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汇网
作者:樊丽萍
时间:2024-09-10 14:38:50
在上海基础教育领域,唐盛昌已经耕耘了逾一个甲子,荣誉等身,被很多人称为“传奇校长”。
年过八旬的他,如今依然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依旧在思考。“步入智能时代,教育该如何应时而变?现在的很多课程和教材,可能还只适应信息时代初期对人才的要求,未来的教育变革将是深层次,全方位的。”
作为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他依旧带着问题,做着在他看来“尤其重要”的各种教育实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提出“三位一体”的系统部署,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具体到基础教育领域,学校的教学活动该如何有效组织?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对教师队伍又提出了哪些全新的要求?
今年教师节前夕,唐盛昌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在他看来,上述这些新课题,都要在教学一线求解。上海作为全国教育改革的前沿,尤其要聚焦人才培养的“时代之问”,通过上海实践,提供上海经验。
【1】
谈好老师的素养——
要有大局观大视野,抓得住“大问题”
认识唐盛昌的人,都佩服他的眼光。这位身材魁梧、“人高马大”的教育家,似乎总能“看”得更远一些。今年初,因其在国家和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唐盛昌荣获首届上海杰出人才(名家大师类)表彰。他也是沪上基础教育领域唯一获此殊荣者。
从事教育工作,特别是基础教育,尤其需要打开视野。唐盛昌始终认为,要成为一名好老师,除了要始终保持对学生的爱心,还有一点同等重要:那就是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老师要真正起到“导”的作用——能“导”方为师,“引路人”首先要有辨识方位的能力。
“不同的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不尽相同。” 唐盛昌直言不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眼光不能局限于一方校园、一间教室,而要有大局观、大视野,这样才能更好地承担“导”的作用。
家国情怀,刻在教师的职业品格里。当前,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家间的人才与科技竞争空前激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攻坚更多“卡脖子”问题,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前所未有。落实‘三位一体’部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度也前所未有。”在唐盛昌看来,今后的教育体系中,科技的分量将大大提高。如何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提高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教师要想在前面,做好准备。
那么,带着这份“远见”投身教学实践,具体的工作抓手是什么?老师的问题意识同样重要。
不言而喻,今天的教师面对的学生都是互联网原住民,如果还用“一言堂”或“照本宣科”,这样的授课方式显然满足不了学生和家长的期待。那么,更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什么?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借助AI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唐盛昌看来,这些都是好老师必须要思考的“大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叠加这些年教育综合改革的成效陆续显现,在上海,就近入学的学生多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公民同招”政策的落地,无论是家门口的学校还是传统的“牛校”,都要直面生源差异带来的挑战。“每个学校、每个年级和班级的生均差异都比过去大得多。在同一个课堂上,如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对教师工作提出了挑战。”用唐盛昌的话来说,上海的基础教育正步入扩优提质的新阶段。在日常和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教师既要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在育人上有所建树。“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要提供及时帮助,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锻造良好的心理品质——这些都是‘导’的题中之义。”
【2】
谈拔尖人才培养方略——
不设“天花板”,匹配先进理念先进课程
在很多家长的印象里,唐盛昌的名字和多所“头部学校”连在一起。从昔日“掌舵”上海中学、创办国内第一所由中国人自主管理的公办学校国际部——上海中学国际部,到后来创办上海市民办华育中学、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等,他的经历堪称“传奇”。而按照一些教育界人士后来的观察,这些学校从类型上看各不相同,就好比“在不同的培养皿,做着不同的人才培养实验”,但这些年来,唐盛昌的实验目标又有一些共通性,那就是为提高自主人才培养质量求得更优解。
在沪上教育界,唐盛昌曾首创性地实践资优生教育,探索以“聚焦志趣、激发潜能”为突破口的国际视野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新路。
“培养拔尖人才,在思想上我们可以更解放一些,甚至,有些传统观念要进一步突破。”接受采访时,他以教学中的“超纲现象”举例。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校的教学确实应该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规范实施,但对少数资优生来说,提前学习、储备更多知识,这样的“超纲”是因材施教的需要。“什么是好的教育?有一条很关键,就是不能封顶,不能设置天花板,而是要让有天赋的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扬长。”过去10余年,围绕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和培育,唐盛昌带领团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
唐盛昌不仅有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还是一位数学特级教师,对数学拔尖人才培养体会尤深。“直到现在,我们很多时候还在依靠数学竞赛来识别、遴选人才。我不反对搞竞赛,但就拿现下的高中数学联赛来说,赛制通常要求参赛者用初等数学方法来答题,从某种程度来说,赛制也成为了一种限制,限制了学生用更高阶的数学方法来处理问题的能力。” 唐盛昌谈到,来自真实世界的难题和挑战,其实远比竞赛题目复杂。特别是,步入人工智能时代,要学会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挑战,解决问题的方略往往不是对应到数学或某个具体学科,而需要用到跨学科的知识;在解决具体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也可以调用一切学科的工具和方法,而不是限制到只能使用某些数学方法或某种数学工具。
“做好人才的早期识别,有助于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具体的问题要研究、探索。”他谈到,从具体课程的开发到教学方式的优化,从资优生的早期识别到培育,育人的理念、方法都要与时俱进。尤其是步入智能时代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个性化教学?如何引导教师适应新技术,推动教育创新?这些都应该纳入顶层设计的范畴,要在具体的人才培养的试验田中求解。
【3】
谈上海教育的新使命——
做到两个“对标”,率先变革教育教学范式
这些年,在唐盛昌从事的诸多“人才培养实验”中,有一个实验,他始终津津乐道,乐此不疲,且至今还在进行之中,那就是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
2024年初,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因其在国家和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荣获首届上海杰出人才(名家大师类)表彰。
“所谓知己知彼,我们不仅自己要努力做到最好,还要知道别人做了什么,做到了怎样的高度。”当然,“知道”还不是实验的结束。唐盛昌特别强调一点,教育的国际比较不能搞简单的“拿来主义”;从具体的教育实践来看,做到“知己知彼”还不够,而是要通过具体的办学,把一些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国际先进理念整合到我们既有的教育体系之中,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中国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这或许也是他近年来投入大量精力开展国际课程本土化创造性实践的原因。
放眼全球,基础教育变革正在悄然推进。尤其是步入数智时代,新一代数字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日益深入,围绕科技、教育、人才的竞争空前激烈。作为全国教育改革的“试验田”,上海教育当如何进一步聚焦国家急需,为培育更多拔尖创新人才蹚新路、探规律?
按照唐盛昌的看法,上海要持续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与全国最高水平对标,在培养高水平师资,率先变革教育教学范式上有新思考、新落子、新实践。
数字化转型当前,基础教育当如何危中寻机、应对挑战?唐盛昌以星河湾学校为例谈到,当前,老师们的教学形态已在逐渐发生改变。为了实现基于探究的学习,部分课程的教学任务不再由一位老师“单挑”,教师的工作环境正从过去的“单打独斗”走向“团队协同合作”,未来,不同学科的老师同上一门课将成为常态,教学资源的组织方式,包括对教师的评价,都将有所改变,未来学校的雏形已隐约闪现。
“引领未来教育的形态,对上海而言,不仅要打好特色牌,提供更多元的选择,我们更要力争在每一种类型的教育中都能形成典型,提供上海样本、上海经验和上海智慧,进一步夯实城市软实力。”唐盛昌说。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