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网校”:服务老区的金字招牌

来源:青年报

作者:陈诗松 实习生 赵诗雨

时间:2024-12-03 15:52:51

“我想成为一名律师!”“我要帮助更多的人!”华政校园内,一群来自安徽六安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和志愿者分享自己的梦想。曾经他们是跨越山海的网校师生,如今他们在线下真真切切地见到了对方。

持续服务革命老区

近日,由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指导,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青团六安市委员会主办的安徽六安“希望网校”师生看上海活动举行。为期三天的活动中,来自六安5所希望小学的30名师生一同开展红色寻访、走进申城高校、打卡浦东地标、探寻上海之根,沉浸式感受上海的魅力。

“平时给孩子们上网课,隔着屏幕镜头不大,很多时候我需要通过声音去听小朋友们的反应。和他们见面后,有一种电影里破除‘第四面墙’的感觉。”当见到曾经镜头里的孩子们,黄瑾怡分享了她的喜悦。来自华政的志愿者黄瑾怡是“希望网校”的小老师,她告诉记者,在了解到“希望网校”是面向对口地区乡村小学开展远程支教公益项目后,她便抓住一切可以报名参加的机会。“在华政校园中我是学生,在线上我是法治小老师和知识科普小老师,无论切换何种身份,人生处处是课堂,都能在教学相长中有所收获。”黄瑾怡感慨地说道。

在安徽六安,已有6000人次的青少年从“希望网校”项目中受益。据介绍,近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六安“希望网校”项目充分发挥上海优势教育资源,通过招募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为六安希望小学送去一对一直播的网校课程,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来帮助提升上海对口地区乡村学校教学水平,帮助农村孩子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项目开展两年以来,已在六安16所希望小学开设了英语、音乐、美术、朗诵、科普、法治等六门课程,46个教学班,累计授课3200余课时,项目已然成为上海服务革命老区的一张靓丽“名片”。

发现教育的无限可能

除了网络授课,两地也充分利用红色资源,通过包括红色思政教育在内的各类活动加强交流。本次安徽六安希望网校师生看上海活动正是“希望网校”的衍生项目。

为期三天的上海之行,学生们参观中共一大纪念馆,沉浸式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孩子们近距离接触自然科学的魅力;从昔日的农田到今日的国际金融中心,浦东新区的发展故事同样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广富林文化遗址之行,让孩子们亲身感悟上海悠久的文化根源。

来自霍邱县长集镇德仁希望小学的朱文君同学觉得这次活动如同一场“奇妙之旅”,小朱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密切。我们一起讨论,一起学习,感情也在不断加深。这种互动让我觉得学习不再是孤单的事情,而是充满了温暖和乐趣。”在他看来,更重要的是“希望网校”让他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它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让我有机会与不同地方的同学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它也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无限可能,只要我们愿意去尝试,就能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努力播种新希望

“六安与上海对口合作开展以来,共同打造了青春‘山海情’工作品牌,制定了五大合作项目,为两地青少年群体提供了互相交流、互学互进的机会。其中,‘希望工程’项目是上海与六安团组织合作典范。”团六安市委书记罗伟伟表示,“这些合作彰显着同舟共济的无价情谊,充分展现了沪皋两地最美好的爱心接力,在我们的共同推动下,沪皋两地共青团事业发展呈现了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罗伟伟说。

团上海市委合作交流部部长许晔婷表示,上海共青团紧紧围绕对口合作要求,长期关心着革命老区的建设和发展,依托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实施的“希望工程”项目,已在六安援建了39所希望小学,资助金额超一千万元。“真诚希望上海和六安两地,在充分用好丰富红色资源开展项目合作的同时,也能够通过各类创新多元的活动,增强两地互信、增进文化交流、赓续红色血脉、涵养爱国情怀。我们也会继续关心、支持项目的实施和落地,充分发挥共青团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协同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各大高校、大华基金会等单位,着力将‘希望网校’项目打造成上海服务全国的金字招牌,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

责任编辑: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新闻网微信
Top