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今天,培养怎样的人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朱珉迕

时间:2025-02-15 17:00:00

时隔6年,上海市教育大会昨天再度召开。这6年间,作为全民话题的教育,有了全新的战略地位,亦面临全新挑战。

最重要的是,教育首次与科技、人才并置,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予以一体推进。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在今天,评判“立德树人”成效,更需要放到现代化的大语境之下,看教育同全局战略的适配性。

简单地说,今天要“树”的人,是在充满变局的时代,能以良好心智、健全人格从容应对各种挑战的人,也是在面临快速转型升级需要的社会中,能够扬其所长、有用武之地的人。用教育大会上的话,高质量的教育,不仅要顺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更要“支撑引领”现代化建设。

何以支撑引领,必须讲求质效;何以提高质效,必须解决供需适配问题——“供需适配”,是上海市教育大会上多次出现的关键词。时代在演进,科技在革命,产业在变革,“育人”的供给唯有适配时代需求,方能跟上时代乃至引领时代。

这恰是今天教育领域不可忽视的痛点。一边专业人才奇缺,一边少数专业出现“毕业即失业”的尴尬现象。教育部门负责人也不讳言,目前“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时间差,传统学科惯性难以适应新兴产业快速迭代”。

作为中国教育历来的重镇,上海常常承担率先改革突破的重任,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上海有其使命和责任,更有决心和信心。

比如,沪上高校,正在推进多年来力度最大的一场变革。根据教育大会上的部署,全市高校的学科设置、人事制度、评价制度、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都将迎来全面改革。其核心取向,就是以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解决人才培养同社会变革需求脱节的问题。

根据部署,本轮改革没有统一模式,强调的就是“一校一策”。研究型大学也好,应用型、技能型院校也好,每个高校都要“在国家和全市创新布局中找准学校定位、发挥自身优势”。

从高校办学的角度,这显然需要定力——不断谋求规模扩张、并用规模来获取资源的路走不通了,在专业设置上盲目追逐“打新”也走不通了。高校必须选择更为聚焦、更具内涵、更能体现比较优势的发展路径,并敢于舍得一些短期利益,跳出舒适区,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高校内部,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从传统基础学科到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高校的科研组织方式、评价机制、分配机制、选拔培养机制等等,都面临一系列全新的改革;针对落后学科、落后机制的及时“止损”,更已迫在眉睫。这并不容易。要走新路,就要改变惯性;要做减法,则势必要动“奶酪”。但今天,日渐迫切的变革压力面前,谁都不能犹豫。这正是教育大会传递的最强烈信号之一:改革。

无论是解决紧迫的现实问题,还是培植长远的战略优势,至关重要的出路都是改革。在基础教育领域创造更高品质供给,同样需要改革,特别是针对“结构失衡”的改革——学龄人口变化,资源投入方式是否因势而动?量的累积之后,是否更好推动了质的提升?再细一些,针对学生体育、美育、劳育的短板,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迫切需求,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支持体系,是否都已经准备好改变陈规、推动变革?

要顺利做到这些,显然需要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等方面一整套系统性的优化提升,其中有些方面需要价值倡导,有些则亟需制度保障,要求多方联动破题,推进改革就是关键之关键。改革,解决的是各个层面的“供需适配”问题。而其本质,归根结底都是一句话:今天,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举报电话:021-33393531    举报邮箱:shedunews@126.com
关于我们  |  资源库  |  版权声明
沪ICP备10006389号-10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037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