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程媛媛
时间:2023-09-11 09:03:58
他在35岁归国献身教育科研,44岁当选中科院院士,57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59岁获评上海市科技功臣。
他从“0到1”做起,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突破性成果,并将其转化到中石化齐鲁石化工业应用中,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他深受学生爱戴,多次被学生评选为“研究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恪守“课比天大”的信念,连续20年坚持面向自然科学大类本科生讲授《普通化学》。
他培养了近百名高层次材料学科人才,开创了介孔有机高分子和碳材料研究新领域,开拓了中国材料科学快速发展之路。
他,就是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之一的复旦大学党委委员、化学系教授赵东元,也是很多人口中的“造孔之人”“布袋院士”。
归国奉献,拳拳赤心报国
1998年,赵东元放弃了优渥的条件从海外归来,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摆在他面前的,是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三万元的启动经费,一千元的每月工资,以及一间空荡荡的实验室。可赵东元却说,这有什么好抱怨的,这是我的祖国啊,你会抱怨自己家里穷吗?于是,他带领学生白手起家,自己搭建实验室,几乎每周的工作时间都超过八十个小时、连续十几个小时泡在实验室里。
二十多年来,他将个人理想融于国家进步为荣耀,在国际材料化学领域第一梯队发出了中国声音,在介孔材料研究领域取得了诸多原创性突破性成果。
他带领团队发明了 20 余种以复旦大学命名的介孔材料(FDU 系列);提出了有机-有机自组装新思想,创制了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首次将介孔材料从无机组成扩展到有机体系;提出了“酸碱对”“界面组装”等新理论,合成了一系列热稳定的、大孔径的、高度有序的新型功能介孔材料;在介孔材料结构、界面组装、能源催化应用等方面形成独特见解,为介孔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国际介孔材料领域领军者。
这些研究成果与中国石化等国家大型企业合作,技术推广到全国后,每年可增产150万吨航煤和柴油,为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贡献。他发明的高热稳定性介孔碳材料也在北京奥运村LED路灯、上海世博会电动汽车等项目中实现了示范性应用。
他在国际、国内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学术声望和学术影响力,先后获得了多项国内外重要奖项。2021年,他领衔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也是18年来上海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立德树人,垂范师德师风
赵东元是一位杰出科学家,但在学生心目中,他更是一位谆谆教导、以身垂范的老师。
教学相长是他一直坚持的教学原则。他最喜欢的称呼是“老师”,“课比天大”是他始终坚守的信念。5月26日,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上赵东元获得“科技功臣奖”。没想到在媒体发布会上他一介绍完自己的研究,就一路小跑提前离开了。原来,他要赶着去给本科生上化学课。这门“不能迟到”的课,他一上就是20年。2021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后,他手提布袋装着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证书赶去给本科生上课,课后同事为他拍的一张照片在社会各界被传为佳话,“布袋院士”的称号由此得名。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本来只需要给研究生开课。2003年,时任复旦大学化学系副系主任、《普通化学》课程负责人王韵华邀请他也为本科生授课。当时正值赵东元科研最繁忙的阶段,令王韵华感动的是,赵东元爽快答应。
“我喜欢跟学生们打成一片,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加强自己的基础知识。”赵东元说。从做PPT备课开始,赵东元一头就扎进去了,经常请教老同志备课,邀请大家旁听、提意见。几年下来,他的课堂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因为他科研做得很好,上课不光干巴巴地讲原理,而是融入很多实际应用,学生们都很受启发。很多学生下课请教他,哪怕是一些简单的问题,他总是很耐心地讲解,非常爱护学生的兴趣。”王韵华说,赵东元为课程建设作出很多贡献,每年都结合科学前沿不断修改完善PPT内容。
20年来,一周两次课,他几乎从未间断。他给自己定了规矩,上课“不能迟到”“学生们都等着呢,迟到5分钟就是教学事故了。”作为一位有数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授,赵院士可谓教学经验丰富。但是,为了使课堂活色生香,他每天都认真备课,去外地出差,就在飞机上备课。他上课时带着笔记本,里面有他精心制作的课件。
他指导多届学生完成“䇹政学者”“望道计划”等本科生研究项目,带领团队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普通化学”课程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3),“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2023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一流课程)。
立德树人是他教书育人的根本遵循。他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作为导师尽最大限度支持课题组中每一位学生,给予科研条件的支持和学业的引导。“24小时在线”是学生们对导师授教的生动描摹;“论文不厌百遍改”是赵东元传授学生的治学准则,学生的文章他都一字一字改、一章一章过,大到思路逻辑,小到拼写标点,全部仔细标记批注,反反复复直至达到要求才准允投稿。他告诉课题组的每一位学生:“你们有问题,随时来找我,我办公室的大门是永远向你们敞开的。”
他还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为大众介绍化学和材料的知识,激发全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尤其是对青少年学子的创新素养培育,开设了包括面向大众的“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面向党校学员的“中浦讲坛”,以及每年多次的中学生科普讲座等,还参与录制了央视的“开讲啦”、东方卫视“未来中国”等科普电视栏目,主编了《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 · 化学卷》等科普书籍。
就在前些天,赵东元还抽空在网上做了一次讲化学基础论的直播,没想到涌入了46万人收看。赵东元说:“如果这46万人中,有那么二三个人,因为这一次收看从此爱上化学,有志于化学,那我的目的就达到了,这也正是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最大的乐趣。”
勤哺英才,涵育中国团队
赵东元在复旦执教二十年,桃李满天下。作为一名归国党员教师,他始终把发挥先进性、带动身边人的职责落实在教学科研中的每一环节,以对科研的执着追求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位师生。“当时入党的初衷是,看到党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年轻时我也要求自己要走在前列”。赵东元相信,拥有敢于争先的意志、不断上进的决心,在任何工作中都能起到带头作用。作为功能介孔材料领域的国际顶尖科学家,他培养了近百名高层次材料学科人才。
现任复旦大学化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伟就是赵东元慧眼识得的一块“璞玉”。然而,李伟来到复旦读研后,迎接他的却是三年“沉寂”。三年中,他阅读了大量文献,研究了多种实验方法,却一次又一次失败。沮丧的他把这些失败的结果在项目组里做了一次工作汇报,却得到了来自赵东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回忆当年,李伟感慨道:“赵老师的这个评价,对我的一生都非常重要!他让我真正懂得了怎样做科研,懂得了用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接受结果,接受自己。”在赵东元的鼓励下,李伟重整旗鼓,随后陆续发表了5篇重量级文章,他说:“我终于打开了科研的大门!”如今的他,已成为介孔材料研究领域的优秀青年代表。
李伟还说,在漫长的科研道路上,支撑自己的是对化学的热爱,以及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专注。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导师赵东元教授以身作则教给他、教给团队的精神。是的,一直以来,注重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无人区,培养学生独立科研思想是赵东元作为科研引路人的倡导。
“你的研究有什么新意?和前人有多大差别?目前的猜想到底是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复旦大学化学系博士生田泳笑着提起每次课题汇报时赵老师的“灵魂三问”。每次汇报时,赵东元都要求每个学生汇报创新点,鼓励大家创新的步子要迈得更大一点。正是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下,田泳渐渐懂得了做科研不能投机取巧,也不能照猫画虎,而是要瞄准最亟待解决的关键的科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创新的方法取得突破。他说:“赵老师的科学精神指引我不断的成长,不断的进步,是我铭记于心的一生的非常宝贵的财富。”
赵东元经常说:“创新就是不随波逐流,多提问题。若是无解,那便可能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他还常说:“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自己‘悟’出来的,当老师的就是要通过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把他的兴趣点拨出来,让他从内心喜欢和热爱科研,这样他才会有创新的动力,进而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在他看来,作为一名教师绝不仅仅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应该言传身教,自己要热爱科学,要不断地去思索和学习,并且把这样一种勇于质疑、勇于提问、勇于创新的思维和精神传授给学生,才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他还多次开展介绍科学思维和创新研究的“科研创新之我见”专题讲座,训练科学表达的“科技论文写作”系列讲座,以及拓展前沿知识的“畅谈化学与未来能源”讲座。2022 年上海疫情期间,他坚持在线开展相关讲座,受众达7万人以上,反响非凡。
在团队建设中,他不仅悉心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如何开展研究,更经常教导青年人要真正热爱科学研究,并在科学研究中为国家作出贡献。他常说,与老一辈学者相比,我们经历了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全面系统的学术训练,更加自信、更加开放、更有活力,二三十岁正是科研思想形成的时期,正是创造力旺盛的时期,科学研究需要坚定的意志、需要自我更新不断质疑的精神,这就是科学的精神。
他常以自身经历告诉青年学子们,踏入科研之门,从不懂到懂,这个过程很艰苦,但是一旦从中发掘出乐趣,就会感受到科学的无限魅力。他把团队每一位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师生都作为未来科学家培养,鼓励他们把成才梦融于中国梦,在实践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施展才华、奋发作为。
赵东元注重科研梯队的建设和青年人才的培养,始终关注年轻师生的学习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指导和尽可能丰富的机遇平台。他所带的团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次他获奖所得的奖金,有 20%-30%用来资助年轻学者发展。自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 已指导 18 名学生获得硕士学位、指导 65 名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出站博士后23名。所培养的研究生中有3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0人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4人获得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称号,12人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
海不辞水成其深。赵东元老师矢志于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事业,朝乾夕惕,志远如云,赤子情怀,唯系作育英才、恢廓学风、 攀登科研高峰。他以卓越的工作赢得了国际介孔材料学界的尊敬,也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高尚追求,展示了新时期教师的精神风貌,是新时代海外归国人员投身高等教育事业,报效祖国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