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奶奶于漪的三次出行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黄 音

时间:2023-09-10 20:00:00

今天是我国第三十九个教师节,也是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全家的重要节日——因为一家三代都是光荣的人民教师。同为教师的孙女黄音,一直在努力阅读奶奶于漪这本厚实的大书,且看她陪伴奶奶三次出行的分享。——编者按
      81岁学生为90岁老师贺寿
      奶奶于漪是一本厚实的书,从做小学生起我就开始有意无意地读,读了30年,还是又懂又不懂。
      有的当时以为懂了,几年以后回想,才发现自己懵懂得可笑。
      清晰地记得幼儿园大班时要不要进社会上培训班学习的事。班上绝大部分幼儿都在休息日进汉语拼音学习班学习,母亲怕我进小学跟不上,多次要送我去,但每次都被奶奶好言劝阻,一再说“要让孩子有快乐的童年”,说“提前学习,弄得不好,会有许多弊病”。当时,我只听进一句“快乐”,可以尽情玩,开心。就这样,我b、p、m、f一字不识进了小学。正因为一字不识,和同学相比,我格外专心,不散神,不三心二意,养成了上课专心致志、积极动脑筋的习惯。奶奶劝阻母亲的用意,经过大量学习实践我才领悟一二。
      奶奶是个尊师重教的人,对教过自己的老师总是心存感激。2010年我有幸陪伴奶奶去苏州为她的恩师顾德辉老师祝寿。我们从上海捧了个特大蛋糕一路颠簸过去,总算丝毫无损,表达的是81岁的学生为90岁老师贺寿的一片至诚。
      顾老师是奶奶师范一年级时的语文老师,是史学大师顾颉刚的儿子。我们还未进入“顾颉刚故居”,就被屋里飘出的欢声笑语所吸引。进门入厅堂,鹤发童颜的顾老师看到奶奶,站起来笑着说:“于漪啊,那个作文写得好的人来啦。”大家一阵哄笑,快乐无比。一个甲子过去了,老师对学生一丁点儿优点还记得一清二楚,了不得。
      顾老师是个低调的人,60多年过去,国内外还有20多个学生每年相约去看望他,感谢他的培育之恩。来自北京的汪毓和教授展开了“蒙以养正”的大幅横轴,感谢顾老师对他们这些学生在未成年时的“养正”教育,在乱云飞渡的年代没有迷失方向,走好人生之路。学生都已是80岁上下的人,回顾一件件往事,特别是趣事、捣蛋事,还是像十六七岁时那样欢欣雀跃,教育的力量真是永恒。
      返沪的路上我问奶奶“养正”究竟什么意思,她说内涵极其丰富,从天地有正气的理解到做人的正气、正道、正直、正义、正派……一句话,人要有人的样子,有人的规矩。“养正”就是培养学生做“正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立德树人。在日本侵略者还霸占我国大好河山之时,年轻的顾老师坚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至圣先贤忠于社稷、造福苍生的种子伴随着知识的传授,撒播到学生心田,给学生做人打下底色。奶奶说:“顾老师的教诲让我从教时,时刻提醒自己:讲坛不必在乎高低,但为师者的思想需要有高度,脊梁骨需要有硬度。”一番话语引发我不少思考,我似乎对奶奶又懂得了一点。
     校训里有铸造师魂的基因
      2012年,奶奶回母校江苏省镇江中学参加120周年校庆,休假日我陪同前去。奶奶经常感恩母校对自己的教育,特别是校训——“一切为民族”,是精神的坐标、人生的基点,是她铸造师魂的基因。
      刚进校史馆,就看到奶奶应母校之嘱题的字:“母校‘一切为民族’的校训,融入莘莘学子血液,成为立身处世之本。”奶奶注视很久,显得很激动。我问奶奶:“校训有那么重要吗?”奶奶回答:“是啊,关键在你怎么认识,怎么理解,怎么身体力行。校训也许只有几个字、几个词,或一两句话,但它不是抽象的概念,往往是寓意深刻,给学生以不尽的思考与无穷的力量。”“您对校训怎么理解的?”奶奶说:“首先要深刻认识它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任镇江中学校长的任中敏面对民族危亡,把自己亲身参加‘五四’运动的爱国热情,把恽代英在镇江中学演讲的革命道理,把师生在《申报》发电文声援‘五四’运动的斗争精神熔铸在一起,提炼出‘一切为民族’这铿锵有力的五字校训。这五个字掷地有声,它饱含的是有志青年炽热似火的爱国情怀,昭示的是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面对威逼、侵略,不屈不挠的钢铁意志和斗争精神。”怪不得一说到校训,奶奶总好像有千言万语说不完。
      奶奶说前辈的这种爱国爱民的博大情怀永远是她学习的榜样。她告诉我,任中敏又叫任二北,可有学问啦,是词曲大家,从事中国戏曲史、戏曲理论和唐代音乐的研究,做过多所大学的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学问家给全校师生树立了精神高标,激励大家终生为之奋斗。
      这也启发我思考:知识分子掌握了知识应该做明白人,应该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如果没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理想、大格局、大气象,只为一己私利谋划,锱铢计较,岂不卑琐?岂不白学白活,瞎折腾?我对奶奶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自励、奋勇前行又懂得了一些。
      奶奶参观时说:“那时睡的是地铺,吃的是霉米,点的是煤油灯,但我们从不以此为苦,因为心中有一盏一切为民族的明灯照耀。尽管晚自修时各自家里带来的煤油灯高高低低,参差不齐,但学生们埋头苦读,窗外远眺近觑,美得很,就如纳兰性德《长相思》小令中所描绘的‘夜深千帐灯’一般,生命的活跃,蓬勃向上的气氛感人至深。”怪不得奶奶说,一想到一切为民族,什么困难、挫折、痛苦,都不在话下。今日这仍然是我们新长征途中振奋斗志、披荆斩棘的强大动力。
      培育孩子是科学更是艺术
      2019年,我作为于漪家属陪同她到北京参加“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颁奖仪式。去北京前,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王荣华理事长带领基金会的成员一同到机场送行,特别叮嘱奶奶要注意安全、注意身体,令我们感动不已。当时,奶奶心脏病发作,会议有关部门还派了医生照顾,她很过意不去。
      早餐时,奶奶坐着轮椅到饭厅,首先碰到了“人民艺术家”王蒙。王蒙爷爷对奶奶说:“你的学生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昨天已与我联系,说你昨晚要到。”老朋友相见,叙旧甚欢。特别讲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全国中学生优秀读物评选,海量的读物评选出10本最优者,王蒙名著《青春万岁》赫然在列。颁奖会在山西太原举行,作家与中学生代表见面,给中学生以极大的鼓励,会议由山西省文联领导、著名作家马烽主持。会后,获奖作家、评委等去生产名酒汾酒的杏花村参观。王蒙应邀用毛笔写下四句诗,奶奶记得最清楚的是第一句“有酒就有意识流”,那时意识流是文学中最前沿的新名词。回顾往事,开怀大笑,乐不可支。
      奶奶回转身,看到钢铁战士麦贤得,她让我把轮椅推到麦贤得同志面前,向他致以敬意和谢意,告诉他自己做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时,用他的英雄事迹教育了一届届青少年学生,让他们的心灵获得滋养,学习英雄,做爱党爱国的有理想有担当的接班人。老英雄李延年进饭厅用餐,奶奶让我把轮椅推到他桌边,硬是要走下轮椅向他鞠躬致敬。奶奶对打江山、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的英雄、战士,无不由衷地敬仰和爱戴。饮水思源,才能真正做到不忘本来,满怀激情把握现在,创造未来。
      由于身体原因,有些活动奶奶不能参加,就乘飞机返沪了。在候机室里,护送的医务工作者为子女的教育焦虑,向奶奶寻求良策。奶奶一边吸着氧气,一边仔细聆听,再逐一回答问题。她对家长的无奈、困惑、焦虑,感同身受,并耐心地具体分析问题发生的前因后果,寻求最能与孩子同频共振的话语与做法:要充分认识孩子的个性特征,理解他们成长中的需求与艰难,助力他们破解成长中的难题。培育孩子成长是科学,更是艺术,千万不能把他们当作成人去要求。整个对话的过程真是春风化雨,爱意荡漾,增添了大家的信心与温暖。返沪后,奶奶住进了医院,但她坚持要写几封感谢信,感谢三天来对她生活、病情关心照顾的同志。
      奶奶常说:“人活着总要为别人做点事,让别人活得更好;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关爱、教育,要永怀感恩之情。”
      三次出行,对奶奶这本书又读懂了一些,看来,“厚实”够我读一辈子。
      相关阅读
      一年前,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发起并资助“申光计划”丛书编写,为沪上模范人物立传。今年教师节前,由基金会编纂推出的《从“草根教师”到“人民教育家”——于漪传》出版。传记详细介绍于漪老师70多年的教育人生,她用思想的刻刀、实践的画笔形塑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教师的典型形象,她是新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用建设者和奋斗者的姿态演绎着生命与使命同行的那一份执着。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