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陈法宝 蔡雨菲
时间:2024-12-19 10:30:12
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社会转型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人才已成为新的战略焦点。在此背景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通过对人工智能全面研究和分析,近期集结发布《人工智能系列报告》,提出人工智能对教育和社会经济已经产生深刻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推出面向教师和学生的人工智能能力框架,旨在指导教师和学生有效使用人工智能。纵观整个国际社会,多个国家纷纷将目光投向人工智能教育领域,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并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定目标
绘制人工智能教育蓝图
全球范围内,多个国家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教育不仅关乎个体能力的提升,更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于是纷纷制定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目标和规划,旨在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其能够在现代社会理解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作出明智决策和负责任地参与技术发展,并明确“人工智能+教育”的应用领域。
2024年6月,美国《人工智能素养:理解、评估和使用新兴技术的框架》提出,人工智能素养应包括人工智能素养实践、核心价值、参与模式和使用类型四个层面。2024年9月,新西兰发布《支架式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框架》,围绕了解、应用、评估和创造等要求,明确人工智能教育的基本目标,提出逐步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框架,为培养各级人工智能人才奠定基础。
在制定人工智能教育目标的同时,人工智能应用可能带来的伦理风险也不容忽视。学生需要了解人工智能系统的基本原理、潜在局限性和相关伦理问题,掌握理性运用人工智能的技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在其政策简报《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学习速度的变化》中着重阐述了人工智能实施所伴随的伦理风险。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正式发布教师和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秉持“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核心理念,着重强调维护个人尊严和隐私,并致力于在运用技术时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教师和学生以伦理规范为基础,确保人工智能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价值性。澳大利亚发布的《了解人工智能素养和数字包容性:我们如何应用人工智能向善》报告认为,人工智能素养应由多种相关领域交叉构成,包括数字素养、信息素养等,并建议可将人工智能素养项目融入现有的数字素养项目进行推广。
建课程
搭建人工智能教育载体
围绕人工智能教育目标和方向,构建一个系统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需要相应的课程内容作为载体。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课程、开展“人工智能+学科”的教育、重视人工智能与跨学科的融合,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
一些国家逐步探索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课程体系。2016年,德国在其《数字世界中的教育》战略中将教育作为实现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德国已形成较为系统的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2021年,美国国家人工智能安全委员会提出在初高中开设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原理必修课并纳入考试范围,通过《未来20年美国人工智能研究路线图》等文件强调,人工智能教育要实现全学段和跨学科覆盖。2022年,韩国教育部通过修订原有课程,提出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进行人工智能基础素养和原理教育,高中阶段开设“人工智能基础”和“人工智能数学”课程供学生选修。
除校园人工智能课程外,多个国家积极搭建人工智能平台,供有不同学习需求的群体进行个性化学习。东盟2024年2月发布《东盟人工智能治理与伦理指南》,倡导各国政府与行业伙伴合作,共建人工智能学习平台并丰富学习资源,使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都能广泛接触和学习人工智能知识。韩国首尔大学开发的“人工智能进阶”平台则面向教师群体,围绕如何运用人工智能进行课程设计主题,整合呈现112个培训案例和146款人工智能教育工具,为教师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提供支持。这些平台的建设体现了各国在促进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化、个性化方面进行的探索。
强师资
提供人工智能教育保障
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教学过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师—学生”二元关系,而将转变为“教师—人工智能—学生”的三元动态关系。传统课堂中教师从知识的权威传授者的单一角色,正逐步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习的引导者、教育活动的设计师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促进者。
首先,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教师分担大量知识传授和练习辅导工作,使教师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高阶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学情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情感支持。再次,教师需要具备运用新技术、整合教育资源的能力,成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和管理者。教师需要积极适应这种转变,通过持续学习和实践创新,在新的教育生态中发挥更大的价值,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相应地,国际社会人工智能教育策略以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为关键点,开发适应教师发展的人工智能能力框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人工智能伦理、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人工智能与教学的融合、人工智能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五个维度,明确了教师所需掌握的关键能力。欧盟委员会则将教师的人工智能能力分为为人工智能教学、用人工智能教学、关于人工智能教学三个维度。韩国将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具体化为人工智能基础能力、应用能力和专业参与能力三个领域,并制定了30项具体行为指标,还通过发布实践手册、组建专业团队等,为教师提供实操指导和培训支持,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新要求。
聚合力
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共同体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为教育带来了深刻变革和无限可能。人工智能教育的推进,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包含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的人工智能教育共同体尤为重要。
人工智能教育共同体不仅有助于整合各方资源,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更能通过政策规划引领和规范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教学指南,可以为人工智能教育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支持,同时有效规避潜在风险。人工智能教育共同体的建立能够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国家竞争力,为未来培养适应新技术变革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此外,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公平,让不同背景的学生都能接触到前沿人工智能知识,进而缩小数字鸿沟,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分配。
目前,世界多个国家正在采取行动,通过多方协同来构建支持人工智能教育共同体。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联合美国人工智能促进协会和计算机科学教师协会,共同推出“K-12人工智能教学指南”,为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提供统一的指导方针。同时,通过建设基础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资源开放社区,推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协作,增强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联动。加拿大在“泛加拿大人工智能战略”指导下,通过高校、政府和产业界三方协同,促进产学研一体化,集结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专家,打造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工智能人才队伍。新加坡则依托教育部与人工智能科技企业等多方机构的合作,分别针对7—12岁和13岁以上群体,设计了覆盖不同学习者需求的定制化人工智能培训项目。马来西亚政府与英特尔公司合作推出了“全民人工智能计划”,共同开发多语言学习课程和免费开放的人工智能在线平台,打破语言与经济壁垒,让更多公众能公平地获取人工智能教育资源。
(作者单位系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陈法宝系该院副教授;本文系202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经合组织教师教育政策全球在地化机理研究”[24YJA88000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