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初中优质均衡之路”系列报道 ① ▏ 变推力为动力 他们借力强校工程实现自我革新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王蕴玮

时间:2020-06-22 10:58:22

    “有个孩子以前总是交作业困难,最近却表现特别好,好几次作业都做的很认真。”最近,普陀区兴陇中学数学教师朱琛麟发现,班上同学的学习态度有了变化,一个原本做作业拖沓的同学,在学校学科节时认真完成的作业和小报受到年级里许多老师的好评。

不只学生有变化,兴陇中学校长郑冲发现,教师们都比以前更有干劲、更加积极了,这些变化与学校自强校工程以来的积极探索密切相关。

注重内涵发展、大力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是近年来上海在教育领域的重点目标和发展方向,也反映了很多家长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期待。作为汇集众多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普陀区在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的工作一直受到各方关注。

2018年7月,上海启动“强校工程”,希望经过3-5年的努力提升公办初中办学质量,将实验校打造成“家门口的好初中”,普陀区兴陇中学、宜川附校、怒江中学、武宁中学进入实验校大名单,从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等多个方面入手开始了探索。

普陀区教育局按照初中、一贯制学校、完中三种类型为实验校确定了支援校,并协同专家团队引导各校制定学校三年实施规划。这为区域教育部门支持强校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和范本。

如今三年时间过半,普陀的实验校在课堂教学、师资队伍等多个方面的建设初见成效,一系列变化背后,是更深刻的化学反应。虽然强校工程的建设有明确时间,但实验校通过强校工程获得的资源、平台和教师由此收获的成长将在更长久的未来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内涵发展提供助力,激发学校办学的内生动力,推动学校朝优质发展之路不断迈进。

image.png

 

多彩课堂唤醒学习动力

“这两个学期,同学们的态度越来越好,有几个同学原来有点散漫,现在也很认真。”不只朱琛麟老师,语文教师王冰也发现,班上几个成绩不突出的学生进步明显,也有态度不积极的学生对学习越来越上心了。

是什么让学生们的学习起了变化?几位教师说这要从一年前说起。

强校工程开始时,每个实验校都在总结学校面临的问题、明确发展方向。

课堂教学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环节之一,怎么通过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在思维品质、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是兴陇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image.png

 

在分析历年绿色指标测试数据、进行“学生心中的好课” 问卷等综合调研后,兴陇中学结合区教育学院提供的专业数据开展研讨,最后确定了“研磨学生心中好课”作为强校工作的关键突破点。

为了带动兴陇中学一起提升课堂品质,兴陇的支援校曹杨二中也在教育集团内成立了初中教学处。以“专家引领,个性创建”为策略,兴陇中学开始在集团内名师的带领下开展初中学科专题研究与联合调研,各个学科形成跨校学科备课群,固定时间备课切磋。

作为研磨好课的另一项重要工作,2019年9月开始,兴陇中学跟集团内其他几所中学一起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涉及六到八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以及八年级物理等学科,曹杨二中先后有17位教师参与了指导和听评课。

至今兴陇中学共有11位教师参与了同课异构的课程展示,不少职初教师站上了更大的舞台,在集团许多优秀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讨展示。

对于这一点,教龄未满两年的物理教师金悦祺深有体会:“几所学校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让我第一次走出兴陇,走出校备课组,走上二中附校的讲台,与集团中的老师共同研讨、打磨《速度、s-t图像》这一堂课……联合教研给我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让我有幸聆听和学习了其他学校老师对同一堂课不同的解读,多角度的教学思路、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展现的是教师们的智慧与潜力,更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受益匪浅。”

image.png

 

教师的视野宽了、思路打开了,课堂的内容、形式越来越丰富,学生的状态也不一样了。

精彩的课堂和形式多样的作业调动起不少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导图、网络学习、多媒体展示等学习方式也让教师看到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许多教师都说同课异构也增进了自己对“学生心中好课”的理解。

此外,学校还借助“一师一优课”和区校教学评优等活动,聚焦学生心中好课,在2019年3月围绕“立足单元教学,关注问题设计,提升思维品质”主题,努力探寻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研磨好课、激发教师活力、支持年轻教师成长……强校工程以来,兴陇中学聚焦课堂、着重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各种努力已经初见成效。

“这两年,我们在家校满意率、绿色指标、对口率等好几个指标上都有很明显的提升,2019届毕业生的高中达线率、市重点率相比往年也有很大进步。”兴陇中学校长郑冲告诉记者,在强校工程的影响下,学校不仅在硬件资源上实现了升级,在教师能力、课堂品质等方面的潜力也得到激发,而这样的进步正是学校全面发展提升的重要基础。

有了曹杨二中的引导,兴陇中学的教学改革逐渐深入,而另一所实验校武宁中学也在支援校同济二附中带动下开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据了解,目前武宁中学跟同济二附中已经在课程资源、师资队伍、管理团队等方面实现全面打通,在共同的管理、教学下开展强校建设。

 

让作业“活”起来

同样聚焦教学品质,宜川附校把提升品质的工作重点放在了作业设计这个环节。基于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校长王浩军认为,作业不仅可以把老师的备课、教学、评价等一系列工作串联起来,还引导着学生的学习与反馈。

这次线上教学期间,就有不少同学反映学校的课后作业B本对于自己开展自主学习、巩固知识起了重要作用,整体作业的量不多,但很有效果。这个课后作业B本就是宜川附校在升级常规作业、分层设计作业方面的成果之一。

image.png

 

之所以选择作业作为关键环节跟学校多年来坚持实践的“一页纸教学法”也有密切的联系。

2008年,学校启动了“一页纸教学法”实验,将“一页纸通览”“一页纸导学”“一页纸反馈”“一页纸作业”“一页纸学习”“一页纸励志”六个实践载体联为一体,从而将教师把握学科教学知识、引导学生有效地学、设计精准的课后测验、梳理高效学习策略、落实精选作业、激发学生信心几个方面的工作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在减负增效的过程中推进优质均衡教育的发展。

经过十余年努力,一页纸教学的思路已经深入学校的每一位教师的工作中,一页纸通览和导学成为了他们备课、引导同学们展开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

成为强校工程实验校后,学校在一页纸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作业为焦点展开科研,明确“单元教学视角下的作业设计与实施”的主题,围绕着作业的“迭代”“升维”和“自适应”问题,引导教师展开探索。

image.png

 

用王浩军的话说,作业不应当是简单的完成任务,也不是无意义的重复,“迭代”就意味着每一天的课后作业应该是彼此关联、螺旋上升的,“升维”意在把课后作业延伸到课中、课前,让作业跟其他教学要素更好融合、一起发挥作用,“自适应”则是通过“作业+互联网”、作业的个性化设计等突破单一的作业形式,深入关注学生的学习机制、心理规律,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目前,学校已经完成了作业“迭代”相关的一系列工作,明确了“好作业”标准,从解释性、科学性、结构性、难易度、选择性、多样性和作业时间等七个维度拟定了“好作业”评价表,还完成了“好作业”调查,形成“常规作业”升级要求和样例,初步形成“课前—课中—课后”作业关联性设计为线索的“问题导学”教学研究范式。

image.png

 

在支援校宜川中学的支持下,上海市攻关计划领衔人、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李英也在宜川附校定期开展活动,通过专家讲座、互动研讨、教师培训和骨干带教等方式助力学校的作业设计项目科研。

作业精简了,学习的效果却没打折。拿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作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完成作业的效率都高了。

七年级学生陶静怡觉得形式多样又有针对性的作业提升了自己的兴趣,自己学习的动力也提高不少,八年级的谢胡睿说现在完成作业的时间比以前更早了,剩余的时间可以自己进行巩固学习,有目的的开展专项复习,自己对知识的把握也更清晰了。

根据学校的数据反馈,最近一年,“家长对孩子成绩进步满意度”“学生认为学习是有趣的事”“学生对‘独立完成作业’认同度”等多个指标的数据相较往年有明显提升,学生的睡眠时间也有了保障。

接下来,学校还要在作业的“升维”“自适应”方面继续行动,在问题、需求、目标导向的思路下,通过作业带动课堂质量全面提升,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成长、有发展。

 

信息技术激活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是开展课堂教学的主体,如果教师队伍活力不足,势必影响学校提升教育品质,这个问题上,每个学校都要根据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兴陇中学找了支援校曹杨二中的名师给动力不足的职初教师指点迷津,宜川附校引导全体教师开展科研,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能量。

而对于怒江中学来说,要开展教学改革,除了培训、科研,还要想办法给老师们“充电”。

目前,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在四十岁左右,尽管许多骨干教师能力很强、教学经验丰富,但教师队伍整体上信息技术素养不高、授课方式相对传统,这让学校在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遇到难点。

尽管学校近几年吸收了不少年轻教师,但要想真正解决问题,还是要从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发展上下功夫,为此,学校把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从而抓实教学五环节、提升课堂效益作为攻坚的重点,在强校工程的推动下开启了一次覆盖全体教师的“大练兵”。

“智汇师”是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团队研发的针对学校发展、教师能力提升、教研活动等提供服务的平台。借助华师大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智汇师”平台,怒江中学向所有老师开展了培训,每个老师都可以在平台上录课、播课、听其他老师的课,学校邀请的专家、名师们会在平台观看课程并给出建议和反馈。通过弹幕实时评课、点播回看评课等方式,学校借助“智汇师”的平台打破了校本研修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断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

image.png

 

在学校的推进下,不少教师对于新的技术平台和通过新技术手段开展教研活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很快,全校所有教师都熟练用起了平台,2018年10月到2019年11月,全校教师共上线了80堂,评课超过1440人次。

学校、教研组还可以基于平台的数据分析对课堂教学的行为作出科学评价,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行为的能力画像,从而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行为,促使课堂发生变化。许多教师一改以往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通过互动、探究等学习方式对与新技术结合的课堂模式展开探索。

image.png

 

疫情迫使教学转到线上给许多学校带来了挑战,但对怒江的教师们来说却是一个检验成果的机会。副校长汪岭告诉记者,线上教育开始前,学校领导心里也犯嘀咕,苦练一年,真的到了线上,教师们能行么?

结果不仅年轻教师适应的很快,一些老教师,包括临近退休的几位教师,都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表现出色,并且结合线上的技术手段努力尝试教学方式、手段上的创新,顺利完成线上教学任务的同时,为后续的学习规划打好了基础。

image.png

 

除了通过提高信息技术素养改变课堂,怒江中学还与华师大四附中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开展同步教研、同课异构活动,推动青年教师发展;在减负增效方面,针对各学科设计微短练习的作业,为怒江学生量身打造适合学生的练习,提高学习成效。

教师的活力更足了,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从近期的数据来看,不仅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了显著进步,学习的动力得到激发,家长对学校、教师的满意度也有提升,学校的努力正逐渐在教学、反馈的过程中形成良性的循环。

近两年,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探索,在提升学校教学品质的同时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借力强校工程的平台,怒江中学正逐步实现自我的革新与超越。


责任编辑:王蕴玮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