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均衡
“强校工程”的有力推进,让松江六中这所创建于1958年的城区老校呈现出全新面貌,并逐渐成为一所广受认可的“家门口的好初中”。
2022-11-04
上海市第五中学彩虹湾新建校舍的办学条件实现飞越教师屡屡获奖,强课程、强师资成为学校发展“助推剂”“成为‘强校工程’实验校以来,受益于政策的大力支持,我们积极推进科技特色发展,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整合了科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教学资源,不断助力学生创新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学校屋顶的“善耕”农场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善美”校园、“善立”制度、“善行”课程,铸造了“善学”的学生和“善导”的教师,学校的办学口碑越来越好。”校长李西双表示,课程更有特色、教师更有后劲成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剂”。
原创
2022-10-28
张晓明时刻关注着学校的变化与进步,他说道,“我们变革管理、促进治理,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改进课程管理、教学管理、教师管理、质量管理,改进家校合作方式,扩大了家长‘进校园、进课堂’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家长全程参与各类校园活动,家长对学校办学的满意度也与日俱增了。记者日前走进包头中学,在校长张晓明身上,了解了其强管理、强师资、强课程“三步走”的强校之路。作为一名担任校长近30年的“校长专业户”,他首先从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中得到启示,借助“价值管理、走动管理、微笑管理”三箭齐发,发掘出适用于包头中学的有序、优质、快速发展的管理新样式。
原创
2021-06-30
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上海基础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理念,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重点,围绕“公平、科学、质量”的主题,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攻坚克难,如期完成“十三五”规划既定目标。
2020-12-30
在浦东,有18所市级实验校和10所区级实验校,获得了政策扶持、项目化实施、专家支持等各种外力支持。老教师“重焕活力”,课堂变得“有为有效”,本地生源日渐回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依靠外力的支撑,借助自身的功力,这两年来,这些学校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升。
2020-12-28
新学年,本市将通过资源布局更趋优化,优质学位持续增加;实施强校提质,加快义务教育优质供给;注重内涵建设,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实验区校引领,持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强化数字赋能,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五大举措,助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持续发力。
2024-09-02
7月1日,上海市未成年人暑期活动项目信息平台正式上线,集合各委办局和各区优质资源的5000多项活动,可供学生们自主选择,欢度暑假。这是上海坚持家校社协同育人,扎实推进“双减”的生动缩影。
2024-07-08
三年来,上海积极整合各类校外教育服务资源,建设上海市学生素质教育优质资源平台。这个全国首创的素质教育“大众点评”平台,构建了“引入—评价—退出—持续供给”的运作机制,在建立资源共同体机制、课程资源持续更新扩容、平台功能迭代完善和平台衍生主题活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果。
2024-07-01
“飞行中的物理器”“清华博士的迷你实验室”“ 大咖来了!和知名科学家一起探索尖端科技”……暑假来临,上海市学生素质教育优质资源平台的优质资源持续“上新”,让全市中小学生在暑假里,素质教育“不断电”。
2024-07-01
打造多元辐射的科学教育“中央厨房”,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项目化学习,通过作业的改革撬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通过资源的盘活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作为全国“双减”改革试点地区,三年来,上海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主阵地作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在减负提质的同时,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强化校内校外协同发力,在“一减一加”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教育回归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2024-06-27
作为全国“双减”改革试点地区,三年来,上海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主阵地作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在减负提质的同时,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强化校内校外协同发力,在“一减一加”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教育回归良好生态。
2024-06-27
三年来,上海积极整合各类校外教育服务资源,建设上海市学生素质教育优质资源平台。这个全国首创的素质教育“大众点评”平台,构建了“引入—评价—退出—持续供给”的运作机制,在建立资源共同体机制、课程资源持续更新扩容、平台功能迭代完善和平台衍生主题活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果。
原创
2024-06-26
刚刚结束的这个学期,上海市第五中学的校本项目化学习课程《火星种植》完美收官。围绕“人类如果移民火星后能吃什么”这个问题,同学们先后了解火星绿植选种育种、种植箱光源制作、温度传感器制作等子项目的探究学习,并充分运用平时课堂上学习到的生物、物理等相关学科知识,最终完成了火星种植箱的制作。
2024-07-04
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是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未来科创人才的关键举措。那么,在这道指向未来的“加法题”中应该加什么?数十位来自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了各自的思考。
2024-07-02
“双减”减去了那些没有意义的作业和考试,让中小学生有更多时间实现全面发展。“双减”实施3年来,沪上中小学在校内提质增效的同时,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强化校内校外协同发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教育回归良好生态。
2024-07-02
“双减”实施三年以来,沪上中小学校园里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下午三点半以后热闹非凡的课后服务。眼前在静安区中山北路小学的击剑社团,同学们身穿击剑服,手中的长剑时而轻盈舞动,时而迅如雷霆。每一次交锋,都伴随着清脆的金属碰撞声。
2024-07-01
今年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落户上海后,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上海以此为契机,不断创新科学教育模式,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培育创新人才。
2024-07-01
打造多元辐射的科学教育“中央厨房”,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项目化学习,通过作业的改革撬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通过资源的盘活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上海实施“双减”三年,学生校内外课业负担减轻了,素质拓展活动增多了;课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评价方式也更加多元了。
2024-07-01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造技能,因此整个区域的教育也要创新,我们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都需要进行系统构建,从而打造区域创新教育生态。”黄浦区教育局局长郭金华说。
2024-06-28
打造多元辐射的科学教育“中央厨房”,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项目化学习,通过作业的改革撬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通过资源的盘活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上海实施“双减”三年,学生校内外课业负担减轻了,素质拓展活动增多了;课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评价方式也更加多元了。
2024-06-28
三年来,上海努力创建“市-区-校”协同,“家-校-社”联动的中小学“大科学教育”工作格局,系统推进本市浦东、徐汇、普陀、虹口、宝山等5个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和上海中学、华二附初、洪庙小学等39所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的建设工作,鼓励支持实验区、实验校在课程资源开发等关键领域积极探索,加快找出行之有效且可复制的途径。
2024-06-28
上海健全了学校作业管理制度,指导学校完善作业管理细则,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建立了作业管理办法和作业公示制度,多数学生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2024-06-28
“双减”为学生们减出了时间,充实了成长。上海在全面实施“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民心工程的基础上,从2021年秋季学期起,全面实施“5+2”(每周5个工作日,每天至少2小时)“作业辅导+素质活动”相结合的课后服务,服务对象从小学生延伸到放学后所有愿意留在学校参加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生,基本实现学生“愿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
2024-06-28
今年是国家“双减”政策实施三周年。作为全国“双减”改革试点地区,上海坚持做强学校主阵地,通过作业的改革有效撬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024-06-28
如何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上海打通过造多元辐射的科学教育“中央厨房”,推动学校实施项目化学习,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
2024-06-30
打造多元辐射的科学教育“中央厨房”,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项目化学习……记者25日获悉,上海是中国“双减”改革试点地区之一,在减负提质的同时,教育部门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强化校内校外协同发力,在“一减一加”中,让教育回归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2024-06-28
作为全国“双减”改革试点地区,三年来,上海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主阵地作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在减负提质的同时,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强化校内校外协同发力,在“一减一加”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教育回归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2024-06-28
作为全国“双减”改革试点地区,目前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遍建立了作业管理办法和作业公示制度、出台全国首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约96%的教师参与课后服务,1万多名校外科普、体育、文化等领域专业人员进校参与课后服务。
2024-06-28
6月25日,记者从上海市教委获悉,今年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落户上海后,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上海以此为契机,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培育创新人才。
2024-06-28
作业是连接课堂和学生的重要桥梁。“双减”政策实施三年以来,上海各学校发挥专业化的作业管理水平,通过健全作业管理制度、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控制作业总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等举措,有效撬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2024-06-28
“双减”三年来,上海在多措并举减负提质的同时,努力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强化校内校外协同发力,在“一减一加”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教育回归良好生态。透过这些日益多元的科学活动,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得到了有效激发。
2024-06-28
今年是国家“双减”政策实施三周年。作为全国“双减”改革试点地区,三年来,上海多措并举,在减负提质的同时,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市、区、校三个层面共同发力,不断探索挖掘科学教育资源,构建起了丰富的课程内容和资源平台,让前沿科技成了孩子们的研学内容。
2024-06-27
如何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近日,《2023上海青少年科创教育发展蓝皮书》发布,在总结上海青少年科创教育发展脉络、分析全球青少年科创教育潮流趋势的基础上,面对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教育新需求,以及数字化、人工智能技术催生的教育形态变革,提出了新时代青少年科创教育的未来思考和发展建议。
2024-06-17
今年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落户上海后,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上海以此为契机,不断创新科学教育模式,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培育创新人才。
原创
2024-06-26
上海在全面实施“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民心工程的基础上,从2021年秋季学期起,全面实施“5+2”(每周5个工作日,每天至少2小时)“作业辅导+素质活动”相结合的课后服务,服务对象从小学生延伸到放学后所有愿意留在学校参加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生,基本实现学生“愿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
原创
2024-06-26
“双减”政策实施三年来,上海坚持做强学校主阵地,通过作业的改革有效撬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健全学校作业管理制度,指导学校完善作业管理细则,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建立了作业管理办法和作业公示制度,多数学生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原创
2024-06-26
日前,“儿童注射减痛辅助器”等42项申城青少年科技发明成果亮相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交会 ),其中16个项目已获得或正在申请专利,一些孩子的作品从创意走向市场、走向社会。中小学生不再埋头“题海”,“双减”减去了那些没有意义的作业和考试,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学得更多样、更快乐,有足够时间全面发展。
2024-06-24
打造多元辐射的科学教育“中央厨房”,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项目化学习,通过作业的改革撬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通过资源的盘活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上海实施“双减”三年来,校外学科类补习少了,校内素质拓展活动多了;教育生态更绿色了,课程育人质量更高了。
2024-06-21
近日,新一批中小学校加入上海少年科学院人工智能分院基地学校行列,进一步推动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发展。2024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暨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上,来自高等院校、教科研院所、中小学校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探讨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4-06-11
在黄浦区商务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黄浦区教育局携手戴森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成立“黄浦区戴森创想实验室”。揭牌仪式在黄浦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举行。
原创
2024-02-29
长宁区少科站将优质科普科创课程送入中小学,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优质科创资源,还孵化了一批科创小达人、科创达人老师和科创“黑马”学校,在课后服务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2月22日,长宁区教育局的课后服务探索《助力“双减”课后服务,助推学校科创教育》,连同区内8所中小学的课后服务实践,共同获得2023年上海市义务教育学生课后服务优秀案例。
2024-02-26
今天,上海约225万名中小学生和幼儿迎来开学第一天。新学年,上海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施工图”进一步明晰,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近日联合出台《新时代本市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功能定位,和“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空间新格局的中小学幼儿园学位供给调控机制,优质教育资源扩充机制更加健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学得好”的美好愿望。
2024-09-02
10年来,上海市教育系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有力服务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努力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新的贡献。
2024-05-26
上海现有普通学校3432所,大中小幼在校生301.06万人,教职工33.42万人。终身教育有各类成人学历教育机构和职业技术培训机构831家,每年结业190余万人;各类老年教育机构(学习点)近6000个,每年接受教育的老年人超过200万人。对一座城市而言,这样的教育规模在国际国内首屈一指,推动如此体量的教育赶超世界一流水平,任务艰巨。
2022-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