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秘诀何在?来看浦东新区的探索实践

来源:文汇网

时间:2024-09-27 14:40:51

undefined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明确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这一部署对于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和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扩优提质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不挑选生源、不超常规聚集资源,解决常态条件下所有的学校如何走向优质;回归育人本原,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追求,主动探索实现内涵发展……自2011年起,上海开始实施“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十多年来,“新优质学校”项目不仅极大促进上海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引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高质量发展,也在福建、贵州、重庆、江苏、安徽等地推广应用,使十几万学生受益,成为上海基础教育界的一张亮眼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市基础教育体量最大的行政区——浦东新区,如今每四所公办小学和初中里,就有一所是新优质项目学校!新优质项目启动12年来,浦东共建设市、区两级新优质项目学校67所,覆盖全区义务教育阶段逾25%的公办学校,并以四大“发展引擎”助力其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就近便捷地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undefined

积极探索十余载,纳入义务教育整体发展规划

近日,上海启动新时代本市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加速新优质学校成长的必要性,并在全市范围实施《上海市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引领计划》。浦东作为全市唯一的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肩负着改革发展的重任、创新突破的使命、攻坚克难的担当。此后,《浦东新区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引领行动计划》迅速出台,明确了加速发展新优质学校的工作目标:到2026年,新优质项目学校明显扩大,其中区级新优质项目校扩大到120所左右。

今年5月,上海市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引领项目推进暨研讨会在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举行。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明确提出,新优质学校不是传统优质学校的升级版,也不是广受追捧“优质学校”的简缩版,而是主动探索教育规律、变革育人方式的“增值版”。

“我们对新优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抱有很高的期望和坚定的信心。”在会上,浦东新区教育局副局长陈斌回眸了12年来区域探索新优质学校项目的历程和经验。

undefined

从2012年开始,浦东新区便高度重视新优质学校的系统发展,通过设立区级实验校的方式,将其纳入到义务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中,12年来先后开展了三个阶段的探索。在初步创建阶段,浦东确立了25所第一批和第二批区级新优质学校,其中6所成为市级新优质项目校。此后项目进入集群发展阶段,完成了第三、四批项目校创建。而在第三阶段——新优质项目创新试点阶段,浦东采取创新性发展策略,依托“创新试点”项目,鼓励项目校寻找发展过程中的突破点,推动学校出亮点、出特色和出经验,已有多所学校出版相关成果。

基于浦东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量大、数量多的实际情况,浦东的新优质项目以引领更多的普通公办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成为有本土特色、有区域、市域乃至全国影响力的高质量发展学校为目标。目前,浦东共有市、区两级项目学校67所(其中市级新优质学校9所),覆盖了全区义务教育阶段逾25%的公办学校。新优质项目学校在办学价值取向、育人方式变革、治理方式优化、师资队伍发展和信息技术赋能五大领域开展了积极探索。

undefined

打造四大“发展引擎”,培育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

作为全市基础教育体量最大的区域,浦东新区肩负着教育“提质增优”的重要使命。浦东结合区域大、学校多的实际情况,着力打造四大“发展引擎”,通过内涵发展特色“驱”动、集团学区紧密“联”动、教育科研协同“推”动,技术赋能循证“律”动,形成市、区、校三级网络架构。

引擎一:内涵发展特色“驱”动

学校内涵发展是关注学校办学规模转向关注学校领导与文化、教学与课程等板块,如何在学校办学理念与目标的统领下协同助力学生和教师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文化与特色,并从特色走向全面优质。浦东的新优质学校在内涵发展之路上,力求体现新优质的办学理念,突出回归教育本源,坚持立德树人,并形成系列配套的可操作系统。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光明学校作为浦东首批新优质市级项目校,以“人文立校,科学育人”为办学理念,立足“立德树人”,以“求真、向善、尚美”为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德性”和“理性”的培育,并以“琴棋书画”进行熏陶和浸润。立足“融合与创新”,在“五育融合”的引导下,优化以“人文科艺课程”为载体的育人模式,开发了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差异和多样学习需求的多元课程、学生社团,并在周六成立乡村少年宫。学校形成了宽松、愉悦、民主的教育氛围,努力提供优质的师资队伍、学校课程、硬件设施等育人要素,不断提升育人质量,成为了老百姓心目中“家门口的好学校”。

引擎二:集团学区紧密“联”动

回顾新优质学校创建历程,浦东项目组按不同主题形成五大集群,领衔校和项目校互助互学,共同发展。上海市北蔡中学是浦东第二批区级新优质项目学校,同时也是北蔡学区的领衔学校。它与各成员校积极参与浦东新区教育局牵头的“大中小思政一体化”项目研究。在思政课程上,每学期通过思政案例的征集,积累思政一体有效的教学范例,做好小初方面课程教学的有效衔接;在课程思政上,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思政功能,通过教学研讨、教学展示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强化学区的课程建设;在活动思政上,结合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围绕“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充分发掘学区优质的活动资源。

引擎三:教育科研协同“推”动

高度重视科研专家的全程指导,是浦东推进新优质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浦东依托教育科研立交桥建设,努力打造互联共通的新优质科研发展样态。项目组的专职科研员积极开展跨网格、跨学段的科研合作,引导新优质项目校组建跨校联合科研体,形成各项目校科研共商、成果共享的常态化联合发展模式。12年来,新优质项目组先后邀请专家100多人次到浦东指导,在初创环节辅导学校制定和完善规划、重点项目设计,在实施环节定期随访、互动研讨、答疑解惑;在展示环节,提炼学校特色、经验,孵化成果与品牌。近三年,浦东新优质学校的在研市区级课题逾180项;不少课题在市区级教育科研成果奖评选中获奖,其中的优秀代表则集纳成“浦东新优质学校”系列教育丛书陆续出版。目前,该丛书已出版9本,其中4本是项目组总结的67所学校的整体经验,5本是项目校提炼的个性化校本特色。

引擎四:技术赋能循证“律”动

新技术为新优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浦东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鼓励项目校在循证实践中探索课堂教学、校本研修、学校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促进育人方式变革。“人工智能+教育”等新探索,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经历的同时,能有效提升师生校园生活质量。浦东新区孙桥小学打造智趣课堂、建构魔力课程,从教师教的维度出发,聚焦数据实证和即时评价体系,实现数据赋能下的精准教学;从学生学的视角出发,探索基于数据的个性化学习,并建立适应性学习资源库。教学方式改变了,因材施教也便成为现实。

undefined

出台引领行动计划,探索普通学校优质办学路径

“以人为本的育人方式,是新优质学校的根本;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是新优质学校的基本样态。”正如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研究员、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所长汤林春所言,新优质学校的办学底色是回归育人本源、办好家门口的学校、在常态学校里解决常见问题、坚持内涵内生发展。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浦东将更突出紧密型集团、学区对新优质学校的支持,也期待新优质学校在集团、学区中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7月底正式出台的《浦东新区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引领行动计划》明确,通过3—5年的努力,浦东要培育一批发挥明显价值引领作用和办学示范效应的新优质项目校,树立新时代家门口好学校的价值标杆,探索学校变革新路径,创生学校发展新方式,形成普通学校优质办学路径。到2026年,涌现20所左右发挥明显价值引领作用与办学示范效应的项目校、30个左右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项目、40个左右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案例。新优质项目学校进一步扩大,其中区级新优质项目校达到120所左右。到2028年,将形成一批有影响力、本土特色的新优质项目校及一大批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典型项目和案例,为推动普通公办学校走向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为加快浦东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和上海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提供新经验。

undefined

罗山中学

位于杨浦大桥下的罗山中学是一所公建配套的初级中学。近年来,追随“新优质”理念的发展价值引领,学校立足实际,客观分析,迎难而上,在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以最直接、最贴近办学理念的方式建设校本课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市级首批新优质项目校,学校以“让每一个生命阳光出彩”为办学理念,围绕“让学生享有创意成长的历程”这一目标不断探索,努力建设一系列以“探究学习”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经过10多年的实践,逐步形成“探究生活”“探究科学”“探究社区”三大板块,实现了探究学习在课程实施中的的常态化。同时,学校继续对探究学习方式做进一步探索,借助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将“学生的创意成长”落到实处,以课堂学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为实践路径,以激发学生创意历程、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为着力点,联动家庭、社区、公益机构等多方资源,营造和谐奋进的学校文化,创设阳光活力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位学生的生命都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北蔡中学

作为浦东新区第二批新优质项目学校以及学区领衔学校,近年来北蔡中学与各成员校积极参与到由浦东新区教育局牵头的“大中小思政一体化”项目研究工作。

学校以探索实践区级课题《引进生活元素,促进学区思政一体化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与市级课题《生活元素融入学区思政课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为抓手,生活化实践“思政”课题,学区化营造育人环境。学校通过“面向生活、走进生活、回归生活”的倡导,探索引进生活“活水”,为学生切身感受并学会不同类型的社会生活方式提供指向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学校以“学区”为平台,打破“校际壁垒”,展开“有分有合”的探索和研究,总结归纳义务教育阶段落实“思政教育一体化”规律,在“相互走动和观摩”“联合教研与展示”等过程中,探寻学校间、学段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的路径;在统筹、挖掘、整合学区内资源中,积累相通的“生活资源”与“学段特征”相结合的应用经验,共同推动良好育人环境的营造。

孙桥小学

作为浦东新区第三批新优质学校,孙桥小学秉持“播撒希望、打造快乐校园”的办学理念,围绕培养“乐观、乐学、乐玩、乐创、乐趣”的“五乐”少年为目标,在魔力课程的构建和智趣课堂的打造中,彰显学校在新优质创建过程中的成果。学校确立了以“三个助手”校本化实施为依托,聚焦“双新”,关注对教学内容的研读,对学情的了解,重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各类数据,探索基于数据的个性化学习,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聚焦课堂实证,改变教学方式,实现因材施教”的创新特色,构建起师生共同生长的智慧课堂。 

作为浦东唯一参与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先行试验校,学校借助“备课助手、教学助手、作业辅导助手”三个助手,积极探索实践,优化在线互动教学,搭建线上学习场景,有效调用生成资源,基于课堂实证与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学情,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实现从经验教学转向基于数据的数字化课堂。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附属学校

作为上海市新一批新优质市级项目校,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附属学校在“崇善、尚和、求新”的引领下,积极构建以仁爱为核心思想的生态校园,大力推动区校教育联动、资源融通,致力于助推教师成长。

在浦东新区前沿性科研技术工作坊的专家带领下,学校小学部语文组全体教师组织多次集体教研活动、通过共读活动深度探讨课堂互动理论。老师们在专家的指导下,尝试借助“多媒体视频标注工具ELAN”进行课堂多模态话语分析;运用课堂话语和理论知识,结合课堂互动观测指南对课堂师生互动进行深入分析和交流;将实践、理论与思考并轨,打磨并完成一系列优秀案例及研究成果。

长期以来,学校大力支持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坚持打造让教学实践“走出去”、将科研技术“迎进来”的良好教科研氛围,与教发院科研指导部高效联动,为一线教师深植前沿科研理论创造良好条件,帮助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拓展教学思路,在学校产生了良好、积极的影响。

浦兴中学

秉持“育人为本,开潜扬长,整体发展”的办学理念,浦兴中学近年来依据“兴然教育”的教育哲学以及“让每一个生命兴然生长”的办学宗旨,确立了“给予每一个生命兴然生长的力量”的课程理念。通过梳理已有特色课程,学校建构起包含兴语、兴智、兴健、兴创、兴艺、兴仁等六大课程领域的HAPPY课程体系,通过兴然课堂、兴然学科、兴然社团、兴然节日、兴然之旅、兴然探究的实践与探索以及“兴动少年”的评选,努力达成学校“亮堂堂、机灵灵、活泼泼”的育人目标,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在“给予每一个生命兴然生长的力量”的课程理念引领下,浦兴中学根据国家课程安排,结合了学校课程资源、课程门类,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需求,按照年级水平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建构,形成“HAPPY课程”六大领域课程设置的具体框架。

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帮助他们开拓了眼界,也发展了学校教师的课程能力,推动了学校的进一步优质发展。

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

成立于2004年的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多年来深耕家校合作领域。学校倡导以“学生成长”为同心圆,教师和家长齐心合力,借助良好的家校机制、高效的运作模式,逐步打破了有形与无形的学校围墙。

自2011年成为市级首批新优质实验学校以来,学校家校社的合作构建以“班级-年级-校级”为纵向结构、“主席-部长”为横向结构,积极打造了一整套规范化的管理模式。由家庭、社区与校方形成结构化服务伙伴,共同守护学生成长。迄今为止,这套完善、得力的管理模式持续助力学校和学生,在教育管理、课程建设、教学辅助、资源共享等方面获得积极能量,并形成了家长大讲堂、家长学校及一系列向深度行走的家长课程。越来越多的家庭也在参与学校“无墙·成美”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与成熟。

例如,学校的“心理体验剧”就从上实东校出发,起步于千家万户的育儿问题、形成于家校多年合作过程,脱胎于成熟运作、高效合作的家委会。创设至今,已服务上万家庭,目前正在以“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戏剧模式和亲近育儿焦点问题的态度,补充当下缺失的家庭教育、家长教育,成为上实集团亮眼的招牌项目之一。



图片来源:受访学校提供

责任编辑: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