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程媛媛
时间:2022-05-29 16:22:00
本网讯 (记者 程媛媛)为了在疫情特殊时期,为家长送去更贴心更放心更暖心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5月15日-5月21日上海家庭教育宣传周期间,上海开放大学(上海家长学校)、上海教育电视台联动上海市心理热线、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共同开设“962525—0家庭心理健康专线”。主办方面向962525热线服务志愿者和教育系统团队招募了55位专家参与接线工作,建立微信工作群,同时形成咨询、督导、总结、反馈的工作机制。
为了确保热线工作的安全性、专业性和伦理规范,专门组建了一支专家督导队伍,并邀请上海市东方医院心理科医生冯强、上海体验体育学院心理学教授贺岭峰、上海市心理热线主任金金等专家开展线上督导活动,为接线志愿者提供专业辅导,提高接线助人水平,对可能的危机个案进行防范和把关,同时也为志愿者提供了交流讨论的平台和相互学习借鉴的机会。
宣传周期间,34位专家轮流坐班,接线时长7天,共计91个小时;接听家长来电108个,其中跟疫情相关的57个,涉及孩子居家学习效率低、亲子沟通困难、电子产品沉迷、青春期带来的焦虑、多日居家情绪低落等家庭问题。接线志愿者不仅给予家长们情感上的同理与支持,还给出了很多专业的解答与指导。
参与服务接线专家,上海市心理学会青春期于性心理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颜苏勤分享到:“在热线中,我听到了来自青春期家长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自我反思——很多家长以为是爱孩子的做法,但不知不觉却把孩子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无法与孩子沟通。为此,我从‘积极肯定、榜样示范、尊重协商、甘当配角’四个方面给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提了建议。这次服务,让我感受到家长对心理热线的需求与期待,更增强了我奉献家庭教育的热情和使命感。”
上海市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的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王慧说:“我是一名基层的心理健康老师,在以往的心理辅导中,就会发现很多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家庭密切相关,因此,我深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很开心这次能参与到家庭心理健康专线的服务中来,在特殊时期,让我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家长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也给我了一个倾听家长的机会,更加深入地走近家长、理解家长,这对我今后在学校开展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家长们也纷纷表示疫情期间,这条专线开得太及时了,他们说通过家庭心理健康热线得到了专家们专业的建议,亲子矛盾少了,自己的情绪稳定了,家庭关系也更和谐了。
刘爸爸表示:“我们家有两个女儿,这两个多月的居家让我感到了亲子陪伴的快乐,但也遇到不少挑战。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做到互相理解,比如说孩子学习的时候,我会提醒她们认真听课,她们可能就回我一个白眼,觉得爸爸怎么这么烦。和专家沟通了后,我也在努力换位思考,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和孩子相处。”
王妈妈说:“我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期待强加到孩子身上,所以每次看到他看电视、不写作业就很生气。这次热线咨询后,专家分享给了我一些情绪管理的小妙招,我已经用上了,同时,我也明白了要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能总把家长的‘一厢情愿’看作‘理所当然’。”
为期一周的家庭心理健康专线已经落下帷幕,但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将一直“在线”。为了帮助更多心存困惑却没能连线成功的家长,上海家长学校整理收集了广大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后续还将邀请专家围绕相关话题答疑解惑、撰写文稿,在上海家长学校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专题,助力家长学习,陪伴孩子成长,共建幸福家庭!
“家庭树洞”家庭教育科普文章
一、【家长提问】:我家儿子今年初一,疫情居家期间经常玩手机,他爸爸管他于是父子俩开始起冲突,甚至动手打人,我们家长很生气,您说该咋办?
【接线专家回答】:家长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以适应成长中的孩子呢?建议家长不妨试着做到以下四点:
1.积极肯定。心理学家洛萨达发现,五句正面的表达配一句批评建议,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换成中国式的表达就是「打一打,揉五揉」,切忌负面标签、否定孩子。
2.榜样示范。家长与其喋喋不休让孩子厌烦,不如身体力行给孩子做示范。比如,家长不能要求孩子不玩手机而自己对手机却爱不释手。
3.尊重协商。家长要学会与青春期孩子做朋友,学会既能看到孩子的视角,又能做到顺势引导,用商量、温和的口气和孩子说话,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
4.甘当配角。家长要学会从领着孩子走到跟着孩子走的转变,只需在孩子需要的关键时刻扶一把。让孩子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学会承担责任。
以上四点建议,有利于家长与孩子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供家长在与青春期“不听话”孩子互动时参考。
二、【家长提问】:我家孩子高三,即将高考,做妈妈的感觉他的情绪越来越不好。妈妈很心疼,但又不知道如何安慰,担心说多了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我该怎么办?
【接线专家回答】
1、与孩子谈谈情绪,鼓励孩子适度表达。情绪无好坏,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情绪。将压力和焦虑情绪正常化,考前焦虑,每个面临高考的孩子都会有。家长和孩子可以学着觉察自己的情绪,适度表达,沟通彼此的感受。比如通过唱歌、大声喊叫、哭泣、深呼吸等方式宣泄出来,而不是压抑它、忽略它。
2、调整期望值,传递积极的心理暗示。家长保持平常心,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准备和努力之后,会考出一个相对理想的成绩。家长积极的心理暗示会传递给孩子,为孩子助力高考。根据孩子的平时表现,调整期望值,目标适当,只要孩子保持平稳的心态,尽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千万不把自己的过高期待强加给孩子。
3、鼓励孩子和朋辈“侃大山”,释放压力。在跟同龄人的交流中会发现原先的郁闷没有那么厉害了,考前压力大家或多或少都存在。同龄人的支持,非常有益,也让孩子找到归属感。
4、支持孩子适当运动,调整好考前心态。适当运动,如散步、做操、慢跑等有助于心情稳定与放松,提高学习效率。运动分泌更多多巴胺,让孩子体验到更多快乐。
5、理解、尊重、接纳孩子,把握好亲子关系。居家学习,孩子与家长多了相处时间,但是某种程度上少了自己的空间。允许孩子关上自己房间的门,允许孩子保留一定的私密空间,这更传达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同样,这也为家长赢得了孩子对家长的尊重。
三、【家长提问】:我家有二娃,大的需要上网课,小的还没上学不用上课,老大内心感觉不公平,上课时总是跳脱不在状态,我可以怎么破?
【接线专家回答】
首先,家长要跟孩子互动前整理好自己的情绪状态,不用过分焦虑,并试着调整对孩子的要求与期待。
其次,在老大上网课期间,选择一个相对独立、安静的房间或者区域,进行物理隔离,尽可能最大程度减少对老大的影响,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同时让二宝也待在自己的游戏区域,减少走动,做一些安静的活动,例如选择看绘本、听故事等一些事情,减少对老大的干扰。
再次,设定好规则。在上网课期间,家长不去随意地“人为打扰”,例如时不时的提醒、打断,将一节课的节奏打乱成碎片化;同时要求孩子遵守在校学习的课堂设置,杜绝随时随地的“跳脱”,例如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吃水果,一会儿又要“喊妈妈”……随意无规则的学习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孩子无法专注学习。
最后,当大娃和二娃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家长们不必“一碗水端平 ”,我们可以适时看到大宝,更多鼓励支持大宝,毕竟天天在家全天候在一起,看到二宝不用学习,天天娱乐,孩子内心有委屈有不平衡也是人之常情,这时我们就要多支持大宝,看到大宝的不容易,当大宝看到自己的付出与辛劳被看到被理解被支持,相信大宝也就会释然很多,也就更乐意专注学习了。
总之,在目前的特殊状态下,孩子有点小情绪是正常的,学习状态不如在校状态好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孩子能遵守课堂纪律,完成网课学习,并及时完成作业就行了,家长们先陪伴孩子度过目前的特殊时期,等回归学校时,相信孩子也一定会恢复状态、元气满满的。
四、【家长提问】:疫情封控这么久,居家心情越来越不舒服怎么办?
【接线专家回答】:长时间的居家生活可能会带来身心的不适,面对这样的情绪困境,首先,可以尝试静下心来思考,做一些自己平时没空做的爱好,比如说读书、绘画、亲手做美食,与家人品茶,欣赏影片等;
其次,可以做一些有规律的健身活动,并与亲戚和朋友交流感受,分享运动的快乐;
第三,可以尝试创设一些工作或学习上的短期“小目标”来挑战自我,充实自己的居家时光,在各类活动中得到放松和提升,给自己创造开心的体验,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应对疫情的挑战。
五、【家长提问】: 疫情期间,我的孩子无法有效学习、学习效率低,我很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
【接线专家回答】:从您的提问中我感受到您目前很焦虑,建议您先平复自己的情绪,在确保自己情绪可控前提下,才能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当下的困难。
1.营造安静的学习氛围。让孩子拥有独立安静的学习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摒除掉一切干扰学习的因素,如课外书、爱吃的零食、父母的唠叨等。同时,要降低讲话的音量,保证孩子处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
2.创设有序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亲自整理自己的书桌和学习空间。课本、笔记本、练习册样样清。干净、有序的环境可以让孩子心定。
3.制定适切的学习计划。了解孩子的精神偶像或学习目标或能激励TA的座右铭,和孩子共同商量,放在桌角处等就能看见的地方,既增进亲子关系,又给孩子力量伴TA前行。 每天的计划不要排列的太满,根据孩子的情况安排些放松的休闲时间;当人心情舒畅,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学习效率有所提高,记忆力强,干什么都有劲。
4.及时鼓励替代苛责。如果哪一项作业未完成,不要过于苛责孩子,寻找原因,进行调整即可,多关注孩子完成的事项,以便给孩子正向强化。TA就会更有动力去完成学业。多记录一些孩子的“小确幸”——让孩子的“幸福”都能被家长和TA自己看见。比如:写字工整、多写几个字、作业上交的快等等。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5.创造亲子共读好时光。每天抽出一点时间与孩子互动——比如与孩子在一起看孩子爱看的书籍或视频,分享心得。拉近心与心的距离,获得彼此的情感支持,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最后,其实当家长平静下来,会发现,你有更多更适合的方法。因为没有谁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同时,也请家长坚信一点:你的孩子有能力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