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腰”是怎样强壮起来的
——上海实施“强校工程”推动初中高质量发展纪实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计琳

时间:2023-05-24 13:10:26

5月4日,在《2023上海民生访谈》节目中,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亚明表示,上海将启动实施新一轮初中“强校工程”,力争在未来3到5年再推动70多所初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为基础教育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初中教育因为种种原因常陷于“豆腐腰”的尴尬。为了更有力地促进教育公平,2018年起上海率先实施百所初中“强校工程”。这是上海继上世纪80年代滚动开展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上世纪90年代加强初中建设工程以及多年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来,又一次集全市之力,提升全市初中整体教育水平的一次重大改革。

5年来,120多所“强校工程”实验校蹄疾步稳、焕然一新,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对口生源逐步回流,家长和学生对“强校工程”实验校的平均满意度都超过90%,其中超过80%的学校进步特别明显。“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初中教育”这一初衷正逐渐变成现实。

聚焦师资出实招

2022年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上海市第五中学教师包佳珺作为虹口区唯一突围决赛的美术教师,与全市的优秀教师进行教学“大比武”,最终获得一等奖。据了解,自该校2018年成功申报“上海市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以来,越来越多像包佳珺这样的教师在优质资源的辐射下脱颖而出,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养注入源源动力。

师资队伍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最核心因素,更是助力强校的重要基石。为使“强校工程”实验校的管理团队和师资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上海将“强校工程”与“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简称“双名”)的“高峰、攻关、种子”3个层次培养计划紧密结合。

每所实验校都有1名市级名校长(含培养对象)、2名名师(含培养对象),且有不少于5%的教师入选上海市第四期“双名”种子计划。入选“双名”“高峰计划”的名师名校长须以所在学校为主体结对区域内1所实验校,每学年赴结对实验校讲学不少于两次,每学年接纳结对实验校的校长和教师影子跟岗学习至少两周。入选“双名”“攻关计划”的名师名校长基地须与实验校结对,将实验校的难题作为研究实践的项目,形成“学习共同体”,一起攻坚克难。

同时,“强校工程”还与紧密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结合。由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优质品牌初中学校领衔组建紧密型集团或学区,采取“一带一”“一带二”等方式集中优势资源全方位支持“强校工程”实验校建设,强化优秀干部和骨干教师的流动。

“我校是经历了几次更名、3次搬迁的老校,如今生源的增长超过了60%,周边学生纷纷回流。2018年和2021年初中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的数据显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从93.8%上升到100%。”在上海市第五中学校长李西双看来,正是“强校工程”的推进,让这所百年老校焕发新的生机,成了越来越受欢迎的“家门口的好初中”。

在“强校工程”的支持下,上海市第五中学成了“双名”实践基地校,李西双担纲了“双名工程”种子计划领衔人,12名教师成为“种子计划”成员。在集团化教研的引领下,2019年,学校又加入了江湾教育联盟,不仅与教研共同体内的教师多次开展合作教研活动,还与市、区“双名”种子计划教师团队展开教学研讨,让教师们获益良多。

让李西双欣喜的是,3年来,该校教师5人次在市级平台进行公开课展示,2人获得虹口区见习教师基本功大奖赛一等奖;在虹口区中小幼课堂教学评比中,1人获得二等奖,3人获得三等奖。

教师能力的提升和名师专家的支持让学校的科技特色也得到了发展,并探索出了别有特色的育人方式。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客新星大赛、AI创想飞行……市、区两级的优质科创活动资源不断向上海市第五中学辐射,让更多学生受益。学校先后有7名学生获得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小研究员”称号,3人获得“明日科技之星”“希望之星”称号,5个项目参加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现场展示。随着学生在各级科技舞台上斩获佳绩,学校也在2022年被评为“十四五”期间首批上海市科技教育示范校。

“3年来,让我们家长感受最深的是学校在学习、科技、艺术、思政等方面都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并且始终感受到学校对学生成长发展有着极大的热情和投入。”上海市第五中学初二(1)班学生陈思源的爸爸说。

“双名”的助力、紧密型学区集团的扶持,让更多初中在师资队伍的提升中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在浦东新区,不仅所有实验校都加入教育集团,且每一所实验校都由一所集团内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或优质品牌初中学校等进行结对支援帮带。自从参与“强校工程”,上海市育民中学的全体教师就定期走进“支援校”进才中学北校,参加联合研训。教师流动也成为常态,双方互派教师,补短板,将经验和智慧有效注入,给学校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强校工程”也使一度面临办学低谷的新云台中学约1/3的教师有机会参加市、区级各类名师基地的学习,骨干教师与高级教师占比较2018年分别增长10和5个百分点。

一校一策显实效

“差异大是初中最棘手的问题,聚焦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重在精准施策。”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教育政策与舆情研究中心主任李金钊长期从事“强校”研究,依据专家和学校的反馈,他认为,上海“强校工程”的一大亮点就是通过一系列支持政策推动“一校一策”,找准学校改进的撬动点。

为保障“强校工程”取得实效,上海市教委明确一系列支持政策。比如,成立市级专家指导团队,对学校办学规划进行论证、指导和蹲点研究,各区也为每所实验校配备不少于3名指导专家。

特级校长、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受邀担任崇明区“强校工程”的指导专家,在调研了8所实验校后发现这些学校差异甚大。比如,马桥中学(现港沿学校)是个典型的农村小规模学校,但学校的硬件条件不错,教师资源丰富。专家诊断后,给出探索小班化课堂教学、个别化辅导的建议。马桥中学迅速行动,学生座位排列都变了,从“秧田型”变成便于合作、交流的“围坐型”,还探索了学生成长导师制。而长兴中学、长明中学都坐落在长兴岛上,学生流动性大,张人利建议,学校可以进行分年级学生综合评价,以促进学校整体发展,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校一策”让更多的初中在碰撞、反思与挑战中实现自身的新突破和新超越。

上海市三门中学地处杨浦、虹口、宝山三区交界,实施“强校工程”后,专家进驻学校进行蹲点、会诊,学校也进入市级课程领导力项目组,专家们对学校课程改革全程予以“一对一”指导。2019年,杨浦区政府牵线搭桥,促成学校与上海财经大学合作办学。

学校依托外力,联合上海财大开启了“走进财大的少年之旅”特色活动,学生孙舒行在金融实验室里体验了一把股市交易员的紧张刺激,并参加了依托上海财经大学师资与课程资源开设的“Python”课程,“感谢学校给予的特殊学习体验,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科技改变世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创新火花在此萌芽,孙舒行也在第二十届上海市青少年计算机应用操作赛上获得一等奖。

针对“绿色指标”中部分学生“思维能力”较低的短板,学校把“强校工程”的“一校一策”定为“学生思维培育”项目。“学校为培育学生思维品质而设计教学。有了备课的新思维,教师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校长秦娟说。

为此,学校建立同课同构研修模式。令物理教师曹多靓印象最深的是,在多重智慧的碰撞下,教学从最初的“两备”——“备教材,备课件”一路扩展到包含“备课堂组织形式”“备关键问题”“备关键问题下的系列追问”的“五备”。虽让他们倍感压力,但看着课堂越来越有味道了,他们也乐在其中。

近5年来,学校办学特色明显增强,成为周围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家门口的好初中”。学校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理化教研组荣获“上海市工人先锋号”称号,数学教研组被评为“上海市巾帼文明岗”。

大团中学和三林中学东校的美术特色、历城中学的民乐特色、建平南校的戏剧特色、长岛中学的西乐特色、吴迅中学的科技特色……在浦东,所有实验校都制定了“一校一特色”的方案。聚焦德育、科技、艺术、体育等领域,每校确立一个创建区级及以上的特色项目,让“强校工程”效果“看得见”。

系统推进谋实事

“初中教育要坚持正确的育人观和教育理念,办好每一所初中、成就每一名教师、教好每一名学生。”用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的话说,“强校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体现精准施策,同时也配套一系列政策,“改革的核心,是让每一所初中都有机会”。

为此,上海给予实验校多方面的支持。安排“强校工程”专项经费,各区确保实验校经费投入高于区域内同类型、同规模的学校,绩效工资区域统筹部分可根据实施情况安排一定比例向实验校倾斜。为反映和评价“强校工程”实验校的成效,市教委还建立增值评估制度,建立动态发展档案,反映学校干部培养、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资源配置、课程教学、特色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并将“绿色指标”表现、学校综合考核等进步情况作为评价实验校建设的主要指标,给予评价上的保障。

“‘强校工程’建立了交流推广机制,搭建了‘家门口好初中’的展示平台,促进了学校成长经验的智慧传递,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氛围。”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副处长刘中正介绍。

同时,近年上海出台多项措施规范义务教育秩序。从“入口”上,实施公民办学校同步招生、民办学校超额摇号政策。从“出口”上,出台中考改革方案,2022年起,上海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分为自主招生录取、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和统一招生录取3种类型,名额分配招生占比提升至50%—65%,引导家长理性选择,持续优化教育生态。2022年中考,“强校工程”实验校名额到校计划完成率达到100%,更多学生进入心目中的优质高中阶段学校。

杨振峰表示:“新一轮初中‘强校工程’将把握‘双减’机遇、把握招生考试改革机遇,进一步增强学校发展的新动能、培育学校成长的新优势。”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