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引领,实践探索!静安教育“大思政课”建设在行动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静安教育

时间:2024-03-15 17:42:59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进入新时代更好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理念和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基于对“大思政课”价值蕴含的理解,静安教育开展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

顶层建构,区校协同强机制

在坚持纵向衔接、横向协同的建设过程中,构建科学、有序、规范的管理机制至关重要。静安教育积极响应,建立政策支持机制,统合各方专业力量,鼓励学校与教师进行一体化建设的持续研究与实践探索。

区域文件明方向。2020年,静安教育发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办法》,明确了思政课建设的总体要求。三年来,静安教育在思政课课程群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建设协同机制、思政课建设保障机制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研究中心促深化。静安教育设立了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发挥区思政课教研中心组的阵地优势、组织优势,指导思政课校本研修,助推跨省市、跨区域、跨校教学研究、展示与交流。区教育学院整合各部门研究力量,形成推进思政课研究与指导的合力。教育局明确了《区域大思政课第二课堂建设的循证研究》的课题研发,努力突破瓶颈,打造品牌项目,形成区域共享经验,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党史教育与学科德育的创新发展。

一校一策抓落实。根据大思政课建设的要求,全区中小学都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要求,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彰显学校特色的工作方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育人全过程。

“知·情·信”一体,打造思政课精品课堂

“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再加之静安学生眼界宽广、个性活泼、社会责任感强等特点,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必须打造更加生动、更加精彩、更加深刻的第一课堂,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学习、情感体验、信仰升华”的同步生长,切实提升学生的价值认同和内化。

拓宽视野,推进学校思政课程群建设。2020年起,静安学校以教育局《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办法》文件精神为指引,以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为依托,以17门上海市教委认定的“中国系列课程”建设为先行,研发“小学活动”“初中探究”“高中导读”的分学段校本化思政课程群,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拓宽视野,推动学生了解党史和国情。

随后,静安区稳步推进“中国系列”课程建设,迄今已经产生良好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国系列”课程建设已纳入区域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程之中,每年在教育局党政联席会议上至少专题研讨一次;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区域性专题调研;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区域展示,促进学校建设经验的区域共享。各校在课程建设中,牢牢把握价值引领方向,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出发,变革教法, 10门入选了2020年上海首批中小幼“中国系列”课程。

同时,静安将“一校一策”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教学工作,作为各学校思政课程群建设的中心工作和规定动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静安初步提炼出“专题式教育、融合式推进、体验式学习”的教学三法,产生了较高的教学效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教学已经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

创新教学,提升思政课教学魅力。学生全面发展与生命成长的主阵地在课堂,大思政课建设的主阵地也在课堂。静安全区思政课教师全力守好一方阵地,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一是加速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将思政教育隐性价值和潜在思想,以可视化、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的方式加以呈现,并以契合认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二是革新课堂教学方式,倡导教师改变单一讲授模式,添加课堂讨论、辩论等元素,让教学过程变成师生的互动交流过程,变成学生学习思维暴露的过程,变成学生增强体验、思辨的过程。三是落实“读起来、读明白、读连贯、读做结合”的学习理念,确保学生 “自己读、读为主、读在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对学生读不懂、读不深、读不透的地方,以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进行推进,促进学生的认识和理解。2021年和2022年,区内遴选5位思政教师共6节课入选上海市“基础教育精品课”,继而全部入选教育部 “基础教育精品课”。 2021学年5月,“静安实验杯”第三届中小学时事课堂展示活动,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引导教师聚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题,优化教学设计,改进课堂教法,引发了全区教师新一轮课堂研究与创新的热潮。

突破瓶颈,推动学科德育再上新台阶。2019年12月,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深化学科德育和课程思政改革,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静安区是上海市学科德育试点区,坚持先行先试,也形成了区域教育品牌效应。面对崭新的时代精神,面对区域大思政课建设的挑战,目前,静安正在整合全区学校的力量,在“静安学科德育五维度课堂变革”的基础上,努力开展“以思想培育为导向、以能力培育为核心、以学科培育为载体、以导师培育为助力”的新时代学科德育“四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家·校·社”协同,共建“新思想家园”

思政课教学的真谛,是引导学生内圣外王、知行合一。为此,实现课内外融合、倡导教学做合一是思政课教学的必然选择。“新思想家园”是静安思政课第二课堂也即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的统称,是思政课第一课堂的校外支撑和延伸,是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家庭大课堂的有机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浸润地、深耕地,更是学生深度体验和实践突破的心灵家园。

为打造静安区“新思想家园”这个大思政课建设的区域品牌,静安从以下六方面发力:

发挥“六地”优势,建设区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静安区共有106处革命遗址。区教育局充分发挥静安区“六地”优势,利用好马克思主义传播地、革命领袖足迹地、早期中共中央机关聚集地、中国共产党首部党章诞生地、群众运动策源地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提出地的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首批区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包括:静安区档案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暨刘长胜故居、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中共淞浦特委机关旧址陈列馆。区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成,为静安推进馆教结合的教学奠定了扎实的时空基础。

打造教育友好社区,培育学校一刻钟实践圈。2022年起,静安区进一步加强教育部门与街道社区深度合作共建,互利互哺,相生相长,共创教育友好社区。以建设教育友好社区依托,各学校加强社区内校级基地建设,以学校为圆心,以校周边一公里为半径,大力推进“一刻钟实践圈”建设,以此确保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参观考察等活动,接受真实、鲜活的教育,加深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相统一的认知与体验。目前静安区有167家区级社会实践基地,还有15家正在审批中;有市级劳动实践基地2家;区级劳动实践基地3家;校级劳动实践基地24家。

强化红色浸润,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持续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一直是静安区大思政课建设的特色行动。静安教育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模式,逐步探索出行走课堂、云上课堂、实景课堂、个性课堂四种主要形式。新的实践教学模式,致力于拉近学生与现场的距离,引导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探究,浸润式体验,加强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行走的课堂以研学探究为主体,市西中学、新中高级中学等学校都形成了系列的研学课程;连线的课堂实现了跨地域教学,沪遵两地红色连线教育在扬波中学已经开展了两年,静安区四中心推出的开学第一课,进行了校内和中共二大的连线主题教育;实景的课堂是让学生浸润于实践基地,市西初级中学、静安一中心、大宁国际学校等很多学校都有成熟的经验;个性的课堂是导师发挥思想引领的主阵地,导师与受导学生平视交流,以共振共鸣共情引领学生产生爱国主义情感。

提升家庭教育素养,推动思政课教学进家庭。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思政课的第一任教师。区域层面,静安教育依托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建设官网、微信、慕课等技术平台,转变家长的育儿观、成才观,切实提升区域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学校层面,通过建章立制,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荣誉机制、共享机制,提升家庭支持学校办学的可进入性。

开拓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新阵地。以“静安区青少年大思政第二课堂探索手册”为载体,引导静安学子凝聚信仰的力量,先后举办了“与现实同频 与实践同行——静安区落实大思政课建设在路上”主题活动、“从小学党史 永远跟党走”主题系列活动、“伟大的斗争精神——纪念中共二大召开和首部党章通过100周年”主题活动、“让信仰更有力量”系列展示活动、“奋斗新征程 强国必有我”系列展示活动,“少年心向党、逐梦新时代”主题活动、“弘扬城市精神、争当时代新人”主题展示活动、等,都为全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实践范式。7门入选了2021年上海市中小学“中国系列”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课程。

“培•研•赛”并举,建设教师成长课堂

区域大思政课建设的主体是教师,成败关键在教师。最有情怀的教师才能上出最有温度的思政课。为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和全体教师课程思政能力,静安通过培、研、赛三项举措,推动教师的教学技能、专业能力、职业道德“三线”共同提升,形成“三措并举,三线并进”的教师培训培养模式,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班主任、导师铸魂育人的意识和能力。

培训先行,完善学科教学范式。开展思政教师全员培训,通过新课标、“双新”、法治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教学等专题培训工作,引导教师深度学习新课程理念、统编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主旨内容,理解、实践新课标主张的“议题”教学方式,进一步完善了区域大思政课的基本教学范式,提升了相关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科研引路,提升课堂育人实效。通过课题研究,了解现状、聚焦问题、形成策略、创造经验,是静安区推进大思政课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抓手。一是开展区域层面的引领性课题研究与实践。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中小学思政课堂研究”和“思政课一体化实施的策略研究”两项课题,带动区域大思政课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初步形成《思政校研静安轨迹——义务教育思政理论课校本研修案例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中小学思政课堂教学案例集》等研究成果。为校本化课程设计、课堂教法学法、作业设计、学习评价方式创新等指明了方向。二是引导思政教师开展案例研究。在“2022年中小学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优秀教学课例征集”活动中,全区共计征集课例272件,并报送34件课例参与上海市优秀教学课例征集。

以赛促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静安积极动员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教育部、上海市教委以及区域组织的各项遴选、展示交流、课例征集工作等,通过赛场赛马,发现教师、指导教师,并引领教师立足课堂,研究课堂,改进课堂。在“2021年全国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典型经验评选”活动中,各学段建立以学科教研员为核心成员的指导小组,从单元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与说课展示、时政述评三个维度展开培训和参赛指导,最终静安一位老师代表上海典型经验获奖。4位教师参加“2021年上海市时事课堂教学展示”,获3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023年静安区教师还作为上海市三个代表之一,参加了全国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

加大课程创新,构建“大思政课”格局

在未来,静安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为指导,坚定不移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持续改革创新。

加大“大思政课”建设的创新力度。静安将根据学生学习习惯、成长规律、思维特点,以广阔的视野、精深的剖析、丰富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深度了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深刻认识时代使命和历史担当;大力打造新媒体学习平台,把课堂教育延伸到“指尖课堂”“流动课堂”,打通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使思政课真正“热起来”“活起来”“潮起来”。

构建“大思政课”“三全育人”大格局。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指引,静安各学校将继续加强“大思政课”建设,要呈现出大课程、大师资、大平台、大时空的发展态势。建设更受学生欢迎的区、校思政课程群,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引导教师承担起全员导师的职责,不断提升家长、社会对思政课的认可度、支持度和满意度;积极发挥家庭和社会作用,不断拓展思政课教育资源;建立线上与线下、实境与网络、校内与校外相容的教育时空。

强化区域“大思政课”建设研究资源的整合。区教育学院将充分发挥教研、科研、德研、培训等各部门的专业引领力量,形成推进大思政课研究与指导的合力。各学校要不断遴选思政课优质课例,总结提炼更多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另外,我们还要集中全区智慧,以区域大思政课第二课堂建设为重点,努力突破瓶颈,打造品牌项目,形成区域共享经验,进一步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创新发展。

图文/静安教育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