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你准备好和孩子一起面对AI了吗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夏未凉

时间:2025-04-25 09:52:53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何去何从?未来,孩子们最需要学习的是哪些技能?近日,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与全球1.5亿学生学习的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就此话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在线对谈。

AI像“数字助教”,教师仍是教育的核心

彭凯平:在您的新书《教育新语》中,您提到教育正在经历一场大革命,教师角色虽然不会被取代,但会发生本质变化。您能否具体谈谈教师的价值和功能将会如何演变?

萨尔曼·可汗:这个问题并非新话题。当150年前教科书刚刚出现时,教师也曾担心自己会被取代,因为在教科书出现以前,教师被视为“信息的唯一来源”。但事实上,教科书的普及反而解放了教师——他们不再需要逐字逐句地传授知识,而是可以聚焦于解答疑问、设计案例、组织讨论和实验。如今的AI也是如此,它能处理重复性的任务,比如个性化练习、即时反馈,但教师的核心价值在于人际互动。

技术越进步,人与人之间互动的价值反而越凸显。教师工作的许多内容可以自动化,AI就像“数字助教”,能够帮助教师从机械劳动中解放,转而关注更高级的教育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批判性思维以及处理情感和社交需求。这些能力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所以说,教师仍是教育的核心。

彭凯平:您在书中提到“两个标准差”理论,即一对一教育的效果远超大班教学。为何一对一辅导如此重要?班级教育如何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呢?

萨尔曼·可汗:简单来讲,这取决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如果想让学生专注掌握某些技能或学科知识,一对一教育是非常重要且有利的。

在人类历史上,一开始接受教育的人数有限,受教育者往往是重要人物,比如亚历山大大帝就以亚里士多德为一对一的个人导师。大约300年前,有了大众教育这个乌托邦式的想法,这让世界变得更好,但同时教育不得不做出妥协。我们借鉴工业时代的理念,将学生按30人左右分组,设定固定的教学节奏。这样做的结果是,在课堂中,部分孩子觉得无聊,部分孩子感到迷茫,还有部分孩子能顺利掌握知识,班级内学生的差距就此出现。

“两个标准差”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提出的,他试图通过一些方法来改变现状,但问题是没有足够的资源为每个学生配备导师。不过,令人兴奋的是,AI技术或许能够帮助我们优化,这也是可汗学院努力的方向。

我们并非总是需要学生与老师一对一的固定配对。在一些小课堂甚至大课堂的互动中,学生依然能学到重要的技能。在学校里,学生能学到如何与他人合作、解决冲突以及以不同的方式沟通。这些能力在现实世界尤其是AI时代,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我们要与他人建立关系。在美国加州的可汗学院,孩子们在学校里既运用技术实现接近一对一的教学,同时大部分时间一起互动、交流讨论、开展项目,彼此辅导学习。班级教育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使用AI不意味着把所有事情都扔给AI

彭凯平:在人工智能时代,您认为孩子们应该学习哪些技能?换句话说,未来教育应重点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

萨尔曼·可汗:展望未来10年、15年,人类从事的工作可能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知识经济的工作。人工智能会大幅提升这类工作的效率。大家可能认为人工智能会写论文、做数学运算,自己就不用学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若想运用这些AI工具,首先得知道如何操作。所以,从事知识经济相关工作的人,仍需不断强化数学、阅读、写作、科学等技能和知识,同时要有创业精神。这里的创业精神并非单指创办企业,更多是指寻找适合自己的新路径。

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很多人都能使用相关工具,我们要用这些工具把现有的事物做得更好,这就需要有创业思维。此外,我们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能力。以后在公司里,一个人可能要承担多个岗位的工作。

另一类工作是深度人性化或面向人的工作。在这类工作中,人际关系至关重要,比如教育、医疗部分领域以及某些接待工作,需要具备与他人建立联系、交流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价值会越来越高。因此,我建议大家还是要接受核心教育,具备基础的阅读、写作和数学运算的能力。同时我认为,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对一些能力的培养是有所缺失的,比如沟通能力、建立友谊和联系的能力,在AI时代这些能力会变得极为重要。

彭凯平:《教育新语》里谈到“认知外包”,即把一些认知任务交给AI来做。您能否详细说说,什么样的认知适合外包?什么样的认知最好不要外包?

萨尔曼·可汗:比如,作为老师,如果希望AI帮忙批改试卷,那么问题就来了:批改的标准是什么?有没有特定的模式?如何确保批改质量,而不只是简单地得出一个分数?你得帮助AI创新性地设定批改试卷的标准,这是一种新的技能。

在可汗学院,我们会要求员工每天思考如何利用AI做出更有创意的事情,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只是简单地编程或设计。使用AI不意味着把所有的事情都扔给AI,只是编好程序等它返回结果,而是思考如何借助AI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过去,我们要求学生读完一本书后交一份四五页的读书报告。现在,我们可以让学生读完书后将其改编成剧本,甚至在课堂上表演。无所谓什么样的形式,关键是要有转化的过程。这真的非常神奇,过去可能研究生才能完成的事,现在小学生借助AI工具就能做到。

要有多维度评估,而不是一次性考试

彭凯平:除了理念上的革新,我们还需要思考技术层面的革新。比如,中国的高考主要聚焦语文、英语、数理化等知识,未来还可以考虑如何将创造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也纳入评估范围,以探究各种教育评估的指标与方法如何更好地契合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

还有一项极为重要的能力,那就是韧性。如今孩子的情感普遍较为脆弱,面对压力容易崩溃,这样的话将来难以将事情做好、做长远。在人工智能时代,对于韧性的培养以及评估,您有什么建议?

萨尔曼·可汗:我认为培养韧性有多种途径。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相关实验,可以通过一些温和的干预手段来增强学生的韧性。

比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安杰拉·达克沃思教授著有《坚毅:释放激情与坚持的力量》一书,该书基于大量研究案例,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毅力,助力他们提升韧性。在书中,安杰拉教授设计了一些小型的干预措施。我和她共同开展了相关实验,并在《教育新语》中有所记录。我们的专业心理学家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可以逐步培养他们的勇气、韧性与毅力。我们还编写了一些简洁的提示语,借助人工智能来实施这些干预。现在我们能够降低干预成本,扩大干预措施的覆盖范围。

还有一件我认为很有意思的事:我们可以与人工智能交流,探讨哪些事情该放弃,哪些事情不该放弃。当有学生想要中途辍学或者放弃某一学科时,人工智能会介入,告知他们坚持下去的方法,从而提升韧性。可以设想,未来10年、15年后,学生能够直接佩戴AR或VR眼镜,与人工智能一同进行深度模拟,完成相关任务,进而提升韧性。我觉得其价值在于,从长远来看,这样做将在潜移默化中整体提升人的韧性。

彭凯平:倘若要在众多教育理念里挑选一个最先尝试改革的,您觉得会是哪一个?从当下的问题与潜在的可能性出发,您认为从今天起,我们能即刻着手改变且最快能看到成效的关乎教育、学习以及孩子成长的事情是什么?

萨尔曼·可汗:我觉得应尽快构建基于能力的教育体系。以中国现有的考试体系为例,考试更多为一次性结果。我们不妨设想,开发多种版本的考试,让学生有多次参考的机会。后续我们还得拓展评估的维度。比如,借助人工智能开展模拟测试,让学生在测试中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等。之前也提到,还可以从沟通能力、个人韧性等角度进行评估。目前,可汗学院正在推进类似的项目。

大家都很熟悉传统的评估方式——考试并得出分数。但现在,可以让AI与学生探讨解决方案,观察学生的应对过程。若学生考试出错,可以给他们第二次机会,由AI指出错误,学生再考一次。所以,未来5到10年,我们要拓宽评估范围,多采用基于能力的评估方式。这种评估方式能让学生取得更好的发展。

彭凯平:您在书中谈到“非功利主义的教育”,而当下中国存在一种“功利主义焦虑”,也就是分数焦虑,中国的学生、家长甚至老师都特别关注分数。您对缓解这种分数焦虑有什么建议?

萨尔曼·可汗:其实,功利性的学习教育本身不一定是坏事,每一种教育体制都有自身的特色。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高分,将来有好的工作,能够挣大钱。我自己也是家长,我首先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无论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无论未来挣多少钱,如果孩子长大后不开心,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糟糕,这不是我愿意看到的。我希望孩子将来工资不一定很高,但有很强的幸福感,而不是只追求上顶尖名校、挣大钱,却不快乐、不健康。

从另一方面来讲,多维度的评估也可以缓解分数焦虑。

对于一般员工来说,老板通常会认为,员工应该具备分析、阅读、写作等基础的技能。而如果是销售人员,则需要有创造力、有趣等特质。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标准化的方式可以测试一个人的幽默感和沟通技能。不过我认为,人工智能或许可以做到,比如测试幽默感或销售能力。

在传统的工作面试中,这类测试既不标准化,又存在偏见且不一致。我在书中提到,可能5年到10年以后,所有人都能从任何维度接受面试,并以客观的形式得到关于沟通能力、创造能力和幽默感的评估。这是一种新的评估方式。

但这不会是唯一的评估方式。在科学或数学测试中,我们是在评估孩子做题的能力,然而大家知道,要取得巨大的科学进步,不仅要有很强的基础能力,还要有创造力。有些人数学很好且有创造力,这样的人可能是理想的博士项目人选,而不是只会解决数学问题却缺乏创造力的学生。所以,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衡量能力,切不要将其作为一次性评估,要有多维度的评估。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衡量一些原来很难评估的软技能,如此一来,每个人都可以走向更广阔的发展道路。

家长和孩子共度有意义的时光至关重要

彭凯平:您谈到AI辅助孩子学习十分重要。当下,中国父母存在一个担忧:我们格外珍视与孩子共处的时光,也期望参与孩子的学习与成长,但倘若AI占据孩子过多的时间,比如孩子在网上学习,会不会减少我们与孩子之间相处、交流的时间?是否会导致网络依赖或AI依赖,进而降低亲子关系的质量?

萨尔曼·可汗: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在理想的状态下,正如我在书中所写,AI不仅能与学生协作,还能与家长、老师沟通。现在,学生在教室里学习,很多时候父母并不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父母回家询问孩子在学校里学了些什么,往往得不到太多有效的信息。但要是父母能与AI交流,例如询问“我的孩子学习状况如何”,AI可以这样回应:“他正在学习微积分,对土木工程或医学感兴趣,或者正在钻研一个新的化学概念。”这能让父母了解诸多信息。

而且,AI还能更进一步。比如,它可以提议:“我们晚上吃饭时可以探讨这些问题。”倘若你知晓孩子对化学感兴趣,AI会建议你们一起在厨房里探寻与化学相关的事物,并开展有趣的实验。

目前,我们确实面临一个很大的风险——孩子容易对游戏和社交媒体上瘾。我在书中也提到,我们可以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设备中,用以监控孩子。例如,孩子刷抖音时间过长,AI就提醒孩子可以去可汗学院学习了。若孩子在可汗学院做题30分钟,就可以多刷一会儿抖音。AI还可以监测视频内容是否适合孩子观看,是否需要与孩子的妈妈确认。又或者,孩子玩电脑已达两个小时,AI可以说:“我要关机了。”AI还可以通过手表追踪孩子的行动,比如显示他今天走了5000步。

可以设想,未来我们能够借助人工智能来鼓励孩子良好的行为,增进家人之间的情感,进行富有建设性的对话,从而提升家长与孩子相处的质量。

彭凯平:目前在人工智能的使用和知识理解方面存在代沟,年轻一代对机器、人工智能、电子产品更为精通,父母在这方面则需要补充大量的知识。对于那些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的父母,应当采取哪些行动来提升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呢?

萨尔曼·可汗:现在就有一个绝佳的契机。我们可以与孩子交流,询问他们:“你现在在使用什么技术?”孩子可能会回答:“我正在用这个制作AI歌曲,或者用这个制作视频。”然后你可以接着问孩子:“这是如何操作的?你教教我。”孩子会很乐意,心想:“我的父母来向我请教如何使用AI,我来当他们的老师。”或者开展一些亲子互动,比如,明天是奶奶的生日,今天我们可以一起利用AI制作一个短视频为她庆祝。这是很好的亲子沟通方式。

我觉得和孩子共度有意义的时光至关重要,可现在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几十年前,美国人认为在数学和科学领域要超越其他国家,就需要给孩子布置大量的数学作业。但实际上,学生做作业的时长和学习表现并无直接联系,学生与父母共进晚餐的时间对学习影响更大。

孩子和父母一起吃晚餐,情感联系会更紧密,孩子也更具韧性,学业表现自然更好。所以,父母要多和孩子交流,甚至可以一起学习,这对孩子非常有益。

彭凯平:最后,您还想对中国听众说些什么?

萨尔曼·可汗:我常说,科技会放大人类的意图。从人类掌握火这项技术开始,就体现了这点。人们用火烹饪、取暖,也有人用火造成破坏。人工智能也是如此,人工智能对社会是好是坏,取决于人们怎么用它。所以,我想说,未来在我们的手中,我们要用人工智能做好事,用它助力学习、推动医学发展,大家都往积极的方向努力,世界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美好。(夏未凉整理)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举报电话:021-33393531    举报邮箱:shedunews@126.com
关于我们  |  资源库  |  版权声明
沪ICP备10006389号-10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037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