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
成就巡礼-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重大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近年来,上海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以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着力点,扎实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聚焦重点领域着力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激发高校科研创新活力,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级,努力实现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上海高质量落地。
2025-01-06
积极推进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2025-02-20
近年来,上海以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着力点,扎实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着力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努力实现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上海的高质量落地。今天的“六年来上海教育事业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报道,我们一起关注沪上高校如何从规划到布局、从基础研究到转化应用层层发力,不断强化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
2025-02-20
前年春天,教育部与上海市政府签署部市深入推进上海市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先试战略合作协议(2023—2025年)。部市合作“两个先行先试”——“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上先行先试;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教育布局结构上先行先试”——今年步入收官之年。
2025-02-14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实现由信息化向智能化的转变、“医疗+人工智能”发展逐渐步入正轨等外部环境变化,人工智能(AI)已经为高等医学教育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新医科人才培养将成为影响智慧医疗产业发展的关键。
2025-01-10
数智时代需要何种人才?怎样让“Z时代”与数智时代共舞?如何点亮创新人才培养“黑箱”……从“数识”“数植”,再到“数智”,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加“数”前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融通前沿支撑技术,坚持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环节,致力于构建满足数字化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新体系。
2025-01-13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如何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校五年来成果转化项目数翻了19倍。这所沪上高校是如何按好成果转化“加速键”?新的一年又会如何打造校企双向奔赴的“快车道”?一起来看。
2025-01-03
作为工博会科技创新展中的常设展区,本届工博会高校展区将在8600平方米空间内展示75所高校精挑细选的615项科技创新成果,展现高校的创新策源能力,并进一步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原创
2024-09-25
今年华东理工大学继获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之后,再次获批国家级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平台。此前,学校在今年科技部公布的国家技术转移机构考核中获评“优秀”。
2020-10-28
岁末年初,上海市闵行区的都市路,打通了多年未通的另一头,通达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园。它北起地铁一号线莘庄南广场,与S4沪金高速平行,向南直至剑川路,几乎正对着交大校门,插入环交大园区。看似一条市政道路开通,却让人想起世界名校周边的路。
2021-01-08
8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深圳行业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未来将依托上海交大研究资源和研究力量,围绕行业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品牌传承四大目标,将在粤港澳大湾区构建起以行业研究为总枢纽的“政、产、学、研、创、投”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助力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原创
2022-08-29
2月28日,环上大科技园“零号基地”正式启动。一季度,上海大学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将入驻。为鼓励和吸引更多大学生创新创业,位于地下一层1000多平方米的双创空间已准备就绪,未来他们将在这里享受项目孵化、市场需求对接,以及法律、政策、税务等一条龙服务。
2021-03-01
创新,是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如何实现“0到10”的全过程创新?今年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都关注这一话题。他们表示,既要发力从0到1的基础研究布局,也要打通从1到10的成果转化瓶颈,构建起完整的科技创新生态链。
2023-03-08
发布国家大学科技园体系建设方案、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方案、首批校内场景验证项目,科创企业投资项目签约……19日,在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体系建设方案和2024科技成果转化”发布大会上,同济大学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科技企业孵化。
2024-11-21
“以赛育才、以赛促转”,将人才培养与引导助推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度融合。11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学中银科技金融学院第二届科技成果转化大赛决赛举行。
原创
2024-12-02
今天(2月27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上海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有关情况。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2023-02-28
聚焦AI for Science科研范式变革和“开放科学”转型,复旦大学智能计算平台CFFF(Computer for the Future at Fudan)“切问”一号、“近思”一号27日正式落成上线开放,这也是目前中国高校规模最大的云上智算平台。
2023-06-28
上海交大110教研室,是上海交大编号第一的教研室,也是现在的船舶设计研究所。由这里的团队领衔完成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昨天获得了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020-01-11
11月7日下午,复旦大学成立相辉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赵东元教授受聘为首任院长,物理学系教授张远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鲁伯埙、上海数学中心教授沈维孝、附属肿瘤医院研究员徐彦辉、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徐文东、基础医学院教授雷群英等6位复旦科学家受聘为首批“相辉学者”。
原创
2023-11-08
6月21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磁浮试验线上成功试跑。作为一种新兴高速交通模式,高速磁浮具有高速快捷、安全可靠、运输力强、舒适准点、绿色环保、维护成本低等优点,填补了高铁和航空运输之间的速度空白。
原创
2020-06-23
市政府新闻办2月27日下午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副市长刘多介绍了上海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有关情况。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闵行区区长陈华文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2023-02-27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共有8项第一完成单位成果获得党中央、国务院表彰。
原创
2024-06-25
“我们从事应用基础研究,要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使问题真解决”,这是上海交通大学毛军发院士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6月24日召开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他领衔的“射频系统设计自动化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原创
2024-06-25
上海共有49项牵头或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获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8.7%,连续第20年获奖比例超过10%。其中,特等奖2项(占全国的67%),一等奖8项(占全国的32%),获奖者中,有许多来自教卫系统。
2024-06-25
24日上午,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颁发。这是2021年11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后,时隔两年多再次颁发国家科技奖。过去两年多来,国家科技奖的提名制度、评奖周期等经历了什么改革和优化?时隔两年多再次颁奖,与以往有什么不同?上海获奖项目呈现什么特点?
2024-06-24
24日上午,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颁发。这是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后,时隔两年多再次颁发国家科技奖。上海共有49项牵头或合作完成的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连续6年占全国获奖总数的比例超过15%。
2024-06-24
习近平总书记在沪考察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上海各大高校科研工作者纷纷表示,高校科研工作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必须紧紧扭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个“牛鼻子”,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2023-12-05
记者9月17日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旨在探索建设中国首个深海中微子望远镜的“海铃计划”探路者项目团队完成各项预定海试任务并安全抵沪,为“海铃计划”的后续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原创
2021-09-18
今天,《喜迎二十大 “数”说这些年》特别策划,我们关注的数字是0和1。十年来,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作为创新策源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沪上高校主动对接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服务贡献持续增强,“从0到1”在提升创新创业能级上加速突破。
2022-10-06
12月14日,随着由杨元庆捐建的高性能计算中心正式揭牌启用,上海交大的“交我算”正式成为中国所有高校中计算力排名第一的计算平台。上海交大的高性能计算平台迎来“高光时刻”。
原创
2021-12-14
世界级研究机构讲求“环境”,不仅是体制机制,也包括宜居宜业。在李政道学界影响力以及上海建设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招引下,全所汇聚百余位科学家,来自六大洲的16个国家和地区,外籍科研人员占比约40%。从评价到考核,研究所接轨国际,形成高水平基础研究的“生态圈”“氛围感”。
2023-08-21
上海交大原校长、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院士近日带队赴青,签下上海交大、青海省科技厅、海西州以及冷湖管委会四方共建“JUST光谱望远镜”项目合作协议。“JUST”是具有极端探测性能的4米口径望远镜,计划3年后开展巡天观测,以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
2023-08-21
上海交通大学贾金锋、郑浩团队与麻省理工学院傅亮团队合作,实现并观察到了预言中的“分段费米面”。该成果于近日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也是上海交通大学时隔十一年再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原创
2023-04-13
22日晚,首届“睿远科技大奖”数学与物质科学奖,在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颁出。作为为准时而生的原子钟制备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友叶军领受这一来自母校的最高科技荣誉。
2023-11-23
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南海北部的一个深约3.5公里的深海平原上,将垂悬起一大片“海铃”,静待着接收从地球对面穿透而来的中微子,以探索极端宇宙的奥秘。
原创
2023-10-11
近日,“长江口二号”沉船考古工作备受关注。专家披露,从古船中出水的陶瓷器就达600多件,其中,有一个高约半米的瓷瓶目前正躺在复旦大学生物考古实验室里。“将分子考古、古基因组的前沿技术运用于沉船考古,还是第一次。”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介绍。
2022-11-25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上搭载的由同济大学负责主体研制的46.5纳米极紫外太阳成像仪(Solar Upper Transition Region Imager,简称“SUTRI”)顺利开机,成功获得首批太阳过渡区(太阳色球与日冕之间的层次)动态成像观测数据,并捕获到近期太阳上的一些活动现象。
2022-09-15
4月26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医学影像技术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推动顶尖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
2024-04-28
近日,东华大学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出集无线能量采集、信息感知与传输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智能纤维,由其编织制成的纺织品无需依赖芯片和电池便可实现发光显示、触控等人机交互功能。
2024-04-11
立足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宝山区近期动作频频。记者从宝山区科委了解到,基于现有规划、产业发展现状等综合考量,宝山区正着力打好“大学牌”,瞄准前沿科技攻关策源,推动成果加速孵化转化。
2024-04-08
在不久前结束的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收获40金27银24铜,总计91枚奖牌,创境外参加奥运会最佳成绩。上海体育大学19位在读学子作为运动员参加11个项目的比赛,为国争光,勇夺2金1银1铜。
2024-08-16
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如何实现?人工智能发展的伦理与安全如何兼顾?7月5日,“加速‘人工智能+’构筑新质生产力”论坛在上海市徐汇区西岸智塔举行,深入探讨如何构建人工智能治理机制,以保障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原创
2024-07-08
这一重大科研项目的推进,标志着我国在高端中子科学仪器领域再次取得了重大突破,将大力推动中子技术在航天航空、核电能源、化学化工、生物医学、高铁船舶以及基础研究领域的应用,助力突破工程技术瓶颈,探索前沿科学疆界。
原创
2024-11-09
日前,东华大学举行卓越工程师学院理事会扩大会议,共话校企协同共育卓越工程师,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东华范式”。会上,六大工程师技术中心信息正式亮相发布。
原创
2025-01-03
日前,东华大学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开发的高性能柔性脑机接口新材料,有望在临床落地。在这项重磅成果参与名单中,有着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耿敬敬的名字。得益于这个学院的本科生博导班主任制度,耿敬敬从本科时就进入了现在的课题组。
2024-10-21
近日,复旦大学化学系张凡教授团队开发的高亮度近红外探针实现了弱光照射下的高信噪比生物成像,为以上难题的攻克提供全新思路。北京时间2024年9月13日,相关研究成果以《高亮度过渡金属敏化的镧系近红外发光纳米颗粒》为题,在《自然·光子学》期刊在线发表。
原创
2024-09-14
“未来,结合患者的性别、地域、脑电波等信息,将为患者定制一款专属的‘声音疗愈胶囊’。”11月26日,上海音乐学院人工智能音乐疗愈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这不仅标志着上海音乐学院在人工智能与音乐疗愈领域的深度融合与探索,也是音乐教育和科技的创新结合。
2024-11-28
11月9日,上海高校中最”年长“的院系之一同济大学土木系科迎来了110岁生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发布《同济大学人工智能赋能土木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学院表示将基于AI4SEE(AI for Science-Engineering-Education),通过3年周期、四大核心任务、20项实施举措,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土木工程学科高质量发展。
2024-11-11
11月25日至26日,由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上海电机学院、江苏产研院先进功能纤维与应用研究所共同主办,2024临港航空航天新材料产业发展论坛暨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研讨会在中国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场召开。会上签署了“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上海电机学院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滴水湖实验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4-11-28
12月28日,上海财经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仪式在科研实验大楼报告厅举行。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表示,当前面对全球化、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上海财经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的成立是学校响应国家战略与产业变革的重要实践,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原创
2024-12-30
新闻网微信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
人文行走
立德树人在上海
举报电话:021-33393531    举报邮箱:shedunews@126.com
关于我们  |  资源库  |  版权声明
沪ICP备10006389号-10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037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