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三年,上海做强学校主阵地 提升课程育人质量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王蔚

时间:2024-06-21 11:34:34

打造多元辐射的科学教育“中央厨房”,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项目化学习,通过作业的改革撬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通过资源的盘活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上海实施“双减”三年来,校外学科类补习少了,校内素质拓展活动多了;教育生态更绿色了,课程育人质量更高了。

施展特长舞台更大

作为全国“双减”改革试点地区,上海构建了课后服务支持体系,全市约96%的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建设“空中课堂”数字资源,依托上海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中小学数字教学系统,研发备课助手、教学助手以及作业辅导助手,为师生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教学空间。上海各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少科站主动作为,与区域内的学校“手拉手”开展课后服务。例如,长宁区依托少科站、科研院所等专业力量为课后服务融入优质科创资源。区少科站梳理开发了包含14个主题、22个科技类活动项目,形成了区内课后服务“送教上门”活动清单,供学校自主选择。在课后服务中,长宁区不仅抓学生的兴趣培养,更抓志趣培育,发掘具有科学家潜质、具备探究能力的学生。区少科站专业教师带着优质科创资源走入学校亲身参与科创项目指导。

“‘双减’后的学习,个性特长更有施展的舞台了。”这是沪上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真实感受。一个最显著变化就是上海在推动科学教育上从课堂主阵地到社会大课堂,形成了内外共同发力的可喜局面,打造多元辐射的科学教育“中央厨房”,优化科学教育校外资源供给,形成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嘉定区创设“青少年科创集散地”,“集”是对教育资源和教育对象的聚合,“散”是对教育成果和教育影响的辐散,为区域中小学生提供了别具一格的开放式科创空间。组织“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推动“馆校合作”,引导社会专业机构向学生公益开放,丰富“科创教育电子版图”。

发展区域特色,探索科学教育新范式,也是上海为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开辟出的另一片育人新天地。近年来,本市系统推进浦东、徐汇、普陀、虹口、宝山这5个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和上海中学、华二附初、洪庙小学等39所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的建设工作,鼓励支持实验区、实验校在课程资源开发等关键领域积极探索,加快找出行之有效且可复制的途径。例如,徐汇区作为上海的教育高地,科教资源汇聚,多年来持续构建“STEM+”课程体系并实现全学段全覆盖,创建了“科学家进校园”等一批品牌教育项目,以区域实验的“徐汇模式”,辐射引领上海乃至全国教育改革。同时,上海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基础教育集团为试点,探索构建大中小学纵向贯通、校内校外横向联动的科学教育新范式。

减负增效更添动能

为引导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上海市出台《上海市义务教育质量绿色指标评价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版)》,在聚焦关键要素评价、优化评价方式、强化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改革升级,其中设计了“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劳动素养”等考查要点,新增“道德与法治”测评和“劳动素养”测评,增加“工程与技术素养”内容;“绿色指标”评价结果不与学生毕业升学条件挂钩,也不需要学校、师生展开针对性训练,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同时,本市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2024年推动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实施项目化学习,并基本建成覆盖各年级和各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典型案例库。

“我们在上海市青少年科创教育研究院引领下成立‘小小蓝宝少年科学学院’,众筹了集团高校及社会的多种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学院课程’实施方式,将‘蓝色印象’科创教育特色课程纳入学校课程建设,绘制了院特色课程图谱,从国家课程到校本课程,架构清晰,梯度层级合理,管理评价完善。”上海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朱燕说,“本学期学校为学生量身定制了11门个性化科技社团课程,为课后服务学生新推出5门走班制科技类活动课程,覆盖面广,促进学校科技教育特色项目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肥皂大世界’‘活力气球’‘动漫科普插画’等精品课程都深受孩子们好评。”

宜川中学附属学校突出“让学生选择多一点、互动多一点、创新多一点”理念,提出给作业本“瘦身”,各学科备课组精心研究课程标准、研读教材,在题量上作精减,在题型和要求上增加选择性,在设计上体现实践性,研制形成覆盖一到九年级的课后作业资源。孟梓菡同学说:“一天一页,轻松搞定。既有新课预习法宝,又有课后巩固复习,呈现当天课堂知识点的精华。作业量减少了,积极性反而提高了,以往我最缺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升。”

上海还积极整合各类校外教育服务资源,建设上海市学生素质教育优质资源平台,涵盖科普科创、艺术人文、体育锻炼、健康安全等四大领域,汇聚7000余门优质课程资源,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