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不停,用生命点燃生命
——记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教师陈明青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任朝霞

时间:2023-08-25 12:09:37

陈明青与学生在一起。资料图片

扎根三尺讲台,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从教25年来,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教师陈明青执着于上好思政课,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生命的满足和发展。

“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教师”、“宝武杯”全国杰出中小学中青年教师金奖……每一次获得荣誉,陈明青都把它当作一种动力和鞭策,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学生并不缺乏接收信息的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就在于给予他们思辨的能力。”陈明青说,“因此,像我这样的思政课教师任重而道远。”

用情激活课堂,让学生接受全方位教育

“从小喜欢看报纸听新闻的我,当时不知哪儿来的勇气,背着父母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放到了第一志愿。”陈明青与思政课教师的缘分,从填报高考志愿的那一刻起便开始了。

如愿进入心仪的专业,大学四年收获满满。1998年7月,陈明青大学毕业,毅然选择留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来到华东师大一附中,成为一名高中教师。

初入行时,陈明青带着一肚子的学问想要“灌输”给学生,可学生并不买账。思政课堂可以更有趣一些吗?陈明青开始了探索,她把影视资源片段引入课堂,还让学生们尝试角色扮演、情景表演。

好的影视片段用细节刻画有血有肉的人物,比干巴巴的讲述更有力量。学生由于成长环境所限,靠想象往往不能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通过情景表演,学生会发觉历史人物是有血有肉的,是他们可以模仿、可以触碰的人物,他们会觉得英雄不再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渐渐地,影视片段表演成了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学环节。

不仅如此,陈明青还发现教材中不少案例和素材在历史、语文等其他课程中也会讲到,能不能整合借力?于是,她又联合其他学科教师一起备课,开展“跨学科内容设计”。

“学生首先是个完整的人,应当接受全方位教育。跨学科教学让学生觉得学科之间是贯通的,可以从不同维度、不同范围、不同层级上进行全方位教育,更接近‘三全育人’目标了。”陈明青分析。

用心点亮课堂,让生命点燃生命

课堂生动了,如何才能让学生更有“收益”,真正提升育人的实效?

“思政课要给学生的其实不是那点材料和故事,而是要通过这些载体,传达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陈明青认为,教师要在实践中“生成”课堂,引导学生成长。

“新发展理念”是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一讲。为了讲好这一课,陈明青带着学生“到理论的诞生地讲理论”。在“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安吉余村,她给学生们分派了一项任务:分小组采访年长的村民。

学生走到村里和老人们交谈的时候,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和思考:一组学生注意到,余村几乎每个农户的家门口都挂上了“念党恩”的小牌子;一组学生到附近的黄杜村探究茶产业发展时了解到,农民脱贫后将1500万株白茶苗和栽培技术无偿捐给贵州,“先富带动后富”……一次访谈下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些关键词已经内化于学生心中。

陈明尊重学生的“先行理解”,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充分体验。

学习人大、政协制度之后,陈明青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人大、模拟政协活动。议案提案从哪里来呢?她引导学生从周围的生活中自主选择课题调研。

有学生选择调研区域内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情况,陈明青让学生不要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而是把自己的眼睛蒙起来走走看,旁边的同学扶着他,一边走一边记录下来哪里的盲道“断头”了、附近是否有无障碍卫生间等。

有一次,陈明青让毕业班学生在小纸条上写下对思政课的感受,其中一张纸条上写着:“用生命点燃生命。”这名学生说,陈老师的思政课为他推开了一扇窗,一扇朝向外部世界的窗。

用智慧打造课堂,让学科知识彰显育人价值

“思政课其实是带给学生一种方法,一种如何面向世界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他们的影响不是一时的,而是很长一段时间的,这也是学生生命发展所需要的。”陈明青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准确捕捉到学生的“生成”,并将其作为指向教学目标的课程资源。

让学生的“生成”变成学生的“收益”,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课堂上驾轻就熟的背后,是课下无数的努力和深厚的积淀。

“上了20多年课,每次都有上第一课的‘小紧张’。每一节课我的学生不同,我会相应修改教案。前一个班星期一上,后一个班星期五上,这一周可能还有新的事情发生,社会、学生的关注点变了,我会想是不是要重新备课。”虽然已经是特级教师,陈明青却常说,自己始终处于“本领恐慌”中。

如何解决“本领恐慌”?陈明青的回答是——让“奔跑”成为教师专业学习的常态。

陈明青是上海市第一期德育实训基地(思想政治课方向)、第三期上海市名师后备基地政治二组的学员,10多年来一直在市级专业发展团队里浸润学习。如今,她已经成为第四期“双名”工程攻关计划主持人,却依旧把“基地”学习看作是难得的挑战和历练。

在基地带教青年教师,同一节课她会听3遍。

“我觉得我们更是一个共同体。”在陈明青看来,面对新时代中接踵而来的“新”,单个教师的力量有限,只有大家形成合力,在业务上、精神上互相扶持、支撑、鼓励,改进既有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完善教学。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