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院长、书记齐上阵!他们化身“小蓝”志愿者,用行动讲述大思政课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 殷梦昊 沈星月 尚嵘峥 程媛媛

时间:2022-04-27 16:15:51

本网讯(通讯员 殷梦昊 沈星月 尚嵘峥 记者 程媛媛)讲台之上,他们是教书育人的“园丁”;疫情当前,他们是义无反顾的志愿者。特殊时期的复旦校园,一支支教师志愿者队伍撑起了校内物资保障的生命线,在邯郸校区,40名在来自各个院系、不同年龄的老师响应号召,开展本职工作的同时全力投身疫情防控,成为活跃在复旦一抹暖心的“志愿蓝”。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师者担当,讲述抗疫一线大思政课。

集结,上岗!40名教师成为一线志愿者

学校进入严格封控后,在学校组织部、机关党委、人事处的发起下,一支由教师党员干部牵头负责的校园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迅速成立。

自4月10日组建以来,这支队伍已先后共62人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平均3天就有一次物资转运任务。在保证教学和行政工作的前提下,志愿者们齐心协力、有效分工,有序完成物资搬运和分拣等工作。

295箱板蓝根,100箱水果,1071份个人消杀物品,84箱牛奶……源源不断的物资,在老师们的努力下,很快送达邯郸校区一百多名留校教职工手中。

image.png

在这支临时组建的队伍中,不仅有来自各院系、部门的年轻教师、职工,更不乏“60后”的教授、院长、书记。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刘季平今年59岁,明年就要退休。3月21日晚上,他冒着大雨赶在小区封闭之前紧急入校,之后每天都在校处理学院方方面面的事务。4月4日全校进入封控管理,大家无法出门,只能留在房间。得知需要志愿者,刘季平第一时间报了名。“搬东西没问题,我肯定不比其他人搬得少。”他说。

历史系教授刘平是出勤率最高的志愿者,每一次任务都不错过。3月13日入校以来,60岁的他,已在办公室坚守六周。每天线上教学、督导听课、指导论文、参与志愿者工作,他并不觉得辛苦。“做志愿者是一件利他利己的事,也是一名复旦教师应该做的。”他说,自己平日坚持锻炼,可以胜任搬运工作。

image.png

航空航天系教授马建敏62岁,因为科研任务自愿申请留校,和同系副教授王皓积极参与各项疫情防控工作。因为办公室在系实验室,他们还主动协助管理实验室安全。4月13日上午,两人赶在下雨之前为北区转送物资,多次往返于北区和光华楼。“只要碰巧没啥事,我就多干一点。”马建敏说。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文强也留校一个半月了。报名做志愿者后,有同事善意提醒他:“你年龄大了,这可是要搬东西的。”52岁的张文强觉得,作为党员,组织需要时就要义无反顾。习惯早起的他还和另一位老师承担起给网格内老师们送早饭的工作。

防护服里只穿一件短袖,还是常常被浸湿

计划赶不上变化。志愿者们最初商讨的计划,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行得通。

志愿者队伍的队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李冉介绍,考虑到这项工作很消耗体力,原本,大家想让年轻男老师分3组承担主要搬运工作,年长老师承担督导工作即可。但随着校内防疫措施收紧,封控管理期,大家足不出户,加上大部分老师都有日常工作在身,空余时间不定。最后,大家决定索性都不分组,根据每次任务要求,自主报名。

image.png

每次群里一发放任务,一两分钟就被抢光。“不论年龄、性别,大家报名都很踊跃。得盯紧了这个群,一不留神就报满了,到了现场大家都很卖力,都像小伙子一样。”李冉提到,很多时候,没有报上名的老师也会主动到现场帮忙,大家一起分工协作,抓紧完成。

报名成功后,志愿者必须提前自测一次抗原,将抗原阴性的照片上传,经确认后才能到光华楼前集合。按要求穿隔离衣、戴N95口罩和乳胶手套,方可开始各项工作。

image.png

为了尽量不和老师们的教学、开会时间冲突,任务往往从傍晚7点左右开始。在东二门物资存放点,老师们用手推车一次次将大箱物资转运到光华楼,每次任务都要持续1-2小时。将物资全部搬运、堆放工整后,他们还要按每个网格的情况分拣,以便后续领取。

任务结束,每个人都是大汗淋漓,连防护服都被浸湿。“一开始穿得多,都是穿着衬衫、羊毛衫,现在有经验了,基本上防护服里只穿一件短袖。”刘季平笑言。他印象中,有一次任务艰巨,要搬近300大箱的板蓝根冲剂,开始招8人,计划2小时搬完,中途大家发现实在无法完成,又紧急增员8人。

大部分任务是体力活,有的则是精细活——需要拆箱、分拣、打包。有次分发物资,每个包裹里包含牛奶、酸奶、水果、药品共4种物品。大家必须仔细核对清单,按照每个网格的需求分拣。

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谢小华经常负责打包,因为担心包裹在运送中松散,她每次都特意打两下。但因为是流水线作业,她忙得满头大汗也赶不上前面同事们分拣的进度,好在不断有老师主动支援。她记得,整个队伍从最开始的5个人慢慢增加到十几个人。

image.png

令谢小华感动的是,一些老师上了年纪,多少都有一些腰腿疼痛的基础疾病,但每次干活的时候,大家都是欢声笑语,从没听到有人抱怨。

教学、科研、行政不断线,共守校园至胜利

“能为学校出一份力,我们感到挺光荣的。”不止一位老师这样说。

大家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加强了交流,原先即使还不熟悉,一起干活的时间长了,也结下“战友情谊”,在生活上经常互帮互助。

如今,这只教师志愿者队伍仍随时待命,参与后勤保障服务的同时,更保证教学、科研、行政各项本职工作不断线。

image.png

“非常时期,教师的首要任务还是育人,教学和科研不能停下。”张文强说,当时选择住进学校,单纯也是希望从物理距离上离学生们更近一点、和学生交流更顺畅一些。

即便无法出办公室,他每周线上为学生授课8个课时,3个小时的组会雷打不动,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大专项也没有停下,让同学们“足不出户”也始终能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一些实验暂时无法开展,他想办法把硬件先寄往外地,请合作伙伴帮忙跑算法,及时采集数据,不耽误科研进度。

刘季平也依旧每周为MPA班的学生上"公文写作"课。班里很多学生是在一线忙碌的公职人员,和他一样坚守单位无法回家,有的甚至在方舱医院工作,但大家的出勤率依旧很高,让他倍感欣慰。

尽管牵挂独自留守在家的爱人,但刘季平一直记得和辅导员们说的,“希望胜利的那一天早日到来,让我们一起坚持再坚持”。

“我比不少老师年轻,就想着主动分担一些。”除了院内各项事务,谢小华还会协助校内各部门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刚留校时,她还是学校“生命通道”志愿者,经常骑着共享单车给同学们送去网购的药品;同事被突然封楼后,她也紧急帮助运送检测试剂。

image.png

还有许多点滴小事:有学生的个人物品如平板电脑还留在自习室,需要远程登录实验室服务器,她协助处理;女同学在自习室养了一盆绿植,始终惦记,委托她帮忙浇水。在她的照看下,绿植如今已悄然发芽……

在谢小华看来,相对许多一线工作人员,自己所做的不值一提,“但只要我们这样一支教师志愿者队伍坚守在这里,就可以随时补充到前线去,特别是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让学校和同学们更有安全感”。

责任编辑:程媛媛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