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沈蔚 严旦华 徐天虹
时间:2024-05-25 10:00:00
5月23日,“上海高校‘大师剧’中小学校园行”项目在嘉定区启动。以高校名家大师为原型的大师系列校园剧深入走进上海中小学,通过大师们的生平事迹、人格魅力和高贵品格,给学生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和力量。活动现场还对全市校园100个典型案例作了展示。这是上海教育系统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坚持不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生动缩影。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上海一定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深入人心,努力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要抓好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十年来,上海教育系统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深化学校思政工作改革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多措并举用好红色资源,教育引导青少年传承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打破围墙、校社联动,善用“大课堂”讲好价值观
走进江南造船,触摸大国重器的历史脉搏;与一线工作者对话,感知文化强国与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重要使命……近日,复旦大学3700多名2023级本科生前往该校在上海首批建设的134个思政大课基地,与改革亲历者和专业人士近距离互动。从“全校共上一门课”到“到全社会上一门课”,学校集结校内外优势资源,开门办思政大课。
复旦大学“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传承红色基因,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集体备课
近年来,上海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内容。上海不仅在高校创新布点建设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还率先在高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并实现全覆盖,同时在中小学开设主题活动、导学、导读课程,让学生们的理想信念愈发坚定。
作为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上海重点开好“行走课堂”“实景课堂”“中国系列”三类课程。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等12个部门联合研制实施方案,遴选出钱学森图书馆、上海院士风采馆等50余家首批上海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设立伟大建党精神、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文化自信和乡村振兴等专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有机融入建设要求。
上海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构建红色资源版图和“上海这十年”实践资源,组织骨干教师、大学生开展实践研修,并在全国布点建设10余个教师国情教育基地,建立10类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联盟,真正打破课堂围墙、把讲台搬进社会,让师生在实践中感受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作为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合党史校史,推出“重走学森路”校园版与上海版两条路线以及“行走的音乐党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将思政“小课堂”成功搬上社会“大舞台”。钱馆还为大中小学不同学段设计推出“钱学森与中国科技事业”“加速,起飞了”等特色课程,让师生们在沉浸式教育中,激发爱国情怀。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在钱馆展厅为“钱学森”班开展“大思政课”现场教学
在东华大学,科学家精神学生理论宣讲团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日等契机,为中小学生常态化提供科普教育服务,走进中小学校园,走进科技馆、科技成果展、社区等,将科学故事、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教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学校还探索制定“科研启蒙计划”,通过朋辈教育为中小学生埋下“科研报国”的种子。
在上海校园,润物无声、融入日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然化作一道道美丽风景。
最近,华东师范大学“慈善爱心屋”举行了“夏季送清凉”爱心物资派发活动,给家境困难学子送上贴心关怀。作为全国首家高校“慈善爱心屋”,华东师范大学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资助”到“主动关爱社会”,平均每年向社会提供近2000人次、5000小时的志愿服务,直接受益近8000人次。
华东师范大学“慈善爱心屋”举办美育实践活动
作为一所以尚法为特色的特色高中,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依托人大、法院、检察院等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创建“无边界尚法创新实验室”,为提升中学生法治素养搭设新平台。难能可贵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时,华政附中学生们提出的一条立法建议最终被采纳,并收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写来的感谢信。
抓资源供给,要有源头活水。上海健全市级和区级的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制度,分类梳理校内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博场馆资源等,形成130余条研学实践线路,构建服务全市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资源版图”。
虹口区发挥“文化三地”优势,依托120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浸润式”馆校合作;与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科技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等签约共建,搭建校内外一体化育人“大平台”;推进“红色戏剧进校园”品牌建设,排演学生戏剧《恰同学少年》等开学第一课,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上海市虹口区排演学生戏剧《恰同学少年》等开学第一课,打造有特色的思政实践舞台
“普陀大学堂”优选学生实践体验的教育资源。普陀区内21处红色工运地、“一江一河”改造成效及城区社会治理等鲜活素材,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普陀区已形成八大系列130个思政课实景课堂,促进不同学段有机衔接、有效贯通,丰富育人资源,拓展育人空间,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
上海普陀区以“普陀大学堂”优选学生实践体验的教育资源。图为朝春中心小学在劳动教育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种植劳动,感悟劳动之美。
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发挥专业优势成就特色品牌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依托部市共建机制,上海聚焦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宣传阐释,建设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哲社研究力量,打造“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学术交流品牌,推出一批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
上海外国语大学师生多语种译制中国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并作交流展示
上海外国语大学组织师生深度参与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国际传播实践,并积极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伟大建党精神传播网络平台。学校300多名师生组成采写团队,涉及28个语种,立足小切口、全景化、多语种,在世界舞台上讲好党的诞生地故事。上外还与《人民日报》合作译制12个语种的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网宣片《CPC》成为网络爆款,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和广泛关注。
坚守“根”和“魂”,让文化元素激发育人“活力”。
上海持续实施“向大师致敬——大师剧系列校园剧”扶持计划,将高校办学历史上形成的奋斗故事、革命文物、红色旧址,转化为形式活泼、体裁多样的文艺作品,以“演”促“学”、以“演”入“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在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的扶持下,各高校已打造《陈望道》《钱学森》《钱宝钧》《雷经天》等30余部“校园大师剧”,并向中小学辐射,衍生形成的电影《望道》、法治话剧《立场》等作品在全社会广泛传播。
2021年起,上海音乐学院精心创排原创歌剧《康定情歌》,构建“音乐+思政”的“大思政课”模式,形成强大铸魂育人合力。如今,该剧已公演14场,总观摩人数超过1万人次,线上观摩数十万人次。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牵头连续五年开展松江片区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短剧展演项目。16所学校积极参与其中,58部校园短剧成功展演,800余名大中小学生参加演出。《李建模》《汪尧田》《为人民而歌》等优秀作品,用心用情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吸引近10万人次观众线上线下观摩。
上海不断增强育人“张力”,各级各类学校因校制宜打造特色品牌,多措并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触可感。
同济大学坚持“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传统,让爱国主义教育“身临其境”。学校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建设百所“四重”示范性实践基地,打造“红色薪火传承”“人民城市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等七大板块,每年组织1300余支团队1万余人次,赴30余个省市自治区开展各类社会实践项目,让广大师生在实践中体悟伟大的“中国之治”,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
同济大学原创“大师剧”《国之英豪》,生动展现老校长李国豪为国家科教事业不懈奋斗的感人事迹
结合财经院校特点,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精心培育“诚信考试”“诚信伞”“无人超市”等诚信体验项目。参照银行信贷模式,打造学生自助诚信教育组织——学生发展银行。学校“信用中国”团队还将诚信教育课程资源引入中小学,讲授“诚信先导课”、开设法治专题讲座……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开设《信用中国》系列课程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用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引领学生成才。学校聘请100多位劳模特聘教授、劳模德育导师,建有24个劳模育人实践基地、16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推进各领域劳模工匠广泛参与专业建设、思政教育、实习实践、就业创业指导等人才培养环节。
交大附中附属嘉定德富中学以戏剧课程为载体,创新开展绿色环保剧目展演等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比如,学校创排品牌剧目《一张流浪的纸》,从一张“废纸”切入,引导学生关注纸张浪费背后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环保问题,深刻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大大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交大附中附属嘉定德富中学戏剧社团在第二届上海校园戏剧节闭幕式上演出
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
“最好的‘学’就是‘讲’”,沪上许多学校依靠青年学生力量,用最年轻的声音传播最真诚的信仰,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中用青年学子之声奏响时代强音。
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讲“大道理”。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于2006年成立的“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是全国首支志愿服务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小学生讲解员团队。18年来,学校共培养了一千多名“红喇叭”小讲解员,服务近千场次。“小小讲解员”课程的开设,使千余名在校学生通过学习实现人人都能讲解,不少毕业生毕业后依旧担任各类红色场馆讲解员,并且回到母校培训学弟学妹。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红喇叭”小讲解员在一大会址纪念馆向游客进行讲解(何思哲 摄)
进校园、进场馆、进活动、进网络、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上海教育系统专家宣讲团、市大学生理论宣讲联盟、中小学生宣讲队伍深入一线,不仅彰显品牌效应,也在全社会形成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声势。
上海连续20多年持续开展全市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月,充分展示“非遗”等成果,用传统文化润心。每年5月第二周,上海举办“学生劳动教育宣传周”,引导学生在出汗、动脑中感悟劳动之美。
上海教育系统注重典型选树,让“鲜活人物”讲好“鲜活的价值观”。
杨浦区以“人民教育家”于漪为榜样,弘扬教育家精神,通过构建“思想引领-活动体验-项目实践”为一体的长效机制,引领教师养习成德,最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觉行动,该区近20名优秀教师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教育功臣、“四有”好教师等殊荣。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在新教师宣誓仪式上领誓
虹口区依托“全国最美教师”陈明青等思政名师发挥“头雁”引领作用,实施思政课教师“全员提升计划”,培养了一批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内容、用思政为孩子打开认识世界之窗的好教师。
不止是教师,诸多上海学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真善美”。
前不久,上海建桥学院商学院项冉同学收到了一封感谢信。原来,她在闵行区七宝镇漕宝路扫码共享单车时,发现旁边车筐里一个被遗忘的背包,里面装有2万余元现金、身份证、银行卡等贵重物品。强烈的责任感让她决定先在原地等待失主。不久后,失主孙女士焦急地回来寻找,在确认身份后项冉同学将物品归还原主,并婉拒酬金。项冉说,自己只是像雷锋一样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情。
上海建桥学院坚持20年用雷锋精神兴校育人。图为上海建桥学院志愿讲解队同学为参访观众讲解雷锋馆
学生的诚信义举也是上海建桥学院用雷锋精神兴校育人的生动样本。从2005年起,学校持续20年开展学雷锋主题教育活动,建立上海高校首家雷锋主题纪念馆、成立“新时代雷锋精神研究中心”,并设立“弘扬雷锋精神奖章”,表彰在志愿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截至2023年度,共颁发大学生雷锋金、银、铜奖11076人次,教职工雷锋金奖27人。20年来,学校11000多位获奖者就像红色的种子,把雷锋精神撒播在祖国的大地上。
5月13日下午,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浦东新区书院镇李雪舟烈士故居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第一课。浦东新区张江镇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蔡宓霖和同学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80多名公共健康学院的学生共同参加。
“我是一名小学生,我知道胸前的红领巾里有先辈们的信仰和期望,激励我要加倍努力学习。”这是蔡宓霖的感言。
上海中医药大学2023级卫生管理专业本科生侯韵凌说:“发扬李雪舟烈士的革命精神,赓续艰苦奋斗、舍生忘我、义无反顾的红医血脉,是我们医学生的使命。”
这堂赓续红医精神、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政大课,正是上海教育系统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时代新人的真实写照。
记者/沈蔚 严旦华 徐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