新发明……这些年,除了学生们拿到的一张张大大小小的奖状,还有一组让他内心无比骄傲却又很少对外提及的数字:他和其他老师一起带教的学生已申报专利230多件,其中100多件获得了授权,而这些学生,绝大多数都是金山当地的农家子弟。

看到孩子们有了新点子,孙川飞比谁都高兴。在他眼里,相比“出成绩”,点燃这些远郊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在有限的条件下帮助他们体验从事科创的乐趣,从而为未来从事科创事业筑牢“人才金字塔”底座,显然更有意义,也更值得深耕。

为了抓住“窗口期”,搭上了几乎整个暑假

这个暑假,孙川飞比平时更忙。7月,他和金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沈剑梁带着一群六、七年级的无线电新手赶往广东韶关,参加在那里举行的全国青少年无线电测向锦标赛。

为了备赛,暑假前二十多天,孙川飞每天都带着学生集训“捉迷藏”。一大早,他就会将好几个无线电信号源藏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然后定时发出指定的无线信号,再让学生们拿着无线电测向机,四处找寻,搜索这些隐蔽电台的所在位置……“捉迷藏”的游戏一路玩下来,孩子们依旧新鲜感十足,因为“孙老师藏无线电的位置,几乎就没有重复的”。

进入8月,孙川飞仍闲不下来。原来,他还要带着另一批学生集训,为本月下旬去沈阳参加比赛作准备。用他的话来说,“去外地参加比赛,成绩是其次,主要是想带学生们走出去看看,开开眼界。”

某种意义上,带着一群新手去比赛,是孙川飞作为校外科技老师的“自我修养”。学生们固然开心,但于他而言,集训加上比赛,要搭上的是自己的几乎整个暑假,孙川飞却乐得其所。他深知,眼下正是自己和这些学生相处的“窗口期”,因为最多再过个一年,等学生们升到初二、初三,为了应对升学考试,大概率就要和科技活动“暂别”了。

“记得有一次,有个班主任在走廊里叫住我,很严肃地跟我说:‘侬闯祸了!’当时我还纳闷,到底闯了什么祸,一问详情,原来是有个参加科技社团的初二学生考试没考好,家长迁怒于科技社团活动,到学校来提意见了。”孙川飞坦言,不仅是他,估计大多数中学科技老师都会面临类似的尴尬:从人才培养角度看,激发孩子的科创意识很重要,但升学压力在前,很多时候,哪怕是班主任老师也会觉得学生从事和考试无关的科技活动是浪费时间,更不用说家长了。

这也从一个角度解释了孙川飞总是很忙的原因——他希望自己能抓住窗口期,广泛撒网,和时间赛跑。

这些年,除了寒暑假,他把星期天也都交给了学生,因为每周日是学校科技社团的活动时间。“很多家长之所以愿意在星期天把孩子送来,看中的无非就是学校可以管上孩子一天,还包午饭。至于孩子在学校学什么,家长并不是很在意。”孙川飞说,尽管现实有些骨感,但并不影响他“广撒网”的积极性:“在农村做科创教育,最重要的还是普及。让更多孩子对科创多一分兴趣,对生活多一点创意,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成功。”

自己动手制作科技材料,不就是最好的科创实践?

十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喜欢动手拆装的孙川飞从一名科班出身的数学老师,半路“出道”,投身青少年校外科创教育。他至今记得一名学生,正是这位少年,点燃了孙川飞对科学教育的兴趣。

学生名叫朱结奥,如今已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生。“那是2006年的一天,我正要去复印试卷,路过科技兴趣小组的活动教室时,看到里面很热闹。我就跟当时学校的科技辅导员陆以峰说,如果他很忙的话,我可以来帮忙一起带学生。没想到很快他就来找我,原来,他要退休了。”孙川飞记得,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开始一边上数学课,一边接下了陆老师所带的科技兴趣小组。此后,区里、市里的各种科技和编程类的教师培训,但凡有时间,孙川飞一场都没落下,不断为自己“充电”,恶补科技教育相关专业知识。

“当时在科技兴趣小组教的主要是单片机和编程,所以我就努力自学这两方面内容。”孙川飞说。

2010年,年仅12岁的初一学生朱结奥的加入,让孙川飞看到了另一片天地。当时,学校开展机器人活动,采用的都是从某机器人公司采购的套件,每套差不多要花费1500元,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一块单片机控制板。在一次科创活动中,朱结奥想发明一个“收粮机”,帮助农民将晒在地上的稻谷快速收完。于是,他把套件中的单片机控制板用在了这台“收粮机”上。可少了控制板,整套材料中的其他结构件也就没用了。向来节俭的朱结奥觉得这样很浪费,就直接问孙川飞:“孙老师,我们能不能自己做单片机控制板?”

“你先拿回去研究一下,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就自己做。”虽然嘴上鼓励着朱结奥,但在孙川飞看来,从使用到自制,难度相当大,对于一名12岁的孩子而言,这更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没想到,三个星期后,朱结奥带着一块单片机控制板的雏形来了。尽管这块雏形上打的洞大小不一,有一部分还被药水腐蚀了,但足以让孙川飞大吃一惊。孙川飞决定帮着学生一起做。经过师徒俩反复修改,三个月后,枫泾中学第一代自制单片机控制板研发成功,花费不足百元。孙川飞也由此打开了脑洞:自己动手研究制作所需要的科技材料,难道不就是最好的科创实践?这样,不仅能为学校节约资金成本,也能让学生从中体会更多科创的乐趣。

期待科学教育做加法,让星星之火早日燎原

循迹机器人、搬运机器人、遥控机器人、视觉机器人……如今,在枫泾中学科创体验中心,已有100多台各式各样的校园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并非从市场上买来的现成货,而是孙川飞带着一批批学生们,自己采购零部件后,一台台亲手组装起来的。

带着这些成本低廉的自制机器人,孙川飞和学生们走南闯北,拿下了不少赛事的大小奖项。“我们一般只参加允许自制机器人参赛的比赛,对于那些要购买统一机器人设备,或者每年都要更新耗材的比赛,我们基本都直接忽略了。一方面,学校资金有限,另外,多数农村学生的家庭条件也不是太好,无法像很多市区学生那样获得全方位的支持。”话语间,孙川飞多少有些无奈。

农村学校搞科创,本身各种条件就有限。这些年,孙川飞始终跟学生们灌输一个理念:科技制作的材料,学校没有的就用家里的,家里没有的就去借,借不到的就自己做,做不出来再申请买。

有一回,学生们设计的多功能护理床获得了当年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这个设计最初是希望能帮助病人左右翻身,减少某些特殊病人因无力自己翻身、长时间保持一种睡姿而得褥疮。但在制作过程中,就有学生提出,如果病人连翻身都不能自己完成的话,那么排泄也一定是个大问题,能不能像那些高级抽水马桶那样设计一个自动喷水的清洁装置?

为了实现这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孙川飞没少熬夜。由于加工设备简陋,原材料少,要做出一个能自动升降、伸缩、定位和喷水的装置,难度可想而知。“为了能帮助学生按时完成这件作品,那年农历除夕,一整天我都在学校忙,一直到夜晚的爆竹声响起时,才回到家。”孙川飞回忆道。

只可惜,如今愿意像孙川飞一样一头扎进科创教育的教师并不多见。还有四年,孙川飞就要退休了。他也想过要培养“接班人”,可连续带了七八个徒弟,也没找到积极性特别高的年轻人。

“现在都说要在教育‘双减’中给科学教育做加法,我希望,如果有可能的话,能够为基层学校的科学教育建立一定的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一方面让学生在参加完相关活动后,获得一定的评价和反馈,另一方面也能对老师的付出给予一定的正向激励,只有让更多年轻老师心甘情愿投入进来,基层学校科学教育的星星之火才能早日燎原。”孙川飞建议。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