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第一教育
作者:曹轶姗
时间:2021-10-09 09:30:27
“双减”之后,告别了机构的“插足”,不少家庭也将开启一个个全新的、完全属于自己的周末。不被机构支配的周末能做什么?如何过得既有意义、又能增进亲子关系?
近日,一则妈妈让女儿每天跳绳3000个、导致女儿患上胫骨结节骨骺炎的消息,引发了家长的关注。
在国家教育部提出“双减”政策、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让孩子放下书包,走进运动场”,是缓解“教育内卷”现象的一剂解药。家长如何与孩子一起运动、当好孩子运动的第一老师、安全避过不当运动导致伤病的坑?第一教育走访了上海体育学院休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王红英。
王红英教授在第十四届全运会赛场
家长如何指导少年儿童进行运动,王红英教授给出了3点建议——
适宜
适度
适合
适宜——符合孩子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的运动
“适宜就是恰当的,选择符合某个年龄段的孩子身体素质发展的运动,帮助孩子来开展。”王红英说,不同年龄的孩子,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不同,适合的运动项目也就不同。
“拿大部分家长了解的婴幼儿健身操来说,因为小宝宝的身体处于接受刺激、讯息,向随意运动发展的阶段,被动操可以促进大脑、神经的发育,也是家长与婴儿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帮助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王红英表示。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运动能力提高,就可以结合游戏开展攀、爬等一些简单运动,促进幼儿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阶段的幼儿,可以开始接触多种形式的运动,比如走、慢跑、健美操、跳绳、游泳、柔力球等。尽量选择运动难度低,运动强度小的运动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孩子基础动作能力的发展,例如平衡性、协调性、灵活性等。
进入小学后,可参与4~5项运动,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合理选择一些对抗性低,技巧性的团体项目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运动能力全面发展,如慢跑、乒乓球、羽毛球、击剑、游泳、蹦床、滑冰、骑车等,提高肌力、耐力、协调性、灵敏性、稳定性等。
初中阶段可逐渐集中在2~3个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上,如篮球、足球、排球、花样滑冰、滑雪、冰球等运动,但运动时需要主动控制对抗性,提高团队协作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16岁以后可开始进行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并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进行选择,重点进行某一专项训练。保持运动习惯,并提高身心健康,还可以缓解日常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具体开展情况,可参考以下表格——
不同年龄段适宜的运动量及运动强度
适度——运动要与睡眠、营养相结合
上面的表格中给出了运动量、运动强度的建议,王红英解释说,即便选择了适宜的运动项目,也要适度进行。
“每天跳绳3000个并非一定就对身体有害,作为孩子运动的陪伴者,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帮助孩子掌握一个合适的度。”这个度如何把握,王红英表示:“首先可以观察孩子的脸色,通过运动,孩子的脸已经红扑扑、也出了汗,这就说明已经有了一定的运动量,每个孩子的基础、体能不同,陪伴者要根据孩子平时运动时展现出的状态来判断是否需要休息及补充水分。”
“孩子在疲劳时,运动的幅度、速度都会下降,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休息了,再根据孩子的意愿、身体情况判断是否继续进行运动。幅度、速度下降时,比如投篮会不进、单位时间里完成的数量下降等,孩子运动的乐趣、成就感都可能会随之下降。”王红英说。
此外,在运动的同时也要保证孩子合理的睡眠与膳食营养相结合。今年1月~4月教育部先后印发五份文件,对中小学生的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加强管理,“五项管理”中就包括了对体质和睡眠的管理。
适合——喜欢的才是最适合的
很多家长会问,哪个运动适合自己家孩子,在王红英看来,孩子喜欢的,才是最合适的。
“技术学习的泛化阶段,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动作技术不规范,不协调,此时不要过分强调技术的规范性,只要孩子能够享受学习运动技术的乐趣,出出汗即可;技术学习的分化阶段,就要强调一下不同运动技能的差异性,通过技能学习的分化,以及重复多次的差异化练习,让孩子掌握不同专项的技能与技巧,获得运动项目带来的成就感;到了专项化或者专业化阶段,就要对有运动天赋或者运动特长的孩子进行专业培养,让他们通过专业训练,充分展现或者发挥出运动的特长,培养优秀运动员,为国家做贡献。”王红英说。
王红英也再次强调了家长的作用:“家长是孩子运动中的引导者、观察者、教育者,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亲身参与并引领孩子们参加到体育活动当中,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发现孩子有运动天赋时,可送孩子到专门的培训机构接受训练,但不宜过早开始专门化训练,应以兴趣、基本动作技能的学习为主。当然,家长也不能干脆丢给机构自己不管。”
此外,比赛是运动技能学习的一种新形式,是检验技能掌握运用的熟练程度,适度的参加竞赛,可以让孩子了解项目运动技能的同时掌握规则,具备规则意识,进一步培养坚韧不拔、勇敢顽强、拼搏向上的体育品质,了解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的内涵。
“体育运动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家长日常陪伴孩子进行体育锻炼时,可以通过观察、测试脉搏数等方法来进行运动量监控。家庭、学校、社会三部门相结合,多方提供运动场所、专业师资、项目技能培训,家长在日常看书学习的基础上,多同教师沟通,了解孩子的体能状况、技能掌握情况,选择适合孩子进行的运动项目,同学校一起培养,监督孩子进行身体锻炼,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形成健康科学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王红英说。
家长关心的一些项目——
跳绳
上海的跳绳运动开展得比较广泛,一方面原因是跳绳受场地限制较小,比篮球、足球更容易,另外运动成本也不高。事实上,从幼儿会跳开始,就可以练习跳绳了,当他掌握了一定的节奏,就能连续跳了,如果能够有专业的人来指导,会学得快一些,但不宜时间太长。
平板支撑
现在很多家长会在家里练习平板支撑,有时候会叫上孩子一起练习。虽然平板支撑是公认训练核心肌群的有效方法,但平板支撑属于静力性力量锻炼,幼儿的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不适合进行此项练习。
轮滑
轮滑,包括滑雪,是趣味性比较强的一项运动,可以锻炼腿部肌肉,但幼儿在滑行过程中,除了要克服轮滑鞋自身的重量,还要解决鞋子与地面的摩擦问题,这对幼儿的力量要求明显增大,因此不建议幼儿过早开始练习。练习时可以先从双排轮滑开始,减轻脚踝的压力,逐步过渡到单排。一般3岁~4岁可以开始练习,但最初练习阶段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30分钟比较合适。
引体向上
引体向上是中考体育的二类项目,主要测试上肢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以及腰腹力量,是一个安全、高效、简便的训练动作,运动队也会将引体向上作为测试项目。训练可以先从悬吊开始,父母可以先用托举孩子腰部,协助孩子掌握引体动作,在上肢力量逐步增强的基础上,减少用力让孩子自行用力,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逐步让孩子掌握动作技巧,以完成技术动作,在上肢力量逐步增强的基础上,增加运动次数的要求。
柔韧
青少年是发展柔韧性的敏感期,小学阶段开始就有坐位体前屈的测试,很多家长会认为发展了柔韧,身体就长不高,特别是受竞技体操、跳水等项目影响。体操、跳水等项目的运动员普遍身材不高,是项目的选材要求,并非训练所致。坐位体前屈是一种柔韧测试方式,日常可以先从立位体前屈开始,逐步到坐位,柔韧性练习需循序渐进,不要硬拉,而且要有一定的热身后进行,避免运动损伤,肌肉及韧带拉伤。
表格由受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