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脚下有力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5-01-15 10:05:06

日前,教育部在合肥召开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座谈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交流各地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实践探索,推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天津市、吉林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湖南省、广东省、重庆市、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12个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作交流发言,现摘登如下,以飨读者。——编者

不断强化体育工作刚性要求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高度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将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作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突出体育在“五育”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不断强化体育工作刚性要求。

一是深入推进体育评价改革。2021年底,北京启动中考体育考试评价改革,通过3年时间完成各项改革措施。中考体育总分从40分升至70分,体育知识考核和四、六、八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被纳入过程性考核。增加现场考试项目数量,从原来的8选3调整为22选4,使“小眼镜”“小胖墩”等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二是打造有效果的体育课。北京规定小学、初中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每周3—5节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不少于45分钟的课外体育锻炼。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大单元教学、初中男女生分班教学和高中模块化教学,积极推进“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试点。要求中小学将“三大球”至少一项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每节体育课安排不少于10分钟体能练习。切实做好体育课运动负荷监测,杜绝“说教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

三是开展“课间一刻钟”探索。2024年秋季学期,北京率先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课间一刻钟”,并在上、下午各安排一次30分钟的大课间。组织专家开发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楼层、不同天气的室内外课间微运动视频供各校选择。引入人工智能参与课间管理,丰富课间活动安排。

四是优化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北京推出“面向人人”的阳光体育班级赛,市级给予适当经费支持。比赛项目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校传统、场地条件、季节气候等条件设计安排,重点向“三大球”倾斜。强调班级联赛要体现对抗性,突出全员参与和全过程参与,提升比赛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助人人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始终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和“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不断提升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水平。

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强化政策资源系统支持。制定《上海市促进中小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行动方案》,通过6个方面20条切实管用的措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发挥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作用,整合体育、卫生健康等各方资源,形成多部门联动的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推进机制。

二是坚持立足校园,夯实校内运动时间保障。落实小学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推动初高中逐步增加课时,利用课后服务、大课间、课前等组织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促进人人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养成从事运动的习惯。打造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赛事活动平台,动员学生广泛参加。

三是坚持资源汇聚,加强校外运动时间拓展。鼓励学校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情况,布置个性化的家庭作业,将日常和寒暑假体育作业完成等情况纳入体育日常成绩。积极推动体育赛事“进场馆”“进社区”“进商圈”,设立“青少年健身公益开放日”,在校外有更多参与运动的场地和平台。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学生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四是坚持创新引领,实现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一批学校建设校园体育智慧运动场景,让学生们在实时互动中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绝大多数学校配有运动手环,确保安全的同时加强监测评估。建立体育素养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体质健康、运动技能以及赛事参与等情况,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各区绩效考核体系。

将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紧抓在手

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始终将保障学生运动时间、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紧抓在手,持续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着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学生身体素质强起来。出台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强化省、市、县、校四级联动,加强与体育、卫健等部门配合,推动家校社协同发力,形成工作合力。将学生体质健康纳入教育督导重要内容,对所有市县和高校全覆盖抽测并通报,对抽测结果连续两年倒数的进行约谈,倒逼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程、有效保证学生运动时间。

二是保障运动时间,推动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科学设计体育课程,内容上与大课间活动、学校特色项目教学等相衔接,形式上以跑步、跳绳、足球、篮球等传统项目为主,软式棒垒球、动感体操等新兴项目为辅,真正让学生动起来、练起来、乐起来。将每天开设体育课、保障运动时间纳入学校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将监测结果作为申报各类特色校、示范校等重要参考。

三是抓好三项建设,推动以体育人质量提起来。鼓励学校培育全科教师、引进退役运动员和教练员、联合师范院校增加实习教师等,创新采取区域内在职体育教师共享等形式,保障新增课时有人上、教得好。2024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增体育教师2385人、兼任体育教师1.3万多人,以校聘或引入第三方服务等方式解决体育教师2766人。充分挖潜校内可用空间资源,将走廊、校园“边角料”等转变为“微操场”。2024年,新建体育场地94.3万平方米,改造扩容体育场地109万平方米,并投入1.5亿元购置体育器材。不断完善省、市、县、校四级赛事体系,推广班级联赛和体质健康达标赛、挑战赛。

筑牢学生健康成长“绿色屏障”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重庆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升行动,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体育以体育人、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功能,筑牢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绿色屏障”。

坚持“统”字当先。一是统筹部署。印发通知,明确保障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时间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推动体育课程、课时、场地、器材、师资落实落地。二是统筹指导。指导各地各校按照“一区一策、一校一案”总体思路,制定细化实施方案,打造山城“课间乐动”新样态。三是统筹赛事。深化体教融合,建立市、区县、校三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每年举办1次市级大课间体育展评活动、1次市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比赛。

坚持“改”字为要。一是教学改革蓄力。推广“体育课+”大课间、课后体育服务一体化教学模式,打造体育智慧课堂,加强运动负荷管理,引导学生立足学校掌握1—2项运动技能。二是体考改革加力。优化考试结构,采取“2+X”模式,设置身体素质必考项目2个、运动技能选考项目8个,引导学校回归体育的本质和功能。三是数字赋能助力。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智管”一件事试点,集成身体素质、技能学练等数据,形成一生一档体育运动能力五维图。

坚持“实”字促效。一是在时间上做加法。每天上、下午各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严禁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每节课间学生走出教室进行不少于10分钟适量活动或放松。二是在方式上做除法。小学以游戏、集体活动为主,中学以专项体育活动为主,部颁操其中的一套作为必选内容,特色自编操、项目比赛作为自选内容。三是在机制上做乘法。建立过剩学科教师转岗培训机制,解决城乡体育教师结构性缺编难题。强化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协作,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

编制学生体能训练课程纲要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天津市聚焦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时间要求,把牢关键环节,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持续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一是政策护航,框定时间“硬指标”。2019年探索将小学“小课间”时间延长至15分钟,中小学每天上、下午各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2024年4月全面推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高中每周开设3—5节。连续4年布置中小学寒暑假体育家庭作业,促进家校协同。

二是多元挖潜,拓展空间“新阵地”。近两年投入近2亿元,提升改造49万平方米学校体育运动场地,推动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在节假日及寒暑假向学生主动开放。指导中小学合理规划场地,充分挖掘走廊等校园“边角料”,营造“处处可运动”的校园环境。

三是系统优化,激发参与“原动力”。编制学生体能训练课程纲要,推动中小学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体育活动“超市”。会同体育局,成功举办全市首届“学青会”。每年举办市级足、篮、排、田径等8个大项、425个小项学校阳光体育联赛,举办学校体育竞赛1200余场,受众26余万人次。大力发展校园足球,探索建立校园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吸收422名退役运动员进校任教,近两年新招聘体育教师945人,带动全市每年开展体育教师培训1000余场、培训师资6万余人次,覆盖率达93%。

四是督评促行,校准落实“方向标”。开展体育课“晒课表”活动,市、区、校签订三级承诺书,市、区每年开展4次抽查检查。每年组织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同步通报区“四大机关”,列入区政府绩效考核指标。指导各区在高三上学期,开展体育学业水平考试终结性测试,对测试“不合格”学生不颁发毕业证书,倒逼学生增强体质、健康成长。

连续17年监测学生体质健康

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落实工作要求,全面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是强化课程教学,率先实施小学每天1节体育课。科学研制《江苏省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自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省33个县(市、区)先行试点推行小学每天1节体育课,确保2025年秋季学期实现全省小学全覆盖。部分地区将课间休息时间调整为15分钟。建立省、市、县三级督导机制,要求新增的体育课编入课表。

二是强化服务导向,面向学生建设学校体育俱乐部。2021年12月起,江苏在全省中小学部署建设体育俱乐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全省99.71%的中小学已建成体育俱乐部,参与学生531万余人,参与率达55.13%。坚持以赛促建,连续两年举办体育俱乐部联赛,形成省市县校四级联动、面向人人的竞赛体系。连续27年举办“省长杯”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实现大中小学全学段全覆盖。

三是强化健康监测,用心呵护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江苏连续17年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以监测结果检验各地各校体育教学质量。2024年起,首次采取统一样本、统一尺度、统一设备、统一时段“四个统一”的方式,覆盖大中小学全面开展监测工作。针对中小学生,委托6所高校分组随机抽取26个县(市、区)、150余所中小学、2000余个班级进行抽测;针对大学生,采用分片区推磨方式,对75所省属高校的本科大三、专科大二学生进行随机抽测。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抽测样本、开展体质评价,掌握学生体质健康真实状况,并作为衡量地方和学校体育工作的“硬指标”,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面提升。

加强中小学生全员文体活动

湖南省教育厅

湖南省不断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推出全面加强中小学生全员文体活动,在落实学生运动时间上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高位推进,加强顶层设计。省教育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生全员文体活动的意见》。围绕推进体教深度融合推出系列创新举措,包括每年共同举办50余项青少年学生体育竞赛活动,推进普通中小学与体校合作建设新型体校,鼓励优秀运动员、优秀体育机构进校提供专业指导与课后服务。

二是多措并举,改善基础条件。大力实施学校体育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统筹配齐配足体育教师,建好满足需要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2021年至2023年,全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增长32.6%,体育馆面积增加34.2%,运动场地面积增加24.9%。在全省中小学启动136个“智慧操场”建设。

三是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每天1节体育课试点,引导全省中小学校组织开展大课间活动评比。指导全省各市州科学设置体育中考科目和分值,将中长跑列为必考科目。研制中小学“三大球”运动队成建制升学文件,计划2025年全面实施。

四是丰富载体,推动全员参与。省级层面组织开展“三大球”比赛、阳光运动会、魅力大课间、校长喊你来运动、活力文体社团等活动,各市州、县市区制定实施千余项全员文体活动计划。

五是“一校一品”,引导培育特色。目前,全省建设2019所全国足球特色学校、300所全国篮球特色学校、50所全国排球特色学校、238所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各地因地制宜选择特色项目,坚持全面普及与竞技能力同步提升,打造学校体育项目品牌。

推动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教练

四川省教育厅

近年来,四川省聚焦落实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时间要求,持续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学生体质健康总体合格率95.65%,总体优良率47.56%,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下降至47.4%,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持续向好,体育育人功能充分彰显。

第一,构建保障机制,夯实体育基础。一是强化制度引领。印发文件从师资配备、课程设置等多维度提出明确要求,全面提升学校体育质量。二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优秀退役运动员入校担任教练员,缓解师资短缺,推进校园体育师资共享。三是强化场地与资金保障。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场馆双向开放。“十四五”以来,省级财政年均投入5000万元、累计投入4.16亿元,支持学校体育活动开展。

第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一是优化课程设置。确保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调整课程设置标准,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每天1节、高中阶段每周3节体育课,鼓励延长课间至15分钟,大课间活动30分钟以上。二是丰富内容形式。充分利用大课间及课后延时服务,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开发大运会体育场馆馆校课程。三是深化体教融合。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开展校园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

第三,完善竞赛体系,激发体育活力。一是普及校园体育赛事。构建“省市县校班”五级竞赛体系,确保每名学生每学年至少参加一项校级以上比赛项目。二是打造“贡嘎杯”等品牌赛事。2024年“贡嘎杯”举办比赛3287场,1096支代表队、120万名师生参与。三是大中小一体推进。高校与市(州)共建中小学校体育机制,选派体育教育专业师生,以实习支教等形式,推动校园体育一体发展。

全面构建学校体育工作体系

吉林省教育厅

吉林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保障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全面构建集学校体育课程、竞赛、特色项目于一体的工作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一是体育课程增量提质。省级投入2100万元,遴选300所中小学开展“每天一节体育课”试点。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上、下午各开设一次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全面实行课间15分钟制度。指导学校每年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视力监测结果向家长通报,提出校外体育锻炼建议。吸纳118名退役运动员到校任教,年培训各级各类体育教师4400人,支持建设2276个体育类社团。

二是学校赛事精彩纷呈。每年制定印发省级学生体育竞赛计划,市、县、校三级配套开展基层赛、选拔赛等。2024年举办省级赛事80余项,直接参加省级赛事学生运动员达2万余人,成功承办亚洲中学生3×3篮球锦标赛、足球亚洲杯等洲际学校赛事。加强足、篮、排、冰雪体育特色学校建设,为县区一级开展学生运动会等提供资金支持。

三是校园冰雪运动蓬勃开展。深入实施“百万青少年上冰雪行动”,将冰雪运动及替代项目纳入体育课程,每学年保障12—18学时教学,1824所中小学开设冰雪体育课程,建成冰雪运动特色学校557所,开发50门冰雪研学精品课程、15条冰雪研学精品线路,遴选100个研学基地、10个研学营地。实施“寒假第一周为雪假”政策。年均开展冰雪体育教师培训3400人,2026年底前实现轮训全覆盖。省、市每年举办学校冰雪赛事30余项,连续3年承办全国学校冰雪运动系列竞赛。5所高校建有独立的冰雪学院,3所高校开设“冰雪运动”本科专业点。

保障学生综合体育活动时间

浙江省教育厅

浙江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构建系统化的体育活动机制,保障学生综合体育活动时间,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

一是课内课外“一体化”谋划,保障体育活动时间。以温州市作为全省“每天一节体育课”先行试点地区,探索“3+1+X”“4+X”等模式,助力学生奠定体能基础、提升运动表现。普遍建立“体育课+大小课间+特色课外活动”体育活动机制,试点开展“15分钟小课间”,全省已有305所小学和59所初中探索通过“加长版”小课间。特色开展“运动+”课后服务课程,创设学生喜闻乐见、具有“五育”融合特色的综合体育活动。

二是学练赛训“一揽子”设计,促进学生阳光成长。大力推进“一校一品”阳光体育特色项目建设,通过300所国家级篮球特色学校、1818所国家和省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92个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等建设,助力学生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实施“浙里阳光”计划,组织开展全省大中小学生足球、篮球、乒乓球、游泳阳光体育4项联赛,连续15年开展阳光体育竞赛,探索形成“四级联动、全学段覆盖、千校万班”的赛事体系。鼓励各地探索“学校+俱乐部+体校”等创新模式,发掘优秀体育苗子,畅通校园足球人才纵向培养和双向输送。

三是政策引领“一盘棋”驱动,强化保障助推发展。高标准建好操场和各类体育场馆,将楼道边等“金边银角”转化为活动的“微空间”,提供小型运动器材,营造沉浸式运动氛围。全年投入4500余万元,开设649个体育类项目,培训教师2.6万余人次。通过引聘专业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等形式,提升专业性。实施学校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综合评价,开展“AI跳绳”等智慧体育课堂建设。

持续改善学校体育办学条件

广东省教育厅

广东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多措并举推进学校体育发展。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近3年全国抽测中保持前三名,中小学生总体近视率实现连续3年下降,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

一是高位推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作为落实“五育”并举、推动教育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系统谋划、强力推进学校体育深化改革。陆续印发《广东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行动方案》等文件,有力引领和推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二是有效增加学生体育活动时长。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指导各地市逐步增加体育课时,鼓励珠三角地区先行先试,用3年时间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1节体育课。强化课内外衔接、校内外结合,保障中小学生运动时间。

三是持续改善学校体育办学条件。设立学校体育美育卫生国防教育改革发展资金,“十四五”期间投入5亿元用于学校体育工作。2022年至2024年,省财政安排农村学校体育场地改造专项资金4.35亿元,改善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实施“强师工程”“校园体育专项培训”等,实现小学体育教师实配数大于应配数,每年超过2000名体育教师参加省级专项培训。

四是系统提升“教、练、赛”质量。夯实课堂教学主阵地,强化教研引领和教学规范,提高教学质量。聚焦“三大球”和田径、游泳等项目,举办学生精英运动员训练营和教练、裁判专项培训,促进课余体育训练。全面建立校园足球“六位一体”发展格局。每年举办省级学生体育赛事70余项。

五是营造浓厚学校体育文化氛围。推进“一校一品”学校体育特色品牌建设,积极开展奥运冠军、体育明星进校园活动。将体育浸润行动纳入“百校联百县”行动,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扎实有序推进学校体育改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

截至目前,新疆全区14个地(州、市)中,已有5个地(州、市)27个县(市、区)299所学校试点推行将课间时间延长至15分钟,保证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时间。通过持续不断努力,新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明显改善,视力、体能达标等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强支撑。新疆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教育厅等部门印发《自治区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行动方案》等配套文件,对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目标要求、实现路径作出全面部署,为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提供有力政策支撑。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制定相应落实措施,大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二是深化体育改革抓提升。新疆推动中小学开展体育改革试点,强化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刚性要求,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全疆各地认真落实大课间活动、试点开展延长课间休息时间等,有效保证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时间。

三是协同推进健康教育强素质。新疆系统推进体质、睡眠等“五项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以“一保障”(提供政策制度保障)、“一增”(增加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一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为主体思路,着力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加强对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工作指导力度,督促各地合理统筹学生作业量、加强无手机课堂建设、普及科学睡眠知识,结合实际合理确定中小学作息时间,确保学生课外锻炼时间。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