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校内校外齐发力 “一减一加”打开育人新空间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时间:2024-07-08 19:38:12

7月1日,上海市未成年人暑期活动项目信息平台正式上线,集合各委办局和各区优质资源的5000多项活动,可供学生们自主选择,欢度暑假。这是上海坚持家校社协同育人,扎实推进“双减”的生动缩影。

作为全国“双减”改革试点地区,三年来,上海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主阵地作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同时,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强化校内校外协同发力,在“一减一加”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教育回归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减负增效成为校园新常态

学校是“双减”的主阵地,作业改革是重要突破口。

上海精心研制小学语文等8个学科段的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设计与实施指南(试行),编制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相关年级的基础性作业,供师生免费使用。上海还坚持开展优秀作业案例评比,每年组织“上海市中小学单元作业设计比赛”并做好成果转化,涉及9个学科。相关作业成果已在全国23个推广应用示范区进行推广。

与此同时,上海开展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中小学高质量作业体系建设,通过专项课题、进校调研、专家指导等方式,以72所不同办学水平的学校为基地,加强基于学生立场的作业设计与实施策略的实证研究。2024年起,基地校将超过200所,扩大作业改革的实践场和成果的辐射效应。

作业改革有效撬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上海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建立了作业管理办法和作业公示制度,多数学生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在上海,减负增效成为校园新常态。

普陀区宜川中学附属学校加强作业研究,给作业本“瘦身”。九年级的孟梓菡同学说:“一天一页,轻松搞定。作业量减少了,积极性反而提高了,以往我最缺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升。”

宜川中学附属学校加强作业研究、教师注重通过作业反馈开展个性化辅导。受访者供图

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上海深入实施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并于2023年出台项目化学习推动义务教育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为促进幼小科学衔接,上海还在全市实施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坚持五育并举,支持儿童“玩中学”“做中学”“探中学”。

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开设了主题活动“社区小主人”,包括“了解我生活的小区”“我为社区建设献一计”等具体任务,组织学生走进学校旁边的小区实地调查。

松江区九亭第四小学精心设计《伟大的祖国》主题式综合活动,从历史、文化、科技、生活等领域,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会祖国的伟大,厚植家国情怀。

课后服务为学生成长“加油”

“双减”为学生们减出了时间,充实了成长。上海加强制度保障,全力提升课后服务育人价值。

从2021年秋季学期起,上海全面实施“5+2”(每周5个工作日,每天至少2小时)“作业辅导+素质活动”相结合的课后服务民心工程,服务对象从小学生延伸到放学后有愿意留在学校参加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生,基本实现学生“愿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

同时,上海出台义务教育学校的课后服务经费补贴标准,不向家长收费,由财政予以保障,并出台全国首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目前,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遍建立了作业管理办法和作业公示制度、约96%的教师参与课后服务,1万多名校外科普、体育、文化等领域专业人员进校参与课后服务。

静安区和田路小学学生正在展示课后服务时段完成的劳动成果。受访者供图

在2023年度全国基础教育领域实践创新典型案例中,以创造教育为特色的静安区和田路小学榜上有名。为满足学生课后服务的个性化成长需要,学校设置自主时刻活动体系,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

在校内挖潜做好课后服务的同时,上海通过校内外协同,助力课后服务优质科创资源共融共享。

长宁区少科站梳理开发了包含14个主题的22个科技类活动项目,形成区内课后服务“送教上门”活动清单,供学校自主选择。两年来,长宁区少科站与学校联手共建区科技示范点42个,覆盖环保、AI机器人等15个科技项目,促进了课后服务品牌社团建设、教师培养与学校发展相得益彰。

上海市第五中学以项目化学习为驱动,将科学教育作为课后服务特色项目。受访者供图

上海市第五中学以项目化学习为驱动,从校园学习空间设计改造,到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提供支撑。今年,该校还与上海理工大学合作,开设了“工程创造营”,为学生提供深入探索科学领域的平台。

“大科学教育”点燃学生创新火花

三年来,上海努力创建“市-区-校”协同,“家-校-社”联动的中小学“大科学教育”工作格局,系统推进浦东、徐汇、普陀、虹口、宝山等5个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和上海中学、华二附初、洪庙小学等39所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的建设工作,鼓励支持实验区、实验校在课程资源开发等关键领域积极探索。

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创立“中小学科创教育评估指数”,用于综合评价区内学校的科学教育工作,从普众参与、活动丰富、实践探究等维度进行探索实施科学教育的浦东模式。

徐汇区多年来持续构建“STEM+”课程体系并实现全学段全覆盖,创建了“科学家进校园”等一批品牌教育项目。徐汇区中小学共有5万人次参加STEM课程项目,300余名教师参与培训并实施常态化教学。

徐汇区龙南小学学生参与科学实验和实践活动。受访者供图

普陀区发布科创人才苗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区内中小学已相继形成科学类校本课程体系,各校在课后服务时间段每周开放实验室10次。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开发设计了七大类86门课程,每年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活动160余场,辐射1.8万多人次。

虹口区“科学—工程教育中心”近日揭牌。中心将通过对接高校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资源,构建“工程+项目”课程体系,创设创意思维、结构分析、能源动力、通讯控制等实践项目,实现“关注学生创新意识、高阶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这一总体培养目标。

宝山区首创全国“家庭创客行动”品牌,累计覆盖1.6万余个家庭;打造“宝山100”科创人才培养行动,成立“宝山区青少年科学研究院”;2023学年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开展科学体验营活动,共计132场,辐射学生超过5.2万;编制科普教育地图,打造出门15分钟的科学教育活动实践圈。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专家在实验室指导上海大学附属小学学生培育太空种子。受访者供图

“双减”三年来,上海积极组织“院士专家进校园”等活动,推动“馆校合作”,丰富“科创教育电子版图”。例如,黄浦区开展“百位青年科学家进校园”行动,组织百位青年科学家与中小学结对,担任校外科技辅导员或科技副校长。

2023年6月,上海市科创教育研究院成立。上海市科创教育研究院由上海市教委依托上海大学成立,重点开展科创教育研究、课程建设与教师发展等工作,积极构建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头部企业等资源汇聚整合机制。

全国首创素质教育“大众点评”平台

落实“双减”,需要积极整合资源,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2021年7月,上海市教委成立上海市校外教育质量评测中心,秘书处设在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评测中心牵头建设上海素质教育育人共同体项目资源评价与应用体系。

上海积极整合各类校外教育服务资源,依托数字化技术,建设上海市学生素质教育优质资源平台。这个全国首创的素质教育“大众点评”平台,构建了“引入—评价—退出—持续供给”的运作机制。

上海积极整合各类校外教育服务资源,建设上海市学生素质教育优质资源平台。

截至2024年初,该平台涵盖科普科创、艺术人文、体育锻炼、健康安全等四大领域,汇聚7000多门优质课程资源,包括3600多门在线公益课程、2000多门进校服务课程、“上海小囡行走地图”1200多条行走路线,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满足学生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提供了更多选择,为“从课后服务走向课后教育”的发展提质夯实基础。

基于素质教育“大众点评”的平台模式,上海还创生了一系列的素质教育系列品牌活动,如素质教育校外名师“周周播”、素质教育精品课程“双月展”、进校服务优质课程“年年评”等,畅通优质资源流动,增大平台应用黏性。

截至2024年6月20日,校外名师“周周播”素质教育直播课堂已播出78期,课程面向K12全学段学生,内容涵盖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戏曲、非遗传承等众多领域,课程直播和回放浏览量累计达3556万人次,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

图为校外名师“周周播”第八期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

“双减”三年来,上海素质教育成果不断共享辐射。上海市学生素质教育优质资源平台不仅为喀什青少年定制开设“文化润疆”专栏,还开展沪喀青少年科普公益活动,组织24名科技教师走进喀什四县41所学校,线上线下同频实现“白玉兰牵手小胡杨”。

上海还积极推进多元共治,优化培训市场发展生态。2020年支持成立了上海市培训协会,强化行业协会公益互助服务,建立“跨界公益互助机制”。同时,为不断优化科技类校外培训管理,上海市培训协会正式成立了上海市培训协会科技辅导专委会,更好促进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的发展。(洪卫林 严旦华 刘晓晶)

责任编辑: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