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让校友数据“说话”,教育要从“自”以为是走向“他”以为是

来源:文汇网

作者:张鹏

时间:2024-09-10 14:38:50

2295642c97f3df008019c436cd6e0e48_224403289dd5470d906ae199858aaef4.jpg

“你每天到学校的心情如何?你对哪些学科最感兴趣?你做什么事最开心轻松?你遇到困难会求助谁?你将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上海市实验学校,每两年,学校就会为每位从小学就进校的学生录制一个短视频,谈谈自己对这个五个问题的看法。

学校不仅将每个学生形体成长的奇妙变化记录下来,连每个人的兴趣、个性、志向的微妙变化也被记录、分析。这些数据,成为了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最鲜活的、最真实的数据。

上海市实验学校从1987年设立至今,始终以“实验”为特色,是为拔尖创新人才打造的一片基础教育“试验田”。“区别于普通的好学校,上海市实验学校在37年的办学实践中,持续寻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和培养的密码。”

这个教师节前夕,文汇报记者专访了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徐红。在经历了课程改革、培育教师队伍等系列探索后,这些年,徐红还计划追踪上实毕业校友,试图从他们的成长和回顾上实的学习经历,为今后的办学指明方向。

从“问题少年”到创新人才

“王可达?哎呦……”在上海市实验学校,提及王可达的名字,大多数教过他的老师都会从一个感叹词开始,描述自己对这个特别的少年“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

2006年,王可达进入上实,他不仅思维敏捷、文学和历史底蕴深厚,同时,叛逆的他也常常因为清空了上课用的电脑、把同学关在门外等桩桩稀奇古怪的行为令老师们头疼不已。

4611f6f12efc9d6a204e8cc9ed054ed7_9e35888e9e0f466ea1da2bea8c5355fb.jpg

徐红校长与王可达

如果是在普通的学校,刚入学的王可达很可能是老师眼中的麻烦学生。但在上实,从校长徐红到授课的教师,不仅包容了他的短处,还尽量搭建舞台挖掘他的兴趣所在——参与设计学校综合楼“数学建模中心”,参演校本课程年度话剧《商鞅》(2015)。在一次次的机遇中,王可达渐渐成长为老师和家长眼中期盼的样子。2016年,他如愿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目前他在海外名校深造、攻读博士学位。

在上实,类似的学生个案不胜枚举。学生史季轩2011年从上实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徐红还记得,在学校内部的升学转段考试时,这位男生语文成绩只有4分。徐红把他请到办公室,询问考试失利的原因,只听这位男孩笃定地给出答案:“我计算了一下,即使语文就考4分,我的总成绩依旧可以达到转段升学的成绩线……”

十余年过去,徐红回忆起这些“爱徒”,依然欣慰。“如果在中考的考场上,很难想象史季轩这样的孩子是否还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但在上实,他们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从事教育30余年,徐红观察到,一些超常儿童,他们天资聪颖,但在刚刚成为“学生”这一角色时表现的并不完美。“有些孩子思路敏捷,他可能会觉得,老师讲的内容自己都会,于是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甚至扰乱课堂秩序。但老师若能发现他们身上的亮点,呵护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很可能就为他们今后成长为拔尖人才奠定了基础。”

de9c474fe9cf20e81a1aa1a08e9432bd_837a06919f044b55b45e60283aca590a.jpg


从“早出人才”到“挖掘志趣”

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上,上实一直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30余年的办学路上,徐红和学校的多位前任校长们也一直在总结、思考、突破。

“所谓创新人才,在不同时代的背景下,各有深意。”徐红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学校成立的初衷之一,便是为了探索“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人才培养之路。彼时,上实探索重点一是缩短学制,学校自编教材,从7年一贯制培养开始做起;二是重点侧重数学学科的人才培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不少上实的教育者看到,这种培养模式也有一些弊端。说的直白一些,学校若只是单纯追求学制上的减少,仅关注学科知识的积累,忽视了学生社会情感力的发展,很难培养出所谓的“大家”。

2000年前后,上实的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学制从最初的7年制,调整为10年制。学校不仅关注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培养,为学生搭建发展兴趣特长的平台。

       2010年至今,上实不断创建特需课程,并进一步注重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呵护和培育,为他们留下充足的发展空间。“在上实这样的学校,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是一件挺‘奢侈’的事情。”徐红以特需课程为例。每周,对某个学科领域感兴趣的学生,都有半天的时间可以挖掘兴趣特长。

812974c36b4c3a815a40a608da0298de_ad4884aff3b64f8c91c5fdf4493ee3c2.jpg

上实2013届毕业生闵越对写作很有兴趣。高二时,徐红亲笔签字,同意了闵越的请假条,允许他休学一年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这在当时教育界一度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如今,毕业后的闵越不仅继续在他所喜爱的文学道路上不断前行,也成为了上海作家协会的一员。

在对上实毕业校友们的追踪记录中,上实的特需课程、丰富的校园活动和多彩的校园文化,特别是老师们包容的态度,远远超越了课堂上的知识点,成为校友们津津乐道、孜孜回味的校园内容。2023年,上海市实验学校拍摄了一部校友纪录片《攀登》。正如2013届毕业生吴昊说,“走一些不同的路,扩展自己的兴趣等,是上实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东西。”

在徐红看来,评价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从校友的成长视角来反观,可能更客观、也更具启迪意义。37年来,上实通过对学制、课程、教材、教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整体改革,用十年一贯的弹性学制,不断为“如何教育好人”这道终极难题提供参考视角。“未来,我们要继续追踪这些毕业校友,他们的真实声音,让我们知道该坚持什么,加强什么,反思什么。”徐红说,教育要从“自”以为是走向“他”以为是。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