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杨三喜
时间:2025-01-10 12:53:31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教育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为了顺应教育数字化变革潮流,提升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未来竞争力,教育系统正在积极求变。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要求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并明确了中小学加强人工智能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实施路径,以从青少年抓起培养人工智能人才,这些安排部署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意义重大。
在这一大背景下,如何因地制宜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破解人工智能教育软硬件资源、师资供给不均衡等问题,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防止出现新的数字鸿沟,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的融合正在我国加速落地,各行各业也在积极拥抱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智能化升级浪潮。从智能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汽车,从机器翻译到智能医疗诊断,从智能制造到智慧城市,各类人工智能产品正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极大提高了用户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达2.3亿人。人工智能技术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对国家发展而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谁能在人工智能领域抢占先机,谁就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动。对个人而言,在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素养将是人类的必备素养之一。在认知层面,能否认识人工智能的基本功能,了解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在操作层面,能否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完成相应的任务;在伦理层面,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时是否具有相应的责任和风险意识,以确保人工智能正确且适当地得到应用……这些都是人工智能素养的基本内容。
可以说,未来个体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将是人工智能素养的竞争。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基础教育领域加强和普及人工智能教育,不是一道选答题,而是一道必答题。它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为培养高层次人工智能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服务好国家战略需求,更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为每个孩子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和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目标当然不是要把每个孩子都往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的方向去培养。对此,《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确了不同阶段的内容。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正确认识不同学段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侧重点,有利于不同地区的学校打破认知障碍,结合自身的实际开展人工智能教育。
也就是说,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不必把关注点集中在安排学生去完成“机器人、编程”等看似“高大上”的项目上,也不是一定要购置昂贵、先进的人工智能设备。比如,有学校开发了“不插电”的人工智能语音识别课,没有使用一台电子设备,但学生通过情境演示认识到,词汇、标点、断句等元素可以提高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准确率,也理解了语音识别背后的策略。这样的课堂形式启示各地各类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不必非要卷硬件设备。如能够把各类人工智能日常生活场景运用好,打造科学化、生活化、情境化的中小学人工智能学习类课程和教学案例,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育目标。
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在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时具有更大的优势,不仅硬件设施更完备、师资更充足,还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场馆、企业等丰富的资源助力人工智能教育的开展。但很多中小学校,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学校并没有这样好的条件。虽如此,勇于和善于打破资源、设备、师资等限制,也能开展好人工智能教育。打破资源限制,要求教育部门加大顶层设计和统筹力度,统筹城乡资源,为条件薄弱地区的学校提供兜底保障。还应借助教育数字化,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者也要充分发挥智慧,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认识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条件和机会。同时,更要认识到,带领学生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互动和合作能力、人机协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同样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核心目标,这也是确保学生成为人工智能时代主人的必然要求。
每一轮新技术的发展都将在生产力和竞争力的进步方面带来社会经济红利,但也可能带来新的数字鸿沟,制造新的社会不公。越是新技术迅猛发展,越要求我们警惕新的数字鸿沟,越要求强化顶层设计、资源统筹,推进教育公平,让技术红利更公平惠及更多孩子,努力不让一个孩子在人工智能时代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