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英才 | 攀登光存储领域的“珠穆朗玛峰”、为航运强国建设贡献智慧、致力做结核病的“终结者”……走近这些青年人才

来源: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时间:2024-06-13 09:59:1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近年来,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委人才办、市人才局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引领教卫系统充分发挥人才集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2023年,市委人才办启动实施“东方英才计划”,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聚焦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需求,聚焦基础学科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等重点领域,聚焦服务新质生产力,在全市教卫系统遴选推荐200名专家人才入选东方英才计划青年项目,为加快建设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加强战略人才自主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是推动创科发展的生力军。今天,让我们走近首批入选“东方英才计划”青年项目的专家人才,感受青年人才“挑大梁”“唱主角”,在服务国家战略、教书育人、科技攻关、打造团队、创新创业方面的爱国奋斗精神。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潘鸣威

心怀国之大者 推进外语考试综合改革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潘鸣威教授长期深耕外语教育研究,聚焦我国外语考试的本土性以及数字化转型下外语考试的内涵式发展,有力推进我国外语测评体系的健康发展,彰显中国对国际外语教育学界的贡献。   

潘鸣威在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主旨发言

幽幽之书香养己 拳拳之爱心育人

在教育教学中,潘鸣威着力培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求真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在宏观语境中将自身奋斗目标与中国历史和未来发展紧密相连。他也重视科研实践育人,指导团队完成翻译测评自动评分系统、写作诊断测试学习平台等产品研发,利用文科成果转化的契机培育学生的钻研精神。   

潘鸣威带领研究团队参加国内语言测评研讨会

他曾荣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主讲的“考试设计与开发”课程入选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开设“语言考试设计与开发”慕课;指导研究生获得“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等殊荣。

考试改革使命在肩踔厉奋发勇挑重担

潘鸣威积极投身外语考试综合改革,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勇挑外语考试改革的重担,将上海做法辐射全国,将中国方案推向全球。

他带领团队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中书面表达能力的结构与内涵,秉承“继承性”和“民族性”的统一,立足中国外语教育实情,通过借鉴国外同类语言能力标准,研制开发中国英语写作能力等级量表,实现我国外语写作能力标准的“车同衡、量同轨”。

潘鸣威还积极推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高考外语的综合改革,以“原创性”和“时代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题库建设上取得示范性成果。在此基础上,他受世界名校中国英才遴选中心委托,组织团队研发了学能水平测试,为高考外语综合改革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典型案例。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刘慧

文化传承、科研创新,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文物·云端回家”系列成果自2023年以来陆续发布,这是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刘慧教授团队历时近二十年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遗产开展田野考察、持续研究的丰硕成果。

文化传承、科研创新,以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义理和智慧讲好中国故事,刘慧教授带领团队在艺术考古和文化遗产的研究与教学中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首次系统、完整地发表中亚文化遗产图像数据,为相关文物认定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

刘慧在“美丽影响力”国际高峰论坛发表主旨演讲

多学科联合攻关,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自2007年至今,刘慧教授团队始终深耕艺术考古和文化遗产研究,近年来,与艺术学、考古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密切合作、联合攻关,聚焦遗失海外的中国服饰文化遗产。田野考察的脚步从40度高温下的德干高原到风沙荒寂的河西走廊,涉及海外200余家博物馆和文化遗迹,搜集整理服饰文献和文物多达100余万件。研究成果曾先后荣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这些不可再生、不可替代、容易腐烂的珍稀服饰文化遗产,将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刘慧说。

刘慧带领学生在欧洲博物馆田野考察

产学研用为导向,坚持教书育人服务社会

“产学研用、知行合一、服务社会”,是刘慧在教书育人道路上始终秉持的理念。近年来,她带领教学团队以文化引领、科研赋能、融合创新为原则,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学生将社会需求和自由探索相结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敢为人先的勇气。刘慧负责的课程《中国艺术与文化》获评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参与的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生获得多项国际和产业的艺术创意奖项。   

博士生梁静文说:“刘慧老师希望我们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望得见历史、看得见文物、记得住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上海理工大学文静

攀登光存储领域的“珠穆朗玛峰”

一张巴掌大的光盘,就能实现一个小型数据中心的存储量。前段时间,存储量达Pb级的存储量“超级光盘”诞生(Pb是计算机存储容量的单位,1Pb容量是1024Tb),今年2月,研究论文《Pb容量三维纳米光子存储》将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引发广泛关注。因为文章内容足够“硬核”,送审后3周就收到3位审稿人的积极回复。上海理工大学文静教授是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在科研的道路上,文静以“十年磨一剑”的毅力,为中国大容量数据存储贡献力量。

文静在教室指导学生

“超级光盘”背后的青年团队

“我们研究的双光束超分辨光存储技术,可以实现在一张光盘上存储相当于1.6Pb容量的数据,并且可以被录入和读取。”文静介绍,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利用双光束调控聚集诱导发光材料来实现超分辨光存储技术,在信息写入和读出两方面均突破衍射极限的限制,研发出全球首个Pb级超大容量光存储器件。   

文静与团队成员一起做实验

文静说:“上理工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平台,从国家到地方各项政策、项目的支持,给予团队稳定的环境和充沛的空间,让我们能够沉下心来做科研。”

坐得住“冷板凳”攀上“新高峰”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数据存储成为一个核心研究领域。早在2016年,文静就跟着顾敏院士进入该研究领域。她当时就认准“大容量光存储”方向,“我很喜欢这个课题。它很难,有可能花了很多年时间也写不出一篇论文,但我始终很有信心。一旦做成了,就是大成果。我们希望在这个领域继续深耕,做成前沿研究热点并成为朝阳产业。”   

从最初的科研灵感火花,到日复一日的科研攻关,文静全身心投入,经常忙到凌晨,最终攻克国际上几十年来光存储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入选“东方英才”计划青年项目,让文静大受鼓舞。她说,要用最好的科研成果反馈国家。


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田镇

为海洋科技创新、航运强国建设贡献智慧

作为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田镇带领团队专注于航运节能减排与能源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研究,围绕海事特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攻克了船载碳捕集系统再生能耗高、LNG(液化天然气)超低温冷能发电效率低等关键技术瓶颈,为航运业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案。

田镇在中国制冷展作特邀报告

立足海事特色,服务国家战略

面对日益严苛的国际航运减排规则,田镇勇于探索创新,解决了船舶提效降碳难题。她和团队成员一起在-162°C低温到350°C高温区间内,发展了船舶余冷和余热梯级利用理论,提出船载碳捕集系统多能互补的耦合原则,与企业合作推进高效热质传递和能量转换的海工装备的研制。

田镇获批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并完成全英文专著1本,在国际航运减碳领域发出中国学者声音。

聚力教学科研,提升科学素养

田镇坚持教学科研双促进,提出了“一中心-三维度-五融入”的课程思政建设新方法,她不断精进教学技能,创新教学方法,推进课堂信息化建设,获第四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上海市首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展示活动一等奖、上海市教学能手称号。

田镇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要勇于实践和创新。她构建了以“院士论坛-国际会议-暑期学校-学术沙龙”为载体的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与科创竞赛,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船舶能源与动力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奖;她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引导学生向海图强、投身高技术船舶建设,为绿色航运的发展贡献力量。  

田镇与研究生讨论碳捕集实验

为助力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田镇还在临港新片区中小学积极推进“知你冷暖”“向绿色能源进发”等科普活动,夯实科技强国之基。

牢记立德树人初心,担当教书育人使命,田镇始终坚定向海向未来的“蓝色信念”,以实际行动为海洋科技创新、航运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庄丽

“茉莉芬芳”绽芳华,培育新时代舞蹈艺术人才

庄丽是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舞蹈表演系主任、专业负责人,国家一级演员。从教22年来,她始终以培养“品德正、基础厚、专业精、实践强”高水平舞蹈人才为己任,为上海乃至全国培养了一批优秀舞蹈人才。她秉持“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理想信念,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以古典舞教创联动为牵引,赋能上海舞蹈教育高质量发展。   

庄丽助力中国青少年舞蹈展演

向美而行,构建美育实践育人体系

作为首届上海市学校美育实践活动评选的“魅力教师”,庄丽注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将美育融入教育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彰显育人实效。

庄丽在课堂上因材施教指导学生

她持续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带领团队主持上海市重点课程《剧目排练》,在“学习强国”平台开设《中国舞精品剧目课》,备受关注。她在专业课中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创排了《茉莉芬芳》《长恨歌》等多部优秀古典舞剧目,让课堂成为立德树人、美育实践的主阵地。原创精品《茉莉芬芳》在全国“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学展示活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重大舞蹈赛事活动中获奖,作品展现了新中国有志青年的理想信念,将不灭的革命情感,托物于“茉莉”,言志于“芬芳”,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也是对美育实践育人体系的深入探索。

春风化雨,潜心培育舞蹈拔尖人才

庄丽积极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她带领学生参加学术交流和国内外比赛,编创和指导的多部舞蹈作品在国家级舞蹈比赛中屡获佳绩。她培养的学生古宛玉、陈晨等已成为国内各大专业舞蹈院团的主要演员,谭一梅作为舞坛新秀中的佼佼者,荣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主角奖”。

与此同时,庄丽从教学、创作、科研等多方面深耕,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个人荣获“桃李杯”园丁奖、上海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她数十年如一日耕耘在教学一线,培育了大批中国舞专业高水平艺术人才,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推动中国古典舞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阮巧玲

十年耕耘致力做结核病的“终结者”

2023年,贵州毕节的高三学生小李在一次筛查中发现结核感染,经过治疗,小李回归校园。他感激地说:“如果没有及时筛查发现,可能影响高考,也许人生轨迹就不一样了。”为小李做筛查治疗的正是“学校潜伏性结核感染筛查及预防性治疗项目(TB-YOUTH项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研究员、主治医生兼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医学教育部副主任阮巧玲是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2023年,也是她从事结核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第十个年头。

阮巧玲在2023年世界肺部健康大会(UnionConf 2023)作报告

阻断潜伏发病,助力终结结核病流行

结核病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致命的传染病“杀手”之一,至今仍是严重危害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华山医院感染科是我国感染学科的重要发源地,如今承担了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的使命。阮巧玲师从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在学科历史传承和资深前辈的激励下,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青年医生。

阮巧玲在华山医院感染科病房

2015年,阮巧玲注册了中国最早的潜伏结核短程预防方案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在结核高危人群矽肺患者中证实短程预防性治疗方案的有效性。2023年9月,“学校潜伏性结核感染筛查及预防性治疗项目(TB-YOUTH项目)”在贵州启动,项目将在未来两年内完成新方案的治疗效果评估,助力结核病危害消除和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

打造科普“爆款” 提升民众健康意识

终结结核病,既要早发现早治疗,更要加强科普和宣传。阮巧玲就是这样一位“斜杠”科普青年。2015年,她负责创立了“华山感染”微信公众号,并担任运营总负责人至今。  

近年来,“华山感染”公众号频出“爆款”,科普推文单篇最高阅读量达1500万。她还出版科普图书10部,将传染病的日常防护知识向公众普及。科学权威又接地气的内容为很多患者带来信心和力量,她也因此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特等奖。

阮巧玲的成长获益于良师的谆谆教诲,她也积极投身教学,培养更多医学人才。阮巧玲将先进教学理念运用于实践,助力传染病学课程改革,2022年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23年《传染病学》课程荣获国家级一流本科生线上课程。


素材由相关学校提供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