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汇网
作者:毛丽娟 上海体育大学校长
时间:2024-10-08 09:03:21
一直以来,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不仅仅体现一个国家的运动员水平、体育产业的发达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在2024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收获境外参赛最好成绩,这背后不仅仅有运动员们的努力拼搏,也有国力增强为体育竞技训练提供的全方位支持。其中,也包括中国企业和高校依托卓越的体育科技创新成果,为奥林匹克运动和体育强国建设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体育强国,中国高校究竟该做什么,又可以做什么?——编者
在2024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取得境外参赛最好成绩。我国能够跻身世界体育大国、奥运强国之列,根本在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体育竞技训练提供了先进科技支撑和坚实物质保障。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深刻把握科技创新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统筹国际国内体育科技资源,构建跨学科、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体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加强科研攻关、科技服务和医疗保障工作;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促进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
体育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高水平的体育科技自立自强。这既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更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的重要内容。大力推动体育科技创新,要求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体育科技创新的重要价值、关键方向和能力建设路径。
巴黎奥运会赛场上,AI技术应用大放光彩
科技创新正全面渗透融入奥林匹克运动进程,并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变革创新、迈向卓越的重要动力。
2024年4月,国际奥委会发布《奥林匹克AI议程》,在展望AI可能对体育带来影响的同时,提出了国际奥委会引领全球体育领域开展AI计划的框架。从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的相关论述也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创新前沿成果可以成为,也应当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和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所在。在巴黎奥运会上,科技创新赋能奥林匹克运动的成效举世瞩目。
比如,本届巴黎奥运会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AI助手AthleteGPT,依托强大信息处理能力和交互能力,可跨越语言与文化界限,即时响应运动员日常咨询、按需推送定制化信息,为奥运健儿日常生活“保驾护航”。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本届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企业和高校依托卓越的体育科技创新成果,为奥林匹克运动和体育强国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体育国际传播领域,本届巴黎奥运会采用了中国企业研发的AI增强全新转播技术“多镜头回放系统”,不仅使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更形成令人津津乐道的“子弹时间”“时间静止”等效果。在体育装备领域,中国制造的乒乓球台和配套设施具备自带芯片的可变灯光系统。此外,由我国企业为国家队定制的场地自行车“战车”,采用T1100碳纤维材料和单转点一体式后三角结构等多项先进设计,在全球同级产品中做到最轻。
在竞技体育训练领域,上海体育大学通过构建产教融合、同城协同创新机制等方式,在数据知识、算法、算力三大核心要素上构建形成体育人工智能创新格局,研发推出基于人工智能的“上体体育大模型”,高质量服务跳水、游泳、田径、体操、攀岩、羽毛球等项目为国家队备战参赛。以游泳项目为例,学校科技团队为国家队打造的水上水下全程50米3D智能采集与AI量化分析系统,可以多视角智能监测运动员从出发到水下运动全过程,为参赛训练提供重要指导参考。
全球体育科技创新,正呈现“人、物、数”并重格局
对照世界一流水平推动体育科技创新,特别是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我们还需要在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等重要理论论述的基础上不懈努力。
要深刻把握党中央有关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部署,深刻把握体育科技创新发展趋势格局。从国际和国内发展态势看,当前,体育科技创新呈现“人、物、数”并重格局。
其中,“人”是指基于“具身”的本质属性,体育促进个体和群体生命健康质量的关键核心技术;“物”是指科技赋能体育发展的物质载体,即先进体育装备、智慧场馆设施等;“数”是指“数据”这一前沿科技和体育发展进程交织演化形成的体育发展新要素。
基于体育科技创新的基本格局,体育科技工作的重点方向是推动体育科技创新在生命科学(如人体运动能力开发、运动和脑科学等)、数理科学(如体育人工智能、体育大数据)、先进制造科学(如先进材料)以及管理科学上实现突破。
体育科技创新应为我国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面支持,在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领域展现更强大的推动力量。要更好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全局性战略实施,以长远眼光推进体育科技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支持体育科技基础理论研究、重要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校、科研院所机构建设。
面向科创前沿,更新中国体育学学科知识谱系
构建体育科技创新高地,关键是围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总体目标,加快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路径,促进科技创新全面、深度融入体育高质量发展实践。
首先,要深刻认识把握体育高等教育的基础先导和牵引作用,对标前沿水平推进一流体育学科建设,积极支持一流体育大学建设和体育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要抓实学科建设基础工作。当下,国际体育科技创新正向生命科学和数理科学演化,高校要向国际体育科技创新前沿更新中国体育学学科知识谱系,基于“人、物、数”的创新格局,大力推动体育学学科与理学、医学、管理学等门类的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积极探索并支持设立交叉学科门类下的运动科学一级学科。
另一方面,要深入推动职普融通、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着力提升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质量。在职普融通上,要构建基于精准科学要求的教练员职业教育体系;科教融汇方面,要支持体育类高校和其他类别高校参与国家体育科技战略性创新行动。同时,要高度重视将国际体育科技创新前沿知识引入我国体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相应完善优化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师资资源配置和学生评价体系。在产教融合上,要面向体育赛事、体育装备、运动促进健康等发展方向,建立完善体育领域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和人才培养体系。
在这方面,上海体育大学基于科学智能,即“AI4S”方向,开展了探索实践。全力推动人工智能融入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运动能力开发、体育工程、足球运动等专业深入融合,大力建设“AI通识、AI专业、AI交叉”三类课程。同时,以“体育+人工智能”为重点方向,布局建设体育“未来学科”,大力推动体育学科和数理科学、生命科学领域的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体育学科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命健康等前沿学科专业的多域互嵌和深度融合。
其次是加快构建贯穿竞技体育、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领域的创新驱动力量。在竞技体育领域,要推动科技力量全面融入并涌现高水平成果。在全民健身领域,要基于中国人群和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特点,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围绕全民健身组成要素,深度导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先进通信技术、区块链、医学科技、营养科技等方面的科技创新研发力量。在体育产业领域,以“人、物、数”并重格局为引导,重点增强体育产业科技创新含量,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并在运动促进健康、食品营养、场馆设施信息技术服务、体育装备升级优化、体育人工智能、电子竞技、体育元宇宙等具体领域开辟新赛道。
第三是重视建设体育科技创新人才中心。进一步完善政策供给,组建体育科技领域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创新项目制度设计,积极支持体育学科和有关专业高水平人才队伍参与高水平创新平台研究项目,推动体育科学创新研究与人工智能、脑科学、生物制药等尖端领域有机融合,形成一批高质量体育科技创新成果。要重视建设国际体育科研协同创新网络和国际体育组织合作网络,努力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