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中小学生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在城市和田野间“养”“正”“达”人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程媛媛

时间:2021-06-01 10:07:47

墨宝农场里,绿灯笼似的小番茄在架子上卖力地攀爬着;墨宝果园里,肥嘟嘟的桃子、梨和无花果挂上了枝头;墨宝小厨里,传出阵阵“哗哗哗”“嚓嚓嚓”和“嗤啦嗤啦”的声音,那是孩子们在认真清洗刚刚从农场里采摘来的豆角,再亲手把它做成一道美味的菜肴。

image.png

你能猜到吗?这个全景式的劳作园是松江区九亭五小的校园一角。把这幅美好的场景放大,再放大,你就能从中看见松江区劳动教育的全景——结合区域特色,融合城市与田野风情,让劳动教育生活化;聚焦课程,挖掘劳动育人价值;扎根松江,提升劳动教育成效。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校园农场成为学科融合实践教育的试验田

走进九亭五小,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高涨的劳动热情。碧绿的生菜、油麦菜,紫红的茄子、扁豆,黄澄澄的橘子、水灵灵的紫葡萄……从刨地挖坑、埋种栽苗、施肥浇水、扶植盖土直至收获,在一轮轮的农事操作中,孩子们亲近泥土、了解作物、走进自然、收获四季,在养成劳动习惯、获取劳动技能、掌握劳动经验的同时,体会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

image.png

image.png

这幅美好的场景,早在五年前的建校之初,就已浮现在了校长殷海强的脑海中。那时起,九亭五小的每个班都分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自留地”,种什么?学生说了算!经过五年来的不断思考和实践,九亭五小校园里的农场、小厨、果园、花园早已不仅仅是一块劳动场所,而是成为了学科融合实践教育的试验田。学校以劳动场景为主线,实现学科融合,在“好玩”的农场里开展教学,学生积极性高涨,书本知识被灵活运用于实际情境。

image.png

校园成为了一本“活”的教科书,孩子们走出教室,通过丈量土地面积、搭建黄瓜架等活动应用数学知识;通过制定种植方案巩固自然知识;通过运用绘画技能画下劳动难忘瞬间;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去展现劳动精彩成果。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学校还引入了无人机播种,下一步还将继续融入温室、物联网等现代农业元素。此外,学校还开发了相应的校本教程。在作文行走地图课程中,语文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给蔬果捉虫子、除草、浇水,有了真切的生活体验后,孩子们的作文变得越来越灵动。

image.png

去年春天,自然老师凡芷芯观察到一个现象,孩子们似乎都不太爱吃茄子,这可怎么行啊?于是,凡老师尝试开展了一次探究主题活动“‘落苏’之秘”。茄子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不同种类的茄子都有哪些特征?哪种烹饪方式做出的茄子最好吃?从被称为“小落苏”的松江兰花小茄讲起,凡老师带着孩子们播撒种子,观察、记录了茄子的一生,成功让孩子们爱上了吃茄子。“孩子们懂得了农作物种植的不易,了解到多吃蔬菜的好处,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劳动与蔬果产生了情感上的联结。”凡老师说。

打造劳动教育生活化的立体模式

在松江,劳动教育在各个校园已是多点开花,百家争鸣。难能可贵的是,松江的劳动教育注重学段差异、立体教育,统筹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育人,打造劳动教育生活化的立体模式。在横向贯通、纵向衔接中提炼出衣食住行、具有学段差异的生活化项目。

如果说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主要侧重“养”,通过劳作与体验,养劳动之习惯与认识,那么,初中阶段则更加侧重“正”,正劳动之情感,在学生思想中埋下“热爱劳动”与“尊重劳动人民”的种子,而高中阶段则是侧重“达”,达劳动之精神,通过与社会生活的联接培育“创新”与“奉献”的精神。

小昆山学校是一所九年制学校,近年来,学校利用校内自然资源与周边区域优势,开发了“四季劳动”课程,明确了不同季节劳动项目的教育目标、实施方法和评价模式,以“做中学”和“学中做”为基本形式贯穿1至9年级,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给予他们更高层次的劳动实践教育。

image.png

春天来了,低年级的学生跟随老师前往校园里的竹博园,踏上了一段“挖笋—剥笋—品笋”的奇妙之旅。高年级的学生则在这里学会了辨认十几种不同种类的竹子,有的适合食用观赏、有的可以制作笔杆,随后从选竹子、切割竹子开始,给自己制作一支独一无二的毛笔。

image.png

秋天到了,低年级的孩子们在校园里寻找最美银杏叶,高年级的孩子们则自主设计制作采摘工具,对柚子树上金灿灿的果实进行定量采摘,写观察笔记,制作果酱。

image.png

结合小昆山镇的“万亩良田油菜花季、割稻季”,学生们还走进丰收的田野,割稻劳动、亲手脱粒、团队制作稻草人。“从未想过不同季节还需要不同的劳动,现在的我对四季有了新的认识,更能够体会古诗词中对四季的描述,也更懂得四季轮换与生命的意义。”在作文中,学生这样真诚地抒发着对劳动的理解和热爱。

image.png

同样是走入田间地头,松江一中的高中生开展的却是跨学科社会实践课程“走向希望的田野”。割稻、搓草绳、挖红薯这些生动的劳动体验自然必不可少,但这门课程的重头戏却在后面。学生们带着问题走进农户家,特别是“宅基地平移”后第一批入住的农户家,通过访谈了解村民们的生活状况;上至“国家三农政策”,下至“莲稻养殖技术”和“垃圾分拣机”,学生们通过一个个新名词“解密”新农村的绿色发展。

image.png

时隔半年多,这堂课仍然令高一(8)班学生冯璐记忆犹新,她说:“这趟短短的旅程让我们看到了新农村政策下农民日益美好的生活,同时也开始思考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又应当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激励我们在国家、时代乃至人类的浪潮中奋勇前进以实现自我价值。”

重视劳技课堂彰显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承载着新的使命与诉求,它不仅仅是“动动手、流流汗”,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彰显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因此,区域内的顶层设计尤为重要。松江区聚合了各类优质社会资源,梳理现有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还借助区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中心及劳动实践基地等,集约化使用活动资源。

例如,松江区劳技中心就充分发挥劳动技术课程的资源优势,在教学中深度融合劳动教育,学生通过劳动在编结、花艺、食品雕刻等课程中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在木工、金工、电工等课程中培养了工匠精神,在智能家居、电子技术、实体设计等课程中提升了创新意识。区里每年都会举办中小学劳动技术竞赛,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劳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年暑期还会开设不同的劳动教育体验课程。

image.png

在松江区中小学劳动技术学科研训员许建华看来,在劳动技术课程中落实与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开发项目式、主题综合式实践活动,统筹家庭劳动、校内劳动和校外劳动,把握育人导向、创新劳动机制、注重教育实效、注重家校联动、实现知行合一。例如,每年底松江区都会开展师生水仙花雕刻展评活动,学生雕刻水仙球,养护水仙花参展,从雕刻到养护再到造型,需要耗费40天左右的时间,期间需要经常换水,给水仙花晒太阳、记录、观察、造型等,非常地考验学生耐心细致、坚持不懈。 

image.png

如何让学生从想劳动、能劳动、会劳动到爱劳动、享劳动?劳技教师动足了脑筋,那就是选择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的活动载体,激发学生想参与劳动的兴趣。例如,衣架是每家每户都有的物品,怎样设计制作可以挂鞋子、帽子、吊带裙的衣架?如何设计一个可以放置两个垃圾袋的垃圾袋架?老师出示了一组图片,锅盖放在厨房不同位置,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出不安全、不卫生的现象,于是,大家一起“头脑风暴”设计制作锅盖架。此外,制作调光小台灯、电磁钓鱼竿、套银蛇装置、电动小车;课堂上,学生们触摸、弯折不同种类的金属丝,感知铁丝、钢丝、铝丝等软硬不同,韧性不同,了解材料的特征;调查、观察不同种类的电线,了解各种电线的不同用途;识别图样,绘制草图,用符号表达设计想法;剪、切、锯割、绞接、钉接、隼接、焊接等劳动技能也都一一体验。这些内容都非常贴近生活,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实现一定功能,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

image.png

许建华透露,在松江区的劳技课上,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避免简单的讲练式教学方法,给予学生自主探究、试错纠错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反思;教师还给予学生讨论制作流程的机会,使学生树立工序意识,具有一定的工程思维。

劳力劳心,亦知亦行。劳动是生命的底色,新时代下的劳动教育,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构建立体化实践大课堂。松江区教育局副局长付炳建表示,松江区劳动教育突出“养正达人”的理念,在生活中养劳动习惯、正劳动情感、达劳动价值,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劳动托起中国梦”的目标。

松江作为五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在”十四五“期间,将推进劳动课程中心和劳动实践中心改造升级,形成集课程研发、技术培训、实践操作、职业体验等于一体的基地;强化机制建设,加强外部协同,统筹新城社会资源,建立“农业+”“工业+”“科技+”“生态+”“企业+”等行业劳动实践基地。

他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劳动教育的区域整体发展,要从“五育并举”的高度,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是的,松江的孩子就这样在城市和田野中厚植劳动教育情怀,流动其间的是童心野趣的田园牧歌和科技创新的种子,且看劳动育人的蓝图慢慢实现。

记者 程媛媛


责任编辑:程媛媛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