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教育
作者:谢然
时间:2024-07-05 09:49:46
今年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在教育方面,上海不断依托城市资源,创新科学教育模式,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助力城市发展,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培养科创人才。
第一教育推出“局长说”栏目,邀请上海16区教育局局长、副局长,共同探讨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以科学教育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内涵。
坐拥上海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实验室等大院、大所、大校、大企;2023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落户也落户于此……徐汇区有着深厚的学术科研底蕴和科学教育资源。
徐汇区历来重视学生的科学教育,持续探索科学教育实施的有效路径。基础教育多年来持续构建“STEM+”课程体系并实现全学段全覆盖;2019年启动区域人工智能教育项目,70余所学校开设人工智能区域特色课程;2024年,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
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徐汇区科学教育有哪些创新做法?第一教育专访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周刚,听他聊一聊科学教育的徐汇实践。
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周刚
探索“1+1+N”模式,
科学教育的徐汇方案升级!
作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科学教育的徐汇方案迎来升级,徐汇探索“1+1+N”的科学教育模式,在原有的“1+N”基础上深化扩容。第一个“1”即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第二个“1”即深入探索STEM教育,“N”即N所科学教育特色学校,覆盖区域中小学。
“新一轮的科学教育要与普及普惠相联系,把科学教育的新理念与原来的学科教育、科技教育、科创教育统领起来,可以理解为科学意识、科学素养、科学技能的普及。”周刚介绍,接下来,徐汇区将着力构建完善科学教育发展的框架体系,建立专门工作机制,完善制度保障,出台科学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阶段性实施计划,进一步优化科学教育发展的布局。
近年来,徐汇区持续探索科学教育的徐汇模式,取得了不少亮眼成果。近5年,徐汇6所学校获评“十四五”首批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5个社团获评市科技创新社团、1个中心获评市科创教育基地。学生科创赛事参与率、获奖率始终保持全国、全市领先。获国家级一等奖87项,市级一等奖2341项,逐年递增7%。其中,全国青创赛获奖23项,市青创赛一等奖332项,32位学生获市明日科技之星。
坚守课堂主阵地,
积极推进教学方式变革
坚守课堂主阵地,深耕科学教育特色课程。近年来,徐汇区走出一批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这些学校也成为老百姓口中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南模中学基于多元判据融合的高中生发展指导研究,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
位育中学“芯片科技教育”入选“全国基础教育领域实践创新典型案例”,学校入选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徐汇中学创设的2+x课程群,涉及12个工程领域35门科技课程、24门科艺融合课程,建立了23个创新实验室,为高中学生科技创新和实践活动提供硬件保障,该项目获2022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023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徐汇,坚守课堂主阵地,不仅每个学校都要做科学教育,与科学教育有关的层面和领域都要参与进来。“在‘双减’之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定是发生在校园主阵地内的,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单纯的课外活动或者兴趣活动。通过‘双减’给学生腾挪出来的空间和时间,就可以用于科学教育。”周刚说。
徐汇区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探索一直走在前沿。徐汇区有着深厚的STEM教育探索历史。2014年,徐汇区成为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长周期实证教育研究基地——STEM+教育研究首个实验区,同年,市教委依托徐汇区教育局成立“史坦默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中心”。目前STEM+课程覆盖从幼儿园到高中所有学段,开发并实施了涵盖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多门类近50门课程。
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徐汇区积极探索项目化学习、跨学科教学等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推动本区科学教育走深走实。
周刚介绍,下一步,徐汇学校将不断优化课程建设。
一是关注科学教育的思政育人,例如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献身科学报国等;
二是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研究和细化数理化生信息等学科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的落实;
三是关注科学教育相关的师资培训,将学科教师和学校负责科技科学工作的教师队伍进行统整,开展科学教育方面的师资培训。
此外,徐汇将关注实验教学,尤其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不再停留于对书上实验的模仿,只求做得出来、做得精确,而是要学生尝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个结论,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大的挑战。在开展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锻炼项目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表述能力。”
开展多元丰富活动,
打造校外科学教育高地
在徐汇区,热爱科学的“追光”少年们享有丰富的个性化成长科创教育平台。
徐汇区打造“光启科创”品牌:为培养区域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07年,成立徐汇区青少年科学研究院;2009年,成立徐汇区光启青少年创新教育基地,面向高中生,探索具有区域特点、符合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教育实践。
“光启”科技导师团阵容也非常强大,目前导师团团长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担任。200余名导师均为各大科研院所科研人员、高校教授、青少年科创教育专家,其中两院院士12人。
今年,区少科院与钱学森科创教育基地合作教学,与区内中小学合作办学,进一步加强优质科教资源整合和校内外联动,探索区域性青少年科创教育有效实施的路径、方法和课程。
在徐汇区光启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小学员们开展工程类的科学实践活动——“纸,不只是纸”,分组完成结构搭建和承重实验
据介绍,徐汇区充分调动并整合了区域内的科学教育资源,成立了区科学教育中心,并与包括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科技场馆在内的50余家科普基地和科创基地单位共建合作。打造从科普到科创,从幼儿到高中的全领域、全学段的区域性科学教育联合体,为徐汇区科学教育赋能助力、保驾护航。
徐汇区构建形成科学教育基地“四馆七类”图谱。“四馆”,即以场馆本身性质分为四类:高校类场馆,如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科研院所类场馆,如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科普教育场馆,如上海航空科普馆、上海昆虫馆等;高科技企业类场馆,如商汤科技、腾讯、华为等。“七类”,即以场馆科学领域分为七类:工程技术、物理天文、生物化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环境科学、行为和社会科学。
近年来,徐汇区科学教育中心不断优化合作项目,深挖场馆资源,打造了一系列丰富校园科学教育活动。
由院士、教授、研究员等担任主讲人,走进校园举办科学讲座,内容涵盖人工智能、5G通信、“双碳”等热点话题。“追光”科学家进校园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每年惠及徐汇区内1万余名中小学生。
“缤纷汇五育”体验活动,设置12个科学普及类项目,22个班级覆盖幼儿园至中学,聚焦人工智能、电子机械、航天航空等领域,全年开展40次,累计超2万人次参与。
“行走的科学课堂”活动,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上海航空科普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等合作开展,每年组织各类科学行走活动100余次。每年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大、华理大、上大等高校合作,开展高中生暑期研学体验夏令营活动。
周刚介绍,下一步,徐汇将探索“长短结合”的校外课程模式,提供“短”和“长”两种校外科学教育模式,旨在让更多学生体验科研机构的资源,同时为深入研究特定学科的学生提供持续的实践机会,为全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科学教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