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一策”,学科调整如何破瓶颈

来源:文汇网

作者:姜澎 储舒婷

时间:2024-09-20 10:31:20

这个开学季,上海各大高校“新动作”不少——

教育部官网最新发布的《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显示,沪上11所高校新开设专业达18个,其中包括复旦大学的集成电路学科与工程,上海海事大学的国际邮轮管理、航运金融以及华东政法大学的国际法、涉外法治等。

与这些新专业一起“上新”露面的,还有一批新成立的学院和研究机构。就在昨天,同济大学宣布融合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学院,成立全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这是同济大学继今年9月1日成立新的交通学院后,在优化信息学科布局的又一改革探索。同在昨天,上海电机学院航空学院也正式成立,为中国大飞机产业培育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扎实迈进,当前,上海高校正持续加大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力度,改造优化传统学科,布局培育新兴学科,“一校一策”勇破学科调整瓶颈。

等不起

对标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加快培育学科新增长点

9月16日,今年第13号台风“贝碧嘉”登陆上海浦东临港新城沿海,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很多人不知道,有多个AI(人工智能)大模型此次都参与了对“贝碧嘉”登陆时间和路径的预测,其中就包括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的伏羲系列气象大模型以及由上智院与清华大学、上海气象局等单位合作研发的大模型。而上智院正是复旦大学新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中的一个。

窥斑见豹。为更好匹配国家战略和本市产业发展需要,在这一轮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中,沪上高校纷纷通过成立新型实体科研机构和学院,带动形成学科新增长点,为学科的新陈代谢提供助力。

对接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和上海三大先导产业的发展需求,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一批新的学院和研发机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该校计算机学科已进入ESI排名全球前万分之一学科的基础上,学校整合原本的电路、自动化、制造等多个专业方向,新建集成电路学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这些具体的方向,原本分散在各个不同的专业,它们虽然重要,但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此次重新整合,既是对标上海发展先导产业的需求,同时也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新契机。”

在复旦大学,学校近年已成立了包括上智院、科技考古研究院等一批新的研究院,还成立了包括智能复杂体系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实验室在内的一些新的实验室。“这些实体科研机构基本上都是原先学科的新增长点,担任学科带头人的,有些是引进的顶尖人才,还有一些是在学科交叉领域崭露头角的年轻骨干。”复旦大学发展规划处负责人吴力波教授告诉记者。

“坚定走改革路,一刻也等不起。”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如是说。

对于“等不起”,裘新有更透彻的分析:“国家等不起,因为距离建成教育强国只有11年,需要以改革提速加挡、提质增效,满足社会需要、满足民生需求,支撑国家战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上海等不起,抓好高校综合改革,对于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意义重大。复旦也等不起,要全力以赴抓住窗口期,尽快以改革破高质量发展之局、开辟创新型大学跨越之路,引领复旦再一次跨越式发展。”

破壁垒

抑制学科扩张惯性,牵引人才培养“脱虚向实”

扩大理工农医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相互匹配、相互促进……毋庸置疑,上海高等教育要更好地支撑产业发展,除了要有新步子,也要有用新思路解老难题的改革勇气和魄力。

“高校学科要推陈出新,难在哪里?除了学科本身必须具备生命力、不断有新的增长点产生之外,最难的,就是破除传统学科发展和扩张的惯性。”沪上一位高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高校学科扩张相对容易,但要“关停并转”,实则阻力重重。“因为每个学科都想做强、做大,一旦学科要调整,不要说任教的教师,就连已经毕业的、有话语权的校友也会表达强烈的反对意见。”为此,不少高校都选择通过资源“指挥棒”,即通过人、财、物的资源倾斜,来解决一些“落后学科尾大不掉、新学科增长点难以长大”的难题。

但抛开“本位意识”,在高教界,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智能时代,传统的学科专业壁垒已成限制高等教育发展的障碍。

多所高校相关负责人均谈到,单一的“学院派式”的学科发展已难以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简单的“小修小补”也无济于事。如何通过跨学科合作以及校企合作,成为不少高校解决科研以及人才培养“脱虚向实”的途径。

今年8月,华东政法大学部署向教育部申报涉外法治本科专业。这个2022年成立的新学院,合作办学名单上有着一长串国际组织、涉外政府部门、涉外审判机构、涉外仲裁机构以及国内外著名的法律事务所、涉外企业等。学院副院长冷静介绍,长期以来,我国法学教育以国内法为主,国际法所占比重较少,跨学科、跨文化交流的课程内容相对单薄,涉外法治教学也缺乏体系性。“对标涉外立法、执法、司法人才所需的专业素质,以及涉外法治工作实际需要,学院此次特地引入了这些合作伙伴,通过订单式培养机制,为相关领域培养和输送专门的涉外法治人才。”

向未来

前瞻布局,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点的过程中,如何解决高校学科发展总是“慢一拍”的问题?对此,不少高校的答案是:面向未来进行前瞻性布局。

作为传统工科优势院校,东华大学今年新成立了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学院。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工科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没有基础学科支撑,一定会面临发展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瓶颈,难以走远、攀高。”以东华大学新成立的数学与统计学院为例,其最重要功能就是做大、做强特色研究方向,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在上海大学,自带学科“破壁”交叉“基因”的未来技术学院,已主持20余项国家重大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研制了15个型号“精海”系列水面无人艇。今年以来,在学校支持下,院长彭艳积极调动全校资源,围绕一个个国家重点项目需求建立起一个个科研组,并为新进年轻人才开辟特区,加大项目育人的力度。

在彭艳看来,年轻人在跟踪掌握更新更强的技术方面有优势,而若按照原有的学科专业框架以及“论资排辈”的评价体系,他们很多时候得不到充足的资源支持,不得不“为了科研而科研”。但现在,在国家重大项目牵引下,年轻人甚至能在一年达到其他学院三年的成果。同时,本科生从大一就开启“类研究生”培养,1∶1配给科研导师,100%参与科研实践,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围绕前沿科研项目动态更新,各类高阶课程的推出,正有力破除了学生发展的“天花板”。

责任编辑: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