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海华
时间:2024-09-09 13:29:11
赵东元有不少有分量的头衔,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上海科技功臣、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首任院长……但他最喜欢的称谓是“赵老师”,总是自称“赵老师”。
第一次在国际会议上做口头报告,他紧张地练了几个晚上。但如今给复旦大学本科生上了20余年《普通化学》,他说有底气“和任何人叫板”。
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赵东元入选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课比天大
“我愿意一辈子教书。”赵东元笑着说,看着一张张年轻的、渴求知识的脸,他觉得自己也变得年轻,“学生们不断地成长,这比我自己发表论文感觉还要好。”
课比天大,他经常说“迟到5分钟就是教学事故”。每次上课前他都腾出时间备课,为不受干扰还请秘书把门,PPT不知改过多少版本,不时更新着国际最新科研成果。即便出差,他总是尽量连夜赶回,有时就在飞机上备课。赵东元带领团队不断创新教学方法,2023年《普通化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1年在京获颁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翌日清晨,赵东元如常出现在了《普通化学》课堂上。带着刚上完课的兴奋,他被偶遇的同事叫住拍了照,那张证书就在他手拎的布袋里。照片上了热搜,“布袋院士”不胫而走。
前不久,赵东元去美国参加学术会议,不期而遇一位曾经的学生。对方热情地上前打招呼,“赵老师好,我上过您的《普通化学》课。”选修赵东元的课需要“秒杀”,每次上课教室里坐着约200人,赵东元很难记住每一名学生,但这位学生一直记得他。
复旦大学化学系2024届本科毕业生沈嘉城,去年入选了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这一切的起点,正缘于他大一听了赵东元的《普通化学》课,写邮件请教竟受邀面对面交流,后来加入了赵东元课题组。
“赵老师的《普通化学》课把我带进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化学殿堂。”复旦大学化学系2019级博士生田泳说,直到他加入课题组,方才体会到精彩背后是赵老师的用心。比如,晶体格子有14种而不是16种,这是《普通化学》的一个难点,赵东元曾就此向田泳试讲了好几遍,让他帮着选“一听就懂”的。
61岁的赵东元坦言,上一次《普通化学》需站立90分钟,上课时不觉得累,一坐下顿感疲惫,“只要还能站上讲台,我会一直讲下去。”
“办公室的门永远向你们敞开”
赵东元领衔的科研团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次获奖所得的20%-30%会用来奖励给学生。“学生是我的合作者,年轻人最有创新能力,也最需要支持。”不久前,他赴欧洲参加学术会议,特意带了7名研究生,以拓宽他们的视野。
“看到学生做出好的科研成果,我会兴奋得睡不着觉。”赵东元说。
复旦大学化学系副主任李伟读博期间“5年发表9篇论文”,但最初3年他的实验并不顺利,一篇论文都没有发表。李伟急得不得了,赵东元告诉他如果能从中分析得失、探寻新的方法,就是有价值的。“这些话对我而言非常重要。”李伟的心态平和了,实验越做越顺手,短短2年发了9篇高质量论文。
赵东元经常询问田泳手头的研究有何新意,目前的猜想是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赵老师让我懂得了做科研不是照猫画虎,而是要瞄准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创新方法去突破。”田泳说。
“有问题随时来找我,办公室的门永远向你们敞开。”赵东元对课题组的每一位学生如是叮咛。
“就算素不相识的学生给他发邮件请教科学问题,他也来者不拒,有时实在太忙就转请其他老师回复。”复旦大学化学系青年副研究员刘玉普说。
作为首届复旦大学“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赵东元已指导80余名学生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出站博士后25名。他还指导了多届学生完成“䇹政学者”“望道计划”等本科生研究项目,其中不少人已成绩斐然,比如2024年当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的芝加哥大学田博之教授、上榜《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的哈佛大学刘嘉助理教授等。
作业都是思考题,没有标准答案
在赵东元心目中,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之一的玻尔是一位教育大师——心态包容,允许争论和不同意见;知识渊博,善于激发年轻学者的灵感,培养了诸多诺奖得主。相较而言,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但并不擅长培养人。
“相比教书,育人更为重要。”赵东元说,身为老师要有创新欲望,要有质疑精神,才能言传身教。
作为介孔材料领域的国际顶尖科学家,已过花甲之年的赵东元依然保持着科学好奇心,正带领团队挑战软凝聚态化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他总是随身带个本子,记录下一闪而过的想法,有时半夜突然有了灵感,恨不得立刻赶到实验室。
如何把创新思维教给学生?赵东元笑了:“创新思维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我和教务处同事打趣,也要做‘教悟处’,点拨学生、让其开悟。创新最不缺的就是标准答案,老师说的不一定都对。我每次布置的作业都是思考题,没有标准答案。”
赵东元认为,被“卡脖子”归根结底是创新不够。创新就是要多提问题,如果无解,说不定是研究的新方向,因此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