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城市更新”,《上海都市圈发展报告》第四辑发布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颜惠芳

时间:2023-06-14 13:37:02


城市更新在城市发展由增量时代转型为存量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而这对于上海这样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现代化大都市而言,更是如此。6月13日,第二届上海都市圈发展研讨会顺利举行,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课题组编写的最新成果《上海都市圈发展报告·第四辑 城市更新》在会上正式发布。

自2021年以来,作为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之一,由陈宪教授领衔主编的《上海都市圈发展报告》,聚焦上海都市圈空间范围内的重大发展问题,为上海都市圈发展提供科学分析依据及相关政策思考,迄今已成功发布“空间结构”“同城化”“现代产业体系”三大主题成果。

此次发布的《上海都市圈发展报告·第四辑 城市更新》,讨论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的整治、改善及优化,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该书在城市更新的理论评述、国际经验的研究基础上,选取杨浦工业区、外滩历史建筑群、张园石库门、苏州平江路、嘉兴火车站等更新案例展开探讨,对这些典型项目的历程、模式、亮点、教训等予以提炼总结,以此呈现中国正在推进中的城市更新的特征和目标,以及上海都市圈的城市更新实践,探讨下一步城市更新的提升和优化之路。

会上,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研究员发表致辞,介绍全球城市研究院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果,同时对到场的嘉宾和观众表示热烈的欢迎。周振华认为,城市更新严格意义上是内城的更新,而内城本身又具有空间密度高、市场和人员关系复杂、城区新旧更替频繁等特征。在经济社会层面需求变化和制度组织层面多元主体推动下,城市更新不仅聚焦于改善居民生活状况,更要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追求收益最大化的产业结构调整,而这要求充分考虑动迁的复杂性、伙伴关系的建立,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

随后,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赟赟介绍了新书报告的主要观点。他分别从建筑规划师、公共管理学者、历史文化学者和经济学者四个视角阐述不同专业群体眼中的城市更新,用生动的案例帮助大家更清晰地认识和理解这一概念。城市更新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但始终以满足人们需求为最终目标,从大拆大建到以人为本,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城市更新正不断向更合理的空间布局、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有活力的城市经济优化和调整。

围绕城市更新的主题,到场的三位专家——上海建科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宁、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曹永康教授、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包亚明研究员分别作了非常精彩的主题演讲,分享自身在城市更新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王宁的报告主题为“城市更新背景下大型项目的治理分享”,从上海西岸传媒港项目和合肥卫岗王卫旧城片区更新两个具体案例出发,介绍城市更新项目开发和治理时的体会及挑战。项目开发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以政府为主导的统筹规划阶段,政府、国企和社会投资方多主体治理的土地出让及施工图设计阶段,以及最后市场力量为主的施工阶段。每个阶段治理模式和逻辑并不一致,不同的项目也存在差异化的挑战,如项目收益的平衡,资金工期的保障等等,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协调,以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价值共创。

曹永康作“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技术协同”的主题演讲,详细阐述如何通过技术协同实现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现代化城市发展需求的平衡。历史街区保护在实践中通常经历前期价值评估,现场对空间物理对象如材料、结构等方面的勘察,修复、规划设计,以及最后的管理、监测和运维四个阶段。在实际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也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与方法。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植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加精准地修复历史街区保护的某些问题,起到长效发展、文脉延续的作用。

包亚明以“城市更新与城市叙事”为主题,从文化的角度回顾了几位大师的观点,并分享自己对于城市更新的感悟。城市更新不只是简单的街区翻新,不能只保留建筑的物理形态,而应在城市生活品质层面进行思考。城市叙事是保存城市文化的重要方式,不同于博物馆式的碎片化展示,通过描述、摘录、观察等方式,更容易使人们产生对于城市的凝聚力。包亚明认为,城市更新是复杂的城市空间中各种力量博弈的过程,城市空间多样性、城市记忆的丰富性、城市文化的独特性,都要求城市更新呈现目标综合化、对象全面化、方式可持续和主体多元化。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上海建科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格致出版社和《全球城市研究》编辑部共同举办。

记者 颜惠芳



责任编辑:颜惠芳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