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庄雯怡 钱俊妮 程媛媛
时间:2022-04-21 13:54:09
本网讯 (通讯员 庄雯怡 钱俊妮 记者 程媛媛)截止4月18日,上外松江、虹口两校区在校师生共7344人,其中国际学生约150名。哥伦比亚留学生伍丽仪把学校当作第二个家,志愿服务有召必应;在中国面对疫情的第三年,伊朗留学生新浪以积极的心态珍惜着生活的点滴,让万里之外的家人始终放心;在来到上海的第一个春天里,韩国留学生朴新星选择戴好口罩,隔着警戒线与思念的人远远相望……
在这场复杂多变的疫情中,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上外留学生们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支持和配合防疫工作,也在用独特的视角感受中国、同心守“沪”。
“我也想为上外的防疫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
来自哥伦比亚的留学生LIYICATALINA WUXU(中文名:伍丽仪)在学校刚进入准封闭状态之初,就毫不犹豫地报名成为了宿舍楼防疫常规工作志愿者队伍的一员。她说:“虽身在他乡,学校就是我的家,我也想为疫情防控做出一点自己的贡献。”
在学校准封闭期间,她主要负责在每晚10点到各个寝室进行人数核对、登记核酸结果以及询问今天身体是否有不舒服的情况。同时,在需要集中进行核酸检测时,她会通知同学们有序下楼排队。“虽然每天做着相同的工作,但是正因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让我自己变得充实起来。”
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伍丽仪结识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感受到了志愿者工作带来的快乐与满足。虽然不像“大白们”需要奔赴一线,但他们每个人都想为西索园的疫情防控工作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看着校园里的老师、同学、后勤保卫工作的叔叔阿姨们,为了能让每一位在校学生吃好、睡好,他们付出了很多。通过这次的志愿者工作让我深切感受学校的温暖、学校对待防疫工作认真、仔细的态度,给予了我很强烈的归属感。”
作为留学生,她也深切感受到了中国政府对待疫情防控工作的努力。她也相信这一段志愿者经历会成为疫情中的美好回忆。
自4月1日上海浦西地区采取封控措施以来,上外近10名虹口校区留学生主动请缨,积极加入国际学生疫情防控的工作中,用实际行动书写温情,书写国际友谊。
而来自苏丹的博士生周瑜也积极参加留学生核酸检测、抗原检测的筹备工作和收集检测报告等志愿者工作,他表示,"我是外国人但是我绝对不是外人,大家同舟共济,共同战胜疫情。我相信防控疫情每个人都有责任,应当为了防控疫情付出自己的一点努力。上海加油! 上外加油!”
“在中国面对疫情的第三年,伊朗的家人很放心”
松江校区六期公寓32号楼共有4名留学生居住,来自伊朗的语言学博士生NEMATI SINA(中文名:新浪)就是其中之一。他曾先后在德黑兰大学孔子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汉语和汉语教育。硕士毕业后他申请到上外读博,学习语言学及外国应用语言学。这是他学习中文的第七年,也是他在19年来到中国后面对疫情的第三年。
每次全校进行统一的核酸检测时,留学生会与其他同学一起按驻楼老师和志愿者的引导进行排队检测。但在初次进行核酸检测时,新浪发现外籍人士无法用护照在健康云进行实名认证,只能在检测点手写护照号登记。他迅速向负责管理留学生的陈小天老师反映了这一问题。新浪按照陈老师的建议向健康云客服邮箱发送了邮件。两天后,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现在他可以正常使用随申办和健康云预约或查询核酸检测。新浪对陈老师友善认真的工作态度,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赞不绝口。
留学生们还收到过一封给全体上外留学生的信,信中鼓励各位学生专心网课,积极配合学校防疫工作。读完信后,新浪陷入了长久的感动,“在上外学习生活算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吧。虽然他们要处理很多事情,还是愿意百忙之中在各个方面都不让我们感到困难。”
新浪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上外的寄语——积极配合防疫工作,专心进行网课学习。在学校开始配送三餐之初,新浪误以为整栋楼只有他一个人需要清真餐。担心为学校添麻烦,他就选择只要普通餐,自己默默把不吃的肉挑出来。后来听说其他同学也需要清真餐,新浪才在老师的协调下更改了所需的餐品类别。拿到两荤两素的清真餐,终于可以放心吃肉的他显得很开心。“我吃得好,住得好,家里人都很放心。”
进入网课阶段后,上外为六期学子提供了“接续短驳”,闭环运送学生往返教学区。为了提升学习效率,新浪选择每天到学校的博士工位自习。早上七点半,他从宿舍楼下乘坐小班车到三新北路路口,下车后再搭乘大班车直接抵达第三教学楼。
自习室外,值班的志愿者会要求进入的学生戴好口罩并在企业微信的“公共场所引导系统”中扫码。新浪总是会积极地配合志愿者,按学校准封闭的相关规定自习到七点后再次搭乘班车回到六期宿舍。
“非常到位,也特别人性化!”作为留学生,新浪这样评价学校的防疫措施,“有任何心理方面的需求可以电话求助;要吃药看病,可以找学校的医生上门服务;帮我们申请免费流量100兆套餐;还提供各种线上讲座和谈心窗口活动。真的从各个方面重视每一位学生的生活质量。”
他用乐观向上的心态珍惜着生活的点滴温暖,努力把握现有的条件,好好生活。谈及是否对疫情下的大学生活感到遗憾,新浪却说自己算是幸运的一份子了,“弟弟在伊朗,考上了大学但只能在家学习,没有体验过大学生活。”
“遗憾的第一个春天里,我感觉到上外的暖和”
韩国姑娘朴新星与中文的缘分始于本科时选修的汉语课,那是她第一次感受到汉语的趣味,由此产生了到中国留学工作的想法。2021年八月,朴新星从韩国来到中国,成为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研一学生。在这所学校里,她人生的新一页徐徐展开,进一步的学术深造、跨文化的交流融合、与新伙伴从陌生到熟悉、与男友在此邂逅相爱……
可复杂多变的疫情却始终阻碍着她回国拥抱家人。在他乡湿冷漫长的冬季里,朴新星一直在好奇地期盼着一个属于上海的和煦春天,可以与朋友们赏花、踏春。三月,朴新星终于在这座城市迎来第一个春天——只能待在寝室,在“封控”与“核酸”中来回切换的漫漫春日。
男友因为实习离校居住自行隔离,她则在六期宿舍进入封闭式管理。整整半个多月,这对恋人只能隔着网线倾诉思念。进入准封闭管理后,他们才计划起了见面。在宿舍楼下,朴新星终于隔着警戒线和口罩远远地见了一眼想见的他。而工作中的老师和志愿者们都站在警戒线一旁“紧张地”盯着他们。
虽然只是这种情形下远远地相见,朴新星觉得“已经很幸福了”。她理解防疫要求的严格,“老师们、同学们都很辛苦,疫情这件事无法依靠一个人来解决,需要所有人的支持与配合!我们SISUer都很棒的,尤其感谢老师和志愿者!”
虽然这个春天注定拥有遗憾,但朴新星选择在记忆里留存那些珍贵美好。上外能在封闭期间为所有学生免费配送每日三餐,还总是根据同学们的建议反馈迅速行动,优化餐品,这让她十分感动。“虽然暂时只能待在寝室里,没法好好感受上海的春天,不过我好像已经感觉到上外的暖和。”在这句话的末尾,朴新星配上了一颗小蓝心。
同样解不开对家人思念的,是2020级英语专业的王丽芸,作为中国南非混血儿,她与家人定居在父亲的家乡上海。但因为家中小区的频繁封控,最近她选择留在学校生活。几周没能回家,她担心着家人,而家人也挂念着日常对鸡蛋、虾也会过敏的她在学校会不会习惯。
让王丽芸没想到的是,3月中下旬,刚得知孙女有点稍稍过敏,爷爷、奶奶居然跑来学校为她送了抗过敏的药品。两位老人本就腿脚不好,住的小区也没有电梯,却跨越了大半个上海来见她。除了常用药盒外,他们还送来一包用小心翼翼夹好的燕麦片。王丽芸说,那袋麦片是奶奶本来在吃的,老两口下了一半楼又突然想到可以给孙女带不会过敏的麦片,于是又赶紧回家拿上了。
无法拥抱、无法接触,他们远远地见了一面就要再次分别。在奶奶上车前,王丽芸朝着她比了颗大大的爱心,而奶奶也可爱地向她比回了心。这一刻,似乎胜过千言万语。
守卫上海与上外,他们也想说
近日,上外2020级比较政治与区域国别博士生法陆克在新华网上发表了自己关于上海疫情的看法。作为一名来自土耳其的留学生,法陆克认为:“中国的‘动态清零’是一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措施。”
面对疫情,他们也有许多话想说。来自韩国的MINHEE CHO(赵珉熙)说:“作为志愿者,我服务了几天,能给同学们一点帮助,我感到很欣慰!感谢在困难时期辛苦工作的留学生和老师们,以及迎宾馆所有的管理人员。希望大家一起加油!希望封控早日解除!”
来自尼日利亚的OGECHUKWU MARY ELUI(秦歌)表示,“通过为同学们送餐、核酸签到、抗原试剂的发放、检测结果的收集等各种任务,我把我的爱、时间和力量都奉献给了同学们。能够服务和回报社会,真是我的荣幸。希望疫情快点儿结束,希望一切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